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束般的恋爱——稀松平常且动人的爱情经历
我一直不喜欢看爱情片,尤其是当我不怎么相信爱情且坚信自己不怎么依赖爱情之后,看爱情片对我来说变成了一种煎熬。被迫地看着导演把从来不会发生在我身上的美好爱情展现在我的面前,这有点太痛苦了。只是因为刚好找到了这部电影的双语字幕,想要练习一下日语,才试探着打开了这部电影。我已经想好了,只要它带给我一丁点不适,就立刻关掉睡觉。
但我不知不觉看完了这部电影,并且时而微笑,时而流泪。他们两人经历的从开头到结尾,每一个片段的某个角落,我总能在我留存的记忆中找寻到。这部电影不断地勾起我细微的过去,让恋爱经历稍显贫瘠的我也找到了数多共鸣。
娟和麦的相遇在数个巧合的碰撞中。这或许只是亿万机遇中的一个瞬间,但对于一对志趣相投的男女来说,命运只要给予相遇,他们就可以凭自己的能力相爱。他们并不是完全的契合,他会觉得一起看木乃伊有点瘆人,而她觉得煤气罐电影很无聊。但这有什么关系呢?当他们渴望接近彼此时,无数的共同点自动冒出来,就算最微妙的细枝末节也会成为两个人合适的最好佐证。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越来越相似,也越来越相爱。“想要和对方永远保持这样的状态”,这是只有年轻人会说的话,不考虑婚姻,现实,未来,只有眼前,现在。
娟对这场爱情始终是悲观的。从me女士自杀的新闻闯入她的脑海开始,这场爱情的最终结果似乎就可以预见。“看到花的时候,永远都会想起告诉你那朵花名字的女孩。”她可能最终也没有告诉他那种花的名字。然而,这个理论不仅限于那朵花。无论是看到那条街道,那个作家,那只猫,甚至只是突然回忆起那块面包的味道,麦都会突然想起那个在生命中曾深深参与过的人。
花束般的恋爱,花束般灿烂绽放,花束般逐渐干瘪,花束般被丢弃。从两个人都开始努力踏入社会开始,原本的节奏被完全打破。她想要把爱好变成工作,想愉快自由地活着。可是对他来说,生活是责任,是沉重的负担,如果像那样的话,她是否把人生想的过于简单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看到了人的可变性,爱情的可变性。一个沉迷小众文学,拍过煤气罐电影,梦想当漫画家的人,在未来的某一天,也许会捧着成功学的书籍,在累极了的时候躺在办公室玩无脑的消消乐。他不再只停留在现在,而是思考着彼此的未来沉重地活着。这样的活着让他无法再享受到曾经精神上感受到的满足,毕竟他们在以前从来没有感受过生活的重担。“结婚吧,你可以什么都不做,只专注于自己的爱好,我会拼命养你。”我想,麦能说出这样的话,既是深深爱着娟的表现,或许也是不愿看到另一个自己的消逝,那个独特的,没有被生活压倒的自己。曾经他的只期许过现在,而现在的他恨不得走对未来的每一步。
但是,有人妥协,也有人不愿意妥协。当一对情侣感受过那种默契的情感,那种找到知己一般的兴奋,一起开怀大笑的日子之后,无话可说的日子就变得难熬。分手的那天,两个人都有了深深的预感。娟下定了决心,而我在观影时就有预感麦会挽留。因为是麦独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并不会明确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而娟是眼睁睁看着这场爱情变化的人,她的悲哀感更加强烈。
果然,在她提出分手后,麦拒绝分手并且想要结婚。明明最后一天的他们也很幸福,为什么不能这样一直幸福生活下去呢?可是温水煮青蛙般的生活最是可怕。两个人在一起的寂寞会比一个人更痛苦。当感受过彼此曾经浓烈的爱意后,现在这样的情况就像在敷衍。
他们都可以挽着别人的手,一起去逛商场购物,一起打卡网红餐厅,一起商讨结婚的种种细节,唯独不能和彼此。这是对那段爱情的尊重,是深深爱过的证明。相爱过之后,还可以和别人将就,但是和他不行。当两个人并不看彼此,却不约而同地背对背挥手时,原因便已经了然。
他们有些时间还是很像,会有相同的想法,相同的小动作。但恋爱对他们来说已经不合适。
我想,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投合的恋人,经历这般变化的感情。但每个人的心里都可能有娟和麦。
在我的脑海中,特立独行的自我总在与庸俗的自我斗争。他们彼此嫌弃,彼此相爱,彼此成长。我也曾是热爱小众的文艺青年,喜欢沿着街道探寻只有自己感兴趣的奇怪地点,也曾捧着成功学书籍,在半夜滑动着消消乐。我在生活的责任和快乐中不断地抉择着。我既厌恶自己成为一个富有责任感的大人,也厌恶自己是一个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青年。我在变化,在随时不经意间和过去的自己不断告别。当意识过来的时候,我的某些思想已经枯萎,连影像都没留存。当最后我不得不与某个自己割舍的时候,我也会恋念,但最后的结局一定是背对背挥手道别。
一旦曾经懂得,现在这种拥有就变成了一种将就。妥协的东西太多,总以为妥协才是人生的最佳选择。但面对感情,面对自我,不妥协才是最佳选择。
总要有不能丢弃的人格。
“茶好像泡得有点太苦了。”
“不,这样就刚好。”
“是吗...”
看到这里,我深深叹了一口气,他们已经彻底结束,无法再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