从《声之形》的植野说起——浅谈动画中的读懂空气
相信对很多小伙伴来说,《声之形》这部动画电影并不陌生。作为京都动画首部被引进中国大陆的动画电影,《声之形》在上映之初就关注度拉满。但是广电长达20分钟的删减,和其自身的题材敏感性,让它的讨论度一度超过了动画爱好者群体。很多观众都对影片里面的角色作出了诸如“白莲”“绿茶”等比较极端的评价。笔者当初看的时候还是高中。囫囵看完只觉得“不错,是个佳作”,并没有多少思考。近日,又和一位不太看动画的室友重新看了一边无删减版的《声之形》。过程中我注意到,许多地方我们两个看法存在很大出入。他的很多看法还是和许多观众的评价比较相似的。身为一个看了近8年日本动画的“老二次元”,我虽然能理解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评价,但是我隐约感觉到,问题可能不只在于广电的删减和影片从漫画改编过来时对剧情的取舍,更深层的原因是,在某些人际关系、社会交往领域,中国和日本文化中的差异,迫使对日本文化相对陌生的观众作出极端的评价。下面我将从《声之形》中比较有争议的一个人物,植野直花的一段台词谈起,简单的谈谈我对这种文化差异的看法,和这种差异在一些其他的动画中的表现。
植野给人的观感
植野直花这个角色在剧情中表现的比较复杂多样。她在小学的时候并没有参与到直接的欺凌中去,而是默默地看着这一切发生。硬要说的话小学时的她,行为上最大的不妥之处就在于对硝子关怀的半途而废,还有在将也对硝子开展欺凌的时候的不作为。
在我们现在的概念里,当霸凌发生时,同班同学的不作为,往往也构成了霸凌的一环,而不是只有直接施暴的人才有责任。在这种观念下,植野对硝子态度的由好转坏和对将也行为的“默许”已经天然的将她放在了“恶意群体”一员的位置上。
而后续剧情展开中,她对高中生硝子的厌恶更加深了观众的这一观念。当那些对硝子的霸凌负有责任的人,都在对硝子表示自己的歉意或者接纳的时候,只有她还维持了自己对硝子的厌恶。这就好比周围所有人都是混沌正义,而突然冒出一个纯粹邪恶一样。她的厌恶太显眼了。
对将也的好感和对硝子的厌恶,驱使她在整个过程中做出了许多对两人关系修复过程比较具有破坏性的举动。但她采取的相对委婉手段又为这些举动贴上了一层温和的滤镜。这在普通观众看来真的“绿茶”感满满。我的室友也确实就是这么评价的。而植野和硝子在摩天轮上的那一段戏可以说直接点燃了他的情绪,让他直呼:“你在说你ma呢?”而且这段戏我觉得是非常典型的中日文化差异导致观感撕裂的例子,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
这一段戏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可能十分难以理解。一方面是经过翻译后,观众直接读这段话,会发现它非常“绕”。这种“绕”,提高了不懂日语、不熟悉日本人说话方式的普通观众的理解难度。比如,什么叫“我对你理解不充分,而你也没有想过理解我的事情”,这里的“我的事情”是什么事情?为什么硝子没能理解,植野就要“改变自己的做法”?还有最后,相互讨厌怎么和平相处?还要握手?这些绕来绕去的说法,对普通观众来说猛一看确实摸不着头脑。但另一方面,植野这些话里的情绪他们是能清晰的感受到的。厌恶、直言不讳、丝毫没有悔过之意、理直气壮的表达厌恶。这种我虽然做错了,但我就是要凶你,不光要凶你,你还得忍着的态度对于一个前期观感绝对负面的人物来说是毁灭性的。也就不难理解我室友这一类的观众为什么会对植野大呼“绿茶”甚至说她在说“你ma呢”。
但是,能理解不代表这么理解就是准确的、贴合影片表达的信息的。这些观感的来源就像我前文说到的,是一般观众不熟悉日本独特的社群文化和说话方式导致的。想要充分理解植野这段话要表达的意思,和她这么表达的理由就要结合一个很重要的特性来考虑,日本人对于读懂空气的要求。
读懂空气是一种综合的能力,它不仅要求处于会话中的当事人要能听懂说话人的弦外之音,还要能判断周遭的氛围,以做出合适的反应。做不到的人在日本会被叫做空気が読めない(ku ki ga yo me na i),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KY。日本人在说话的时候出于相互尊重的考虑,往往说话比较委婉,很少直言不讳。《吹响!上低音号》第一季第一集丽奈因为得了废金而落泪的时候,久美子的“你真以为我们能进全国大赛?”就是典型的KY。而她也因为自己的这种特质,得了个“性格真糟糕”的称号。日本人对于读懂空气的要求可见一斑了。
而放到《声之形》里,读懂空气这种基本要求对于小学的硝子来说基本是奢望。在一开始的时候,植野对硝子还是很照顾的。她主动地帮助硝子在课上记笔记。
包括对于将也在读课文时,因为老师对植野和硝子的区别对待而捣乱式的乱读,植野的第一反应也是吃惊,因为她知道,自己遭遇区别对待的原因不在于硝子逃过了一劫,而在于老师玩忽职守式的处理方式。而将也这种行为无异于将植野和硝子两个人放在了对立面,这和植野的本意是不一致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植野发现,自己对硝子的善意已经承载不了硝子在人群中的格格不入对自己带来的困扰了。一方面,帮硝子记笔记,已经影响到了她自己的学习。只停留在这一方面可能还好。更重要的是,因为植野对硝子的善意,硝子想要和更多的人建立联系,就会去依赖硝子。
残疾让硝子判断不了加入会话的时机,她在植野的圈子里越来越尴尬。所以植野会说:小学时候我对你的理解不够充分。她凭着善意接纳了硝子,但低估了和硝子做朋友需要的成本。说硝子也没想过理解她的事情,也就是指硝子很多时候读不懂植野周围的空气,让她很困扰。传笔记、傻笑、道歉只是列举表象罢了。
植野为了摆脱这种困境,选择了改变自己对硝子的态度。最初她是没有恶意的,只是期望硝子能从她疏远的态度里读出植野不再愿意和她做朋友的事实。但是很可惜,善良的硝子即使感受到了植野态度的变化,也只把错归咎给自己,硝子从心理觉得不能和大家搞好关系是自己的问题,是自己有问题所以大家才疏远她。硝子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大家成为朋友,所以她才会一遍遍和别人用手语说:“我想和你做朋友。”
按照日本正常的人际关系法则来看,从植野疏远开始,硝子就应该退出他们的圈子了。但她一昧亲近的态度就成了破坏植野人际关系的原罪。所以植野才会说,你并没有理解我态度的转变,反而还把事情捅了出去,告诉了老师和家长。(年轻人不讲武德,偷袭,这不好,希望你耗子尾汁)(笔者并不是为霸凌行为开脱,只是结合日本独特的人际关系要求来理解植野这段话的前因后果,对理解作品还是很有必要的)而大人的介入直接导致了将也在校学生群体中社会地位天翻地覆的变化。所以植野才会觉得,给自己的圈子带来困扰、甚至导致将也生活大变天的硝子有错,而且说的理直气壮。
植野在后面的话里点明了,和硝子谈话不是说想让她道歉,而且自己也觉得当时双方都有问题,走到这一步当初谁也料想不到。
那植野话里话外,绕了这么大一堆,话里话外挑拣硝子的不是,又是不读空气让自己和朋友难堪、又是将也变成这样你也有责任的,却也不是为了兴师问罪的,那她为了什么?
最后植野终于挑明了说这一通的目的。
植野的想法从小学到摩天轮谈话从来就没变过。她始终不喜欢硝子,而且还觉得因为自己对硝子态度不好硝子应该也讨厌自己。这里的“同为被讨厌的人”个人觉得字幕组翻译的不够好,处理成“既然我们互相讨厌”会更好理解对话的语境。既然咱们互相讨厌,那就别搞好关系了,一拍两散,你也不要来讨好我了。
这样通篇看下来的话,其实不难发现,植野的诉求就很简单——不想再和硝子做朋友了。她按照大家约定俗成的模式委婉表达了自己的诉求,可是听障和对自身的厌恶驱使硝子走向了植野所期望的相反的方向。植野目的能够理解,那她的手段有错吗,有。那逆空气而行的硝子有错吗,有。为疏远硝子推波助澜,甚至开始霸凌硝子的将也有错吗,有。大家都有错,没有一个人在这个横跨了近十年的霸凌与被霸凌,交好与排挤的故事中表现的无可指摘。每个人都难辞其咎。但在女主听障和日本对读懂空气高要求的社会大背景下,所有的原因都只能化成一句,这是没有办法的事。(くれわ仕方ないことだ)
其实能看出来,《声之形》这部作品一定程度上是有对日本这种读空气文化的反思的。但在中国观众眼里,特别是年轻群体,对霸凌的零容忍、对拐弯抹角的说话方式的厌恶,喜欢就深情告白,相处不了就简单直接地把话说明白才是更受推崇的做事风格和价值观。而这种日式虚与委蛇是他们所不能理解的。这就造成了观众群体中的观感割裂。
而这种对人际关系的反思,在许多动画中都曾提及。《我的青春恋爱物语一定有问题》更是直接把对这种人际关系的探讨定为了自己的主题。我个人理解,《春物》里的“真物”就是和苦心经营,用尽言语上的技巧才能维护好人际关系的相反的状态。比企谷八幡这个人,看尽了日本学生圈子里朋友间的苦心经营和虚与委蛇,稍微越界的举动往往都带来雪崩式的连环影响。所以他才会说靠言语堆砌出来的都是假的,这样的“朋友”、和“大家”打好关系把自己隐藏在人群中来寻求一丝庇护,这样的关系是假的。他渴望的是一种不依靠话语构建起来的关系,只要本真的展示自我大家就能相互接纳的美好状态,这才是他想要的“真物”。这里面有很多强人所难的地方在,但不妨碍它成为一个美好的愿景。
那么渡航讨论清楚这个愿景能否实现了吗?没有,因为观众比起真不真物的更在意最后团子赢了还是雪乃赢了,以及怎么赢的。那《声之形》这部没有一个完人的作品里讨论清楚了吗?我觉得也没有。霸凌、救赎、听障、人际交往、原谅的边界、对自我的谅解。这些宏大的主题都交织在了这短短的一部电影里。讨论主题宏大的同时还要兼具山田尚子的细腻表达,没有割裂感已经很不容易了,再要求它找到这些问题的最优解实在有些超越一部动画力所能及的范畴。
但至少,《声之形》做到了暴露问题。读懂空气这种要求,看似是为了他人和自己着想,是为了营造出更加和谐的社会氛围。但我们发现,这种要求在面对硝子这样的听障群体的时候反而不近人情、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当对弱势群体本应由的宽容,变成了大家眼中的红线的时候,才能体现出这个要求的荒谬和不合理之处。不然的话,我们每个人都像是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一样生活在不合理中而不自知,反而会觉得认为身边的一切不正常的人很奇怪。
影片的最后,将也放开了象征封闭心灵的耳朵、植野开始学习手语、硝子也不再讨厌自己。我想京阿尼又像他们一如既往的那样,让自己的作品回归到了那些人类中最基本的感情,《京吹》是努力;《clannad》是亲情;《日常》是友情和做自己;《紫罗兰永恒花园》是爱;那《声之形》就是在这个看似和睦包容、实则高压的社会中,呼唤的一丝宽容和接纳,既是对自己,也是对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