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可以做个《局外人》,可谁不是局内人?
在没有读《局外人》前,还不知道存在主义文学,也是从《局外人》开始,我知道了法国哲学家阿尔贝·加缪,这本书也让他在文学史上一举成名。
加缪的论著可谓在文学界独树一帜,在揭示荒诞的同时,也不乏对人们奋起反抗的鼓励。今天我们介绍的《局外人》,就是他表现“荒诞”的代表作。
小说中的主人公默尔索对生活中的一切都表现得麻木和漠然,他没有激烈的情绪,也没有什么事情能够吊起他的兴趣,即便收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时,他也没有表现出悲痛感。除了操办了一场葬礼之外,生活一切照旧,他正常地和女朋友约会,和邻居闲谈,也欣然地接受朋友的度假邀请,可就在度假过程中,他用枪杀害了一位陌生的阿拉伯人。
故事进行到默尔索被逮捕,才把作者表达的“荒诞”推向高潮。检察官在法庭上陈述默尔索的罪证时,并不是追究他为什么杀人,而是对自己母亲的死表现得麻木,以此来说明他异常冷漠,从而佐证他容易做出杀人的举动。
其实,在我看来,书籍上半部分主人公默尔索的状态很像我们现代人的状态,然而,我并不认为默尔索对自己的母亲没有感情,这也像极了现在的我们——更喜欢把悲伤隐藏起来。
接下来,我就这两方面和大家深入探讨一下。
图片来源:免费正版图片库
小说的主人公默尔索过着平淡的生活,做着一份没有成就感的工作,对周围的一切表现冷漠。他在母亲去世后,赶去料理葬礼时也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悲伤情绪,只是按照流程办完了事,在外人看来,他似乎对母亲感情很淡。
其实,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人都很像默尔索,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都表现漠然,害怕麻烦,懒得做出改变,对工作和事业已经丧失了斗志,梦想只是遥远的怪谈。
这些人每天穿梭于地铁、餐厅和写字楼,从上班到下班,知道压力越来越多,但不知道如何改变。他们对周围的一切越来越麻木,因为历经世事,所以害怕受伤,所以相比参与,他们更喜欢旁观,渴望做个局外人。
可是,我们生活的一切都和周围的人和事息息相关,想做个旁观者,哪有那么容易,即便默尔索对一切表现得冷漠,母亲的去世仍然给他造成了感情的空洞,他只是没有表达出来,这点也很像我们对待悲伤的方式。
图片来源:免费正版图片库
如果你和我一样,已经人到中年,相信你也经历过亲人的逝去。记得我初入社会,祖母去世时,感觉一切都那么猝不及防和不真实,泪水能轻易地模糊双眼。
然而,随着家中的老人一个个离去,似乎除了思念,都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悲伤了。不知道是社会逼着自己学会了隐藏情绪,还是已经对生老病死能泰然处之了,总之,我很少再表现出极致的悲痛情绪。
可是,思念却时刻提醒着自己亲人的离去,生活中的某些小事都能让我回想起和老人们在一起的时光,毫不费力地沉浸在往昔的回忆中。
其实,书中的主人公也有这样的时候,他在母亲去世之后,也总是不经意地想起有关母亲的小事。比如说,他在听到邻居因为自己的狗丢失而哭泣时,会想起妈妈。再比如,他在监狱的时候会想起妈妈常说的话:“等过一会儿你就什么都适应了”
我相信,这也是我们现在对悲伤最常见的表达方式的。
图片来源:免费正版图片库
歌德曾经说,“人不能孤独地活着,他需要社会”。所以说,没有人是社会的局外人,即使我们很想做一个简单的旁观者,但也终究躲不开亲人的思念和朋友的牵绊。既然如此,我们不如由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给予我们在乎的人更多的关注和感情。
如果小说的主人公默尔索愿意和朋友或者爱人倾诉对于母亲的思念,他如果能更多地体谅周围人的悲伤和喜悦,生活对他而言一定是另外一番景象,也不至于做出对别人开枪这样荒诞的举动。
除了《局外人》,加缪的文学作品都能称为经典,像《鼠疫》、《反抗者》等,对存在主义文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仔细品读,也欢迎评论区留言一起探讨。
——————END——————
作者简介:热爱学习的职场宝妈,喜欢读书、写作和插画。长期分享各类书籍,愿和你共读每本好书。
图片来源:免费正版图片库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