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为非遗拓展年轻受众 打赏成传统艺术“新门票”

  长久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以言传身教、口耳相传等方式,在代际之间进行传承。随着互联网和直播平台的兴起,新媒介帮助非遗跨越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更广泛、更持久的大众传播,并找到有意欣赏、传承非遗的年轻人群。

  如今,越来越多非遗传承人、相关工作者意识到,非遗直播的火热源自其蕴含的艺术内核,以及直播这一媒介的互动性与趣味性。点赞、打赏、分享、弹幕等互动方式,让非遗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再疏离,反而紧密结合,让人们不必通过“管中窥豹”的方式,而是在一个个人物故事、创意演示与活泼视效的结合中爱上非遗。同时,在高频率的互动中,观众也通过打赏等形式,获得直接参与非遗保育的机会,有传承人表示,打赏已成为买票观演的另一种形式,从业者正收获“新门票”。

  长沙花鼓戏在直播间“走俏”,便是上述非遗传播成果的例证之一。该戏种形成于清代,流行于湘中、湘东和洞庭湖滨,其音乐曲调有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四类,数量约200余支。进入现代,由于戏曲演出市场逐渐萎缩,花鼓戏演员收入受损,影响着院团乃至整个剧种的生存状态。今年9月,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开通@长沙花鼓戏 官方抖音号,凭借精巧灵动、富有生活气息的表演,以及充满传统味道的经典曲目,首场直播便收获350万观看量,是中心在2021年举办的160场线下演出观众总和的70倍。这场直播的打赏收入也超过万元,团队大受鼓舞,称看到了花鼓戏在年轻人群中传播的可能。

  直播间不仅帮助非遗获得年轻观众,也吸引诸多“90后”“00后”创作者入驻,成为非遗传播的积极力量。14岁开始学习曲胡的“00后”女孩靳楠楠,出生于一个戏剧世家,由于疫情对民间剧团的线下演出造成影响,她抱着尝试的心态,在某次演出时打开摄像头直播,观众数量竟迅速攀升至九千多人,远超线下观众规模。如今,她的抖音账号@曲胡小女孩 已吸引88万名关注者,最多时有一万人同时在线观看她演奏曲胡,打赏收入也相当于以往数场实地演出的总和。借助这份直播“新收入”,靳楠楠更换了使用多年的旧曲胡,也希望直播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曲胡,“一眼就能认出我们的传统乐器”。

  当非遗借直播打破传播与传承间的界限,大众的关注、从业者的信心均转化为更有利的传承基础,让非遗在现实生活中不仅“复苏”,更有持续自我生长的“复兴”之势。《2022抖音演艺直播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抖音非遗类直播每天开播1617场,打赏总收入同比增长533%。不断延伸的线上舞台,又有助于将关注度引导至线下,以“双轨”模式建立稳定的观众基础,打开演出市场。

  可以肯定的是,“非遗+直播”已成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又一有力举措,期待今后非遗工作者、传承人继续坚持创新,切实研究年轻一代的文化鉴赏、消费需求,用更直观、有趣的表现方式,把非遗完整呈现在年轻观众面前,让戏曲、国乐、舞蹈等优秀传统文化搭建坚实而广阔的“第二舞台”,也让传承千年的古老艺术恒久流传。

  (华东师范大学数字媒体研究课题组成员 李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