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宇:俄乌为何开打?来回顾一篇国关经典论文《战争的理性主义解释》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周德宇】
短短几天时间,乌克兰局势又有了大变化。虽然没有正式宣战,俄军暂时也没有横扫乌克兰全境,但俄罗斯确实派遣部队进入了乌克兰东部地区,而且于24日在乌克兰各地展开了外科手术式打击。
这到底算不算一场“战争”,取决于我们怎么定义;但无论如何,军事冲突已经发生。俄罗斯与乌克兰为何发生冲突,冲突是否会继续扩大,是否会演变成一场全面战争?显然是我们要关注的焦点。
关于战争该如何分析,古今中外的论述有很多,不论是《孙子兵法》、《战争论》,还是毛主席的各种著作……这些大家都很熟悉了,似乎也没有必要我来啰嗦。我身为一个政治学者,自然还是借着这个机会介绍一下大家可能平时不太了解的、现代政治学界对战争的讨论。
在这里我们就只说一篇经典论文:James Fearon写于1995年的《战争的理性主义解释》(Rationalist Explanation of War)。这篇论文为政治学者如何理性分析战争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是现代国际关系领域讨论战争的最重要文章,没有之一。
James Fearon,图片来源:斯坦福大学
当然,就跟这世界上的任何一篇文章一样,《战争的理性主义解释》也有很多缺陷和漏洞,如果我要把关于它的后续学界讨论与批判都写一遍,那就篇幅太长了。所以今天我们就只看文章本身。重点不在于这篇文章的结论是什么,而是提供一个分析战争的思维方式。这个思维方式当然可能是有问题的,但多了解一种思维仍然是一种有益的参考。
谈判空间的存在:谈,都可以谈
Fearon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解释这样一个谜题:既然战争总是代价高昂的,为什么战争仍然会发生?
他认为传统的解释有三种:第一种解释是认为人们是非理性的,偏见和病态会让他们忽略或误解战争的成本;
第二种解释是认为战争的发动者享受着战争的成果,而战争的成本总是让平民和士兵来承担;
第三种解释,也就是“理性主义解释”,是认为经过了成本收益分析,只要战争能获取的成果大于所要付出的成本,战争仍然是一种理性选择——这第三种解释,是Fearon文章中关注的焦点。
这三种传统解释在如今的乌克兰危机中也存在。比如西方渲染普京的傲慢,就是在引用第一种解释,认为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是出于普京的疯狂想法。
当西方强调普京的所谓“独裁”统治时,就是在引用第二种解释,认为俄乌开战是普京牺牲人民为代价而攫取个人利益。
而当西方宣称普京和俄罗斯可以从乌克兰得到各种各样的利益,西方需要通过制裁和干涉来增加俄罗斯开战的成本时,就是在讨论第三种解释,也就是战争的理性主义解释了。
当然,有的时候这些解释也可能是相互矛盾的,比如西方越把普京塑造为“独裁”的、“毫无理性”的战争狂人,就越意味着西方的制裁和干涉这些诉诸理性的举措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普京是这样油盐不进的人,那冠冕堂皇的外交手段和经济制裁又怎么可能管用?
但Fearon对于简单的“发动战争的回报大于投入”的理性主义解释是不满意的:战争无论如何是有成本的,即便成本非常低。那么对于理性的双方来说,他们就应当在战前进行谈判来分配战后利益,从而避免战争的成本。
比如说两方争夺一片领土,开战之后两方各占了一半。那么理性的双方就可以直接在战前就达成协议,一方各占一半,从而直接避免战争的成本,双方都能因此受益。
也就是说,总是存在一种可能性,使得不开战的利益大于开战——当然,除非战争本身就带来一种利益,这个暂时先不讨论。
所以,理性主义解释的难题不在于如何论证战争的收益大于成本,而在于如何论证为什么战争各方不能在战前就达成协议。
战争为什么爆发,换个角度思考,就是谈判为什么破裂。
当然,一个简单的解释是,战争的结果是不可预料的,可能两方都觉得自己会大获全胜,所以无法在事前就达成协议。
但即便是战争结果不可预料,理性的决策者也是要考虑胜利概率和期望收益的,只要他们在事前对此有所认知,那么协议的谈判空间就永远存在。
在这里我们先做一个非常简化的假设来分析这个战争谈判的问题。不想细看的读者可以略过,只要看下最后的结论。
谈判空间的前提条件:我凭什么跟你谈?
当然,上述这些分析是有前提条件的。
第一个前提条件是,战争双方要认识到,存在这么一个真实的战争胜利概率(p)。我们知道,战争双方可能都有各种对方不知道的信息,都觉得自己手里有秘密武器高达,妨碍了他们对战争结果的客观判断;
“XX有高达”之类是PS的热门主题
或者战争双方根本就过分乐观,觉得打到圣诞节就能回家,喜欢高估自己获胜的概率……
“XX节前回家”的典型——麦克阿瑟,图片来源:LIFE
麦克阿瑟向士兵许诺回家过圣诞节,图片来源:杜鲁门图书馆
但这些并不重要。即便战争双方对于获胜的真实概率p到底是什么存在分歧,理性的双方应当知道这个概率一定存在(即便自己并不知道确切的数值),那么谈判的空间也必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