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杨幂可还行?这部国产科幻片又狗血了…

  

  又一部国产科幻电影来咯!摇身一变,杨幂成了十分顶级的科学家。

  

  这是一部关于时间的软科幻电影,杨幂饰演的夏天在片中的身份是一位物理学家,她所在的团队正在研究一种类似于时光机的穿越机器,物理学原理是通过人工虫洞和粒子分解器将活体传送到平行世界,但实验的进程暂且止步于动物活体阶段,尚未用人进行过实验,并且仅能回到1小时50分之前。

  这支科研队伍的带头人是金士杰饰演的所长,也是夏天的导师,队伍里还有大雄、向东等研究人员。

  

  夏天另外一个身份是离异母亲,有个五岁的儿子小豆包。虽然物质生活优渥,但精神上两人相依为命,对夏天而言,小豆包是她的精神支柱。

  在片中,霍建华饰演的反派崔琥想要拿到夏天研究组的实验数据,为了逼迫夏天就范,以小豆包的生命相要挟。夏天没法对儿子的生死不管不顾,于是费尽心力,从就职的实验室偷出机密资料,可崔琥并没有尊崇约定,当着夏天的面杀了她的儿子。

  

  于是,濒临崩溃的夏天回到实验室,纵身跳入还在实验阶段的穿越机器,一个崭新的她,出现在1小时50分之前。这一次,穿越的夏天抢占了先机,但计划不如变化快,一番阴差阳错,儿子还是没保住。

  可怜的小豆包,又死了一次。

  救不活儿子,绝不停止穿越!所以又有了夏天的第三次穿越。

  三个杨幂,就这样诞生了。在上影节的开幕红毯上,剧组玩儿的就是这个梗。

  

  剧情很简单,就是一个单身母亲拼死救子的故事。让人觉得奇怪和不适的问题,大概出在演员身上。

  比如,“休斯顿影后”杨幂。

  杨幂最近好几部作品,都在塑造“专业人士”的人设,打造职业女性的形象。

  《我是证人》里面,杨幂在成为盲人之前是一位女警。

  

  能看得出来是女警吗?

  

  在《亲爱的翻译官》里,杨幂饰演立志成为翻译的乔菲

  

  翻译官杨幂

  

  再来看《逆时营救》里面的科学家夏天

  

  只会觉得她是杨幂,从扮相上看不出任何区别。

  把这些剧照混杂在一起,不加片名/剧名的logo,能分得清哪个是什么角色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比衣服、发型、妆容更要命的是职业气息。

  同样一件白大褂,医生穿出来和科学家穿出来给人的感觉不一样。现实生活中你还可以通过气味来判断,比如消毒水的味道,但在电影里观众无法用嗅觉去感受,这就需要一些小动作,小细节来表现。尤其是专业性比较强的职业。

  当然,你也可以反驳说,你无法通过衣着和行为举止判断在隔壁住了十年的老王所从事的行业,那是因为他对你来说,暂时没有了解职业的必要,你也不会过多的介入他的生活,但戏中的角色不同,职业是人物性格和特征的重要一部分,尤其是需要突出职业身份的行业剧/片,职业形象立得住脚,影片/剧才算成功了一半。

  而且,对人物的特点有适当的了解,是演员对角色最起码的尊重。如果角色是一枚老烟枪,那么右手的食指和中指一定比其他手指熏得更黄。

  正面榜样就不举例了,太多。

  在这些不同的角色里,杨幂几乎是用同一种表演横跨了三百六十行,所以不管职业有什么差异,演出来都是一个样子。

  不仅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形象差异不大,角色和演员(杨幂)也分不清。

  剧照和街拍基本都是一个风格:一样的妆容,一样的打扮,连发型都一样。

  没错儿这张是街拍↓

  

  角色扮相和生活中的她太接近,就不容易产生角色的代入感,她演的谁不知道,只知道是杨幂演的。

  这让人想起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木村拓哉说的话。原话记不清了,大概意思是,如果没有作品要上,他几乎会从生活中蒸发掉,演员要保持一定的神秘感,这样大家还会记住你所塑造的角色。

  上影节上冯小刚喊话年轻演员少上综艺节目,基本也是这个意思。演员的过度曝光,对电影行业是一种伤害。

  

  搞笑的是,虽然《逆时营救》的杨幂和其他影视作品里的杨幂形象上没有区别,但在电影里,导演生怕观众分不清柔弱幂、智慧幂和黑暗幂,还特意把三个杨幂的服装、发型、性格区分得清清楚楚,每一个的踪迹都交代完整,唯恐观众看不懂。

  

  杨幂在片中有很多动作戏,都是亲力亲为,没有用替身,这一点值得肯定。

  用现在“护主粉丝”流行的话说,就是“她有多努力你造吗?”,尽管努力与实力不是同一回事。

  

  摸爬滚打的动作戏过多,又造成了其他的问题。

  比如,无论怎么受伤、流血,妆容依旧完好,没有一丝的狼狈。无论怎么嚎嚎大哭,超级防水的眼妆一点都不会晕开。

  

  突然很怀念《北京爱情故事》里面会哭花妆的杨幂

  

  电影里的夏天不仅体格超棒,挥拳头耍匕首,而且开枪飙车,就地取材造机关,单枪匹马搞翻一支专业保安队,封锁的大楼里那么多人就能安全脱身,这战斗力,真的是科研人员的身体素质和体能素质吗?

  为了救儿子,很轻易很不假思索的就把实验室的真实数据拿给了一个来路不明的大坏蛋,这种不专业的行为符合一名科研人员最基本的职业操守?

  一个女科学家,轻而易举击败了好几个青壮年大汉组成的保安队?

  当然,其中有的属于角色的设定问题,和演员的关系不大。毕竟,就连金士杰这样的老戏骨,在电影里也因为嗑药式表演奉献了所有的尬点和笑点。

  

  好好的一位所长,最后突然反转,原因竟然是嫉妒弟子的成就,为了“除掉”夏天,不仅跟大反派霍建华合作,还要求对方炸掉整个实验基地,这样的设置太不科学了,难以服众。

  首先,夏天跟他完全不在一个重量级。电影里,夏天说从研究生开始,就跟着所长做项目,一做就是八年,按硕士三年博士四年算,也就毕业一年而已,连个博后都没做完,怎么会对导师构成威胁?而且,在这段时间内,夏天还生了个娃离了次婚。单身妈妈独自把孩子带到五岁,需要牵扯很多的精力;反观所长,没有家庭的重担,一心钻研科研多年,无论是资历、经验,还是成就、名望,都跟夏天不在一个级别。

  

  其次,对真正沉迷科学、潜心科研的人,通常不太会在乎名头上的东西,他们所研究的对象,才是如孩子般的最最珍贵。况且,弟子们都对他尊敬有加,实在难以想象,因为“被卸任”,所长竟然要弄死自己带出来的学生和学生的孩子,还要挖掉另一名弟子的眼球,甚至炸毁科研所。

  角色的莫名其妙让金士杰的表演也颇为灾难,用力过猛的咆哮使得爆破音频出。把观众对杨幂的吐槽欲转移到这位老戏骨身上,成功吸引火力。

  

  大反派崔琥全程板着脸,还以为他藏着什么惊世骇人的反社会反人类目的,没想到冷血暴戾的背后,竟然也是为了挽救因飞机失事而死去的家人。

  为了穿越回去拯救家人,“正经反派”崔琥找所长谈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交易,问多少钱能买所长的数据,结果所长来了一句:“我不要钱,我要你把科研所炸掉!” 估计把反派都惊到了……

  

  虽然电影的整体完成度还不错,但不少可以做加法的地方导演都做了减法,比如烧脑程度、时空错乱的迷失、错综复杂的暗线、反派的动机等等,这样一来,影片显得比较轻薄,少了科幻的趣味性和思辨感。说好的科幻片呢?分明就是打着科幻噱头的都市狗血剧。

  因穿越剧而大火的杨幂在影片里玩起穿越来简直轻车熟路,大概对轻轻松松穿越到清朝的人来说,1小时50分不叫事儿。电影里,夏天穿越了两次,没有一丝时空错乱的迷失,对时间和事件的把握几乎精确到秒,智商和身手一次比一次厉害。

  而影片里最重要的纵身一跃,也没有表现得特别炫目,一蹦,就穿越了,既没有时空感,也缺乏科技感。明明是想模仿《攻壳机动队》,却没学来最精彩的部分,空套了个形式。

  仅仅靠实验室性冷淡风的布置来体现科幻,显然有点小儿科了。

  

  科幻电影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是好莱坞在全球发行的大片中最吸引观众的类型电影之一。不管是“太空密室”式的《异形》系列,还是硬科幻型的《地心引力》、《火星救援》,或者《变形金刚》这样的地球人大战外星人的战争动作片、《银翼杀手》、《普罗米修斯》这样的探讨人类本身存在意义的影片,都在全球范围内有着众多粉丝。

  华语电影中,从最早的《珊瑚岛上的死光》,到后来的《霹雳贝贝》、《不可思异》《机器侠》等等,寥寥十几部,都只能说带有科幻的元素,并没有形成真正的类型片。

  “类型片的重要特点,是要建立电影和观众的市场契约,这种契约是经过市场的尝试累积出来的。中国类型片的基础很薄弱,如果真想把某个类型突破,最大的概率是大制作入手。”某影评人在今年的上海电影节上说,“因为科幻片是整个电影工业金字塔的塔尖,只有当一个体系成熟到一定程度时,才有可能出现这样的作品。”

  

  因为电影产业的工业体系尚未成熟,科幻片一直是华语电影的缺口。今年问世的两部科幻作品《记忆大师》和《逆时营救》,在类型上把软科幻、轻科幻与爱情、伦理、动作、悬疑结合在一起捆绑销售,不把科幻当做唯一的卖点,但又带着科幻的噱头,算是一种软着陆。

  

  尽管做了这些努力与尝试,但从影片的口碑反响中,也体现了国产软科幻电影的许多不足。

  除了工业体系的硬性条件制约之外,逻辑上的缺陷、理论架构的不足使得电影很难自圆其说,观众沉浸于找bug的吐槽中,连陈正道这样擅长拍悬疑的导演都不可避免。

  在推理层面讲好一个故事都很难,就更别提宏伟宇宙观的创建和深邃哲思的架构了。因此,对电影内容软件的升级,同样不可忽视。当好莱坞早已在找寻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时,我们还沉溺于爱恨情迷中不可自拔。

  说到这里顺便吐槽一句,比起科幻类型,让人更担心的是动画片的发展。怎么到了如此智能的未来,我们的小朋友(夏天的儿子)还在看《彩虹战士》这样的动画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