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八佰》有感
2020年7月20日,电影院开始陆续复工 ?2020年8月26日,时隔38天,终于看了今年第一部在电影院看的电影——《八佰》这是一部用心制作的作品。在电影上映前,我在网上看到了许多关于这部电影的介绍,这部影片耗费了五亿多元经费拍摄,主创团队花了许多时间打造了1:1四行仓库等实景。在影院观看也确实如此,影片还全片采用了IMAX电影机进行拍摄,用接近人眼的方式来给关注呈现战火纷飞的场面,这像极了我的偶像——克里斯托弗诺兰在拍摄电影上的坚持。可以说这是投入极大经费与精力的国产战争片了吧。 ?有人说它像诺兰的《敦刻尔克》。在我看来也许这两部电影在一些电影叙述上面有着一些相似之处,如影片《八佰》中水桥撤退的一幕是将十四小时之后与十四小时之前所发生的事逐渐交织在一起,这和《敦刻尔克》全片的剪辑手法是相似的。其次《八佰》在影片的内容里我认为体现了“活下去”这个元素,这也于《敦刻尔克》里体现的“活下去”不谋而合。 ?这部电影是有争议的。电影上映后,在网上引起了许多的热议,有人说这部电影贬低了租界内中国人的形象。这里也行可以涉及到一个比较专业的名词“人物弧光”影片描写租界内的中国人时也许就是采用了这种手法,使影片在人物形象上得到一定升华,并使故事更容易打动观众,捐助财物的百姓、抛下妻子项链的教授、提供吗啡的赌场老板、该改变主意的老算盘。。。。。。这些都是“人物弧光”的表现。就像《釜山行》的石宇、《雨人》中的查理、《圣诞节的秘密》中的贾斯帕,所以这可能真的不算是贬低。 ?影片快到结尾处,有好多观众都离场了,只剩下少数的观众还在位置上。片尾曲响起,我和束还在位子上坐着,没有相互问“要不要走”。不愧是六年的影友了。我们习惯听完片尾曲再走,看看周围,还有两位观众待在位子上和我们一起听着,确实片尾曲真的还不错。记得曾经在一本书上看过,片尾曲也是一部影片重要的一部分,我是同意的。甚至片尾曲才是电影的创作团队头疼的部分,令创作团队们在这方面也付出了许多精力。也许听完一部电影的片尾曲是对电影的肯定,是对主创团队辛苦创作的尊敬,更是影片结束后留给观众的细细回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