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电影翻译通史”开题论证会在线召开

  本网讯(记者常湘萍)近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电影翻译通史”开题论证会在线上召开。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廖祥忠,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刘树森,清华大学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院长颜海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稀方,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丁亚平,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道新,北京外国语大学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主任李佐文,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王建华等论证组专家出席会议。论证会开幕式由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文春英主持,学术汇报及专家论证由论证专家组组长刘树森主持。来自北京电影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的80余位课题组研究骨干参加了本次会议。

  1637650028954.jpg专家学者云端合影 中国传媒大学供图

  廖祥忠在致辞时指出,中国传媒大学主动服务国家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要,在加快推进科研结构优化进程中,始终对影视译制予以重点关注。该项目的成功获批意义重大,希望项目组扎实推进课题研究,产出优质成果,为国家翻译政策规划提供历史参照、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为推进文化强国进程、支撑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作出更多贡献。

  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金海娜在学术汇报环节,就该课题的研究缘起、研究思路、主要内容、项目进度等向专家组进行了汇报,指出目前电影翻译研究存在的空白和谜团及电影翻译定义的局限性。在现今的电影翻译研究中未将现场解说、译意风、口述影像等多元化方式更好的涵盖在内,同时也未能采用整体性、连接性的通史视角,从全球化语境中审视中国电影翻译的历史。她介绍道,该课题将采用通史视角,在跨学科理论架构下,以文献研究法、大数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深度访谈法以及个案分析法等综合性研究方法,实现该课题研究在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整体性以及内容上的丰富性,以充分展示中国电影翻译历史的真实性与多样性。

  学术汇报环节,子课题负责人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谭慧、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麻争旗、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肖维青、浙江大学研究员张勇以及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李春芳还分别介绍了其负责子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团队构成和研究进度等内容。专家论证环节中,论证专家组针对课题研究目标的可行性、研究对象的明晰性、研究问题的准确性、研究进程的合理性、研究成果的呈现形式等发表意见,充分肯定了该项课题的研究价值、思路和方案,认为该课题填补了翻译学和电影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适应了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要,对增强中国话语权及软实力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同时,专家组对课题推进也提出了意见建议:一是在研究目标上,应当以宏观研究为主,微观研究为辅;二是在研究问题上,应当聚焦中国电影翻译的发展规律;三是关注研究对象,个性化问题需要各子课题解决,共性化内容则需要首席专家牵头作总体论述;四是在研究路径上,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突出重点;五是在研究成果上,重质量而非数量。专家组期待该课题研究成果能为中国电影翻译的深入研究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刘树森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在研究中国电影翻译通史过程中,应当把握史学研究的宏大叙事特点,以宏观层面研究为主、微观层面研究为辅,注重和体现视觉书写文本的特殊性和价值。

  据了解,“中国电影翻译通史”系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该课题将在梳理总结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充分收集掌握史料基础上,结合翻译学、电影学、传播学、历史学相关理论,采用描述与阐释相结合的方法,探索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电影翻译的社会文化语境、翻译政策、赞助人、译者、译制影片、译制技术、译制艺术、传播效果等问题,对中国电影翻译的发展和演变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与研究,深入探讨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积累的成功经验和应该汲取的教训,以期掌握中国电影翻译发展的历史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