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世界儿歌日”:儿歌被恶搞不能怪孩子(三)

  业内解析

  儿歌缺乏时尚元素

  小学生音乐课本刊登经典儿歌,但却得不到新一代孩子的认可。对此,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任意分析,生活环境的巨大改变,让当代孩子无法与老歌产生共鸣,“就拿《一分钱》说,现在孩子可能连一分钱长什么样都不知道,更别说交给警察。歌词不贴近当下生活,不时尚的曲调,无法PK流行音乐节奏动感的音乐风格,加之国内没有成型的‘儿歌商业市场’,作曲家群体缺失、年龄偏大的现状,儿歌创作力出现‘疲软’。”

  此外,儿童节目主持人董浩也发表看法,认为现在一些电视台、电台,为追求收视率和经济效益,忽略儿童歌曲的播放,“其实现在的少儿歌曲、童谣并不少,有许多基层工作者都在进行儿歌创作,但公开播放的平台却不多。”

  解决之道

  让流行音乐“唱”儿歌

  被喻为“儿歌爷爷”的音乐人吴颂今是央视少儿频道《音乐快递》儿童歌曲比赛评审,19日他表示,目前国内儿歌创作队伍青黄不接,几乎要断代,“与流行音乐行业相比,儿歌词曲创作人经济回报微乎其微,一首儿歌稿费仅有百十块钱,这让年轻创作人却步,每年官方、地方都会组织儿童歌曲创作大赛,但因缺乏关注度,致使流传民间的歌曲非常少,呼吁媒体、年轻音乐人给予儿童音乐圈更多关注。”

  陈爽———童星阿尔法御用词曲创作人,致力推动中国新一代儿童歌曲创作研究,谈及未来儿童歌曲如何发展,他说:“让流行音乐唱儿歌,未尝不可。”陈爽说,孩子们喜欢周杰伦、蔡依林,正说明他们具有时尚敏感度,“有家长说流行音乐不健康,其实只是歌词内容不适合孩子,但嘻哈、舞曲、R&B音乐风格没一点问题,所以儿歌应该突破传统,乐曲更加时尚,歌词适应当下儿童生活,就算加进‘YO~YO~COME ON~’嘻哈英语也可以啊!”

  世界儿歌日

  1976年,在比利时克诺克两年一度的国际诗歌会上创立了世界儿歌日,由13岁以下的儿童每年在3月21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春分)———春天到来的第一天举行庆祝活动。主题是:关爱儿童、缔造和平、消灭战争、建设家园。这项活动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和支持。

  命运坎坷的中国儿歌

  ●上世纪20年代初,著名的作曲家黎锦晖创作了《飞飞曲》《好朋友来了》,尤其是《老虎叫门》,均是影响一时、甚至流传持久的儿童歌曲。

  ●上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卖报歌》《读书郎》以其各自独立的艺术品格,延续着自己持久的艺术生命力。同时在斗争中也自发产生了《共产儿童团歌》《歌唱二小放牛郎》等。

  ●上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少年儿童歌曲创作迎来第一次高潮。一批诗人、作曲家如沙鸥、乔羽、郭沫若等,创作出了一批让几代人久唱不衰的歌曲名作,如《让我们荡起双桨》《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一分钱》等。

  ●“文革”中,除了《我爱北京天安门》外,其余的歌曲则因过重的时代痕迹而失去了生命力。

  ●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迎来第二次高潮,一批歌曲佳作纷纷问世,如《采蘑菇的小姑娘》《歌声与微笑》《数鸭子》等。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往可以列队成阵的创作队伍几乎不复存在,少年儿童歌曲佳作成批出现的现象难以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