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在石头山上创造绿色奇迹
相关链接:图说四川
忠山鸟瞰泸州
赤水河源小流域坡改梯工程
石滩上演变出的椪柑果林
坡改梯,石旮旯变烟田。
昔日白花花的石头山
荒山长满树
治理水土流失
曾经的石漠化地区如今风景如画
曾经的石漠化重灾区,如今绿树成荫。
火烧寨,叙永县落卜镇硐砰村1社一个有名的大山。顾名思义,这里像火烧过一样,寸草不生。8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光秃秃的石海。
11月10日,我们来到山脚,向上一望,满眼全是绿。昔日白花花的石头山从山脚向山顶依次长出了竹子、核桃、柳杉,绿意层层叠叠。虽是深秋,但生机无限。
从光秃秃的石海到绿意浓浓的山林,这一巨大变化,来自于泸州市多年来坚持不懈的石漠化治理的决心和信心。从建立机制入手,从创新模式着力,以提升效益为出发点,泸州石漠化治理提速,面积不断递减。如今,治理过后的石漠化区域水更清了,山更绿了,百姓加速向小康生活迈进。
改善群众生活攻坚石漠化治理向“地球癌症”宣战
泸州市叙永县、古蔺县地处四川盆地南缘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局部地区石漠化严重,干旱、洪涝、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过去,石漠化所带来的灾害让这些地区耕地面积和单位产量逐年减少,耕作成本逐年增加,农民不堪重负。而石漠化严重的地区基本集中在耕作条件非常差、经济发展落后、投入严重不足的老边少穷地区,当地农民称这些地方为“石旮旯”。泸州是四川典型的岩溶地区。2008年,全市岩溶面积3277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1650平方公里,岩溶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114元,占全市平均水平的71.9%;贫困人口33.8万人,占全市贫困人口的89%,主要分布在叙永县和古蔺县。而这两个县,均为国定贫困县。
怎样改变石漠化地区群众生活?如何寻找对抗“地球癌症”的最佳处方?
2011年,叙永县、古蔺县纳入全国新增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向“地球癌症”宣战由此拉开序幕。
攻坚石漠化治理,作别“与天斗”的无奈。泸州掷地有声。
结合叙永县、古蔺县实际,“六大任务、三大目标”的综合治理战略确定:加强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加强水土保持和基本农田建设、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和劳务输出、发展地方经济;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目标。
着眼统筹协调注重科技支撑整合资金实施综合治理
“这一季油菜马上上市,卖过3000元问题不大。”11月8日,走进叙永县硐坪村1社,村民罗仕文正在摘油菜。“批发商直接到菜地边上来收,一公斤批发价5元。我们这儿的是高山油菜,消费者喜欢得很。”
一旁,村民罗应莲也在忙着摘油菜。“这好得政府搞石漠化治理哦,地整平了,土保住了,水务局给我建起了水池,交通运输局把通村公路直接给我们修到家门口,我们不走出贫困都不好意思得。”
石漠化治理,建立一种合理的推进机制是关键。在实践中,泸州形成了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统筹规划、协同推进,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科技支撑、注重推广,整合资金、加大投入的治理机制。
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基础上,泸州始终发挥群众投工投劳的主体作用。在推进过程中,注重统筹规划,协同推进。泸州在制定成渝经济区南部城市群规划、乌蒙山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赤水河流域区域发展规划时,把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叙永县、古蔺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2011年—2013年的实施方案,与退耕还林规划、天保工程建设规划、水土保持规划等相衔接,协同推进。
在石旮旯里栽竹,全国都没有先例。2008年,在通过连续三年的试验后,叙永林业人自己独创的全国唯一的湿稻草种竹法成功了!在竹种上面盖一层薄土,再放一层湿稻草,最后盖上一层土,此种方法一下把种竹成活率从60%提高到90%。技术难题攻克,石旮旯里长出竹子势如破竹。叙永县、古蔺县光秃秃的石山披上了绿装。
叙永县、古蔺县自强不息的治理精神,引来中科院、北京植物园、成都山地研究所为泸州石漠化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国家973项目“西南喀斯特山地石漠化与适应性生态系统调控”和国家科技支持项目“长江上游坡耕地速增与高效生态农业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两大国家级课题的子项目“石漠化岩溶坡地植被修复矿质肥料施肥试验”在叙永县实施成功,使叙永的石漠化治理如虎添翼。
在资金投入上,泸州整合石漠化综合治理、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等项目,集中打捆实施,提升治理项目的资金效益。
从差异化入手针对不同区域探索适宜模式
各个区域、地块的特性差别大,如何让治理更具有针对性?
泸州有自己的章法。
叙永县、古蔺县在全面掌握了岩溶地区地形地貌和土壤气候特点、特性后,创造性地确定了分流域治理工作方案,探索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立体生态农业导向模式、观光农业与特色生态旅游开发模式、草畜沼生态循环模式。
11月7日,笔者来到古蔺县箭竹苗族乡团结村桃花源农家乐,老板陈国荣正在清洗腊猪蹄。“没想到进入秋天了生意还好得很,今天中午有4桌,晚上还有10多个住宿。”陈国荣说,做梦都没有想到石头山变了后自己居然还办起了农家乐。
团结村上寨是古苗寨,也是石漠化的重灾区。村民世世代代守着白花花的石头山,越过越穷。转机来自石漠化治理。从1998年开始,古蔺县对上寨的中高山地区25度以上陡坡耕地进行大规模植树造林,形成以松、杉、柏为主的立体生态林体系。有了立体生态林体系,小区气候改善,白花花的石头有了绿意。2011年,古蔺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在上寨种植了较为耐旱的冬雪桃1000多亩,并利用冬雪桃的休眠期,种植绿肥,错时错位利用土地资源。
苗寨有一个神秘溶洞,常有探险、旅游爱好者来一探神秘。顺势而为,县上在上寨办起了苗家情人节,旅游一下带活。一片小桃花,绿了荒山,香了苗寨,富了百姓。如今,“赏千亩桃花竞相争艳,品瓜果飘香苗家风味,游画里乡村苗寨文化,探人间仙境神秘溶洞”的休闲旅游正快速发展。上、下寨发展农家乐20余家。上寨的人均收入由治理前的3567元,增长到目前的5899元。
古蔺县成功创造了观光农业与特色生态旅游开发治理模式,让千名苗家儿女走上了富裕路。
与此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立体生态农业模式、草畜沼生态循环模式相继在泸州创造成功,形成独具特色的泸州模式。
2005年以来,全市治理了255平方公里。其中,2011年至2012年,治理了162平方公里。2008年以来,泸州累计整合资金20.5亿元。其中,市、县配套资金3亿元,累计打捆实施项目127个,推进田网、渠网、路网和电网“四网”配套,大大提升了治理区内的基础设施水平。治理后,叙永县、古蔺县石漠化治理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原来“只长石头不长草”的不毛之地现在已被长势良好的竹木等绿色植被覆盖,到处绿意葱葱。资源增了,农民腰包鼓了,人与自然更加和谐。通过石漠化综合治理,森林覆盖率2012年达到49.2%。岩溶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5%。
泸州石漠化治理“五字诀”
“退”:抓好退耕还林,相对集中迁建岩溶区住房,工矿废弃地整治复耕。古蔺、叙永两县退耕还林32.1万亩。
“减”:为青山绿水减压,为岩溶薄土减负。古蔺、叙永在岩溶地区关闭小纸厂产能4.7万吨,小水泥厂产能107万吨,小煤窑产能252万吨,非煤矿山产能250万吨,小火电厂产能7兆瓦,削减COD7659吨/年,削减二氧化硫15443吨/年。
“增”:为岩溶区增植、增养、增水、增肥。古蔺、叙永两县植树造林52.2万亩。
“治”:围绕恢复生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打好“组合拳”,使山川变绿、河水变清、天空变蓝、百姓致富。
“恒”:持之以恒抓好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对治理成效进行监察、监督、执法,巩固治理成果。
泸州石漠化治理模式
模式一: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
采用坡改梯治理,采取土地改良,施肥培土等技术,高标准建设农田工程。
模式二:立体生态农业模式
以生态农业为导向,主要采取移民搬迁、林经复合种养、坡改梯等进行综合治理。
模式三:观光农业与特色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大力发展以民族风情、特色生态美食、赏花、踏青、山地越野和溶洞探奇等为主的乡村生态休闲旅游业,助推石漠化综合治理。
模式四:草畜沼生态循环模式
在治理后的土地上种牧草,以草养畜,以畜粪产生沼液,以沼液肥沃土壤,形成草、畜、沼生态循环种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