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最早的国产科幻片!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国产科幻电影是哪个?印象里是《珊瑚岛上的死光》?不,它是1963年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王敏生执导的《小太阳》。严格来说电影当时还属于科教片。

  剧情很简单。但以今天的眼光看,电影还是相当“硬核”的,很多科学知识有根有据的。

  尽管电影拍摄手法看来很原始,但看得出制作人员相当努力,搭建了很多科幻场景设备。还是蛮有意思的,下面我来简述下《小太阳》的故事剧情:

  

  剧情:影片开始,我国北方,大地被冰雪覆盖,一片银装素裹。镜头拉开进入一个蔬菜大棚。一群学生正在忙碌。其中一个男同学说出自己的想法,要是北方天空有个太阳,大棚外面就一年四季就都可以种蔬菜粮食了。大家七嘴八舌的赞赏。男同学回到书房,面对画册画出了太阳,太阳活了,卡通太阳指点他,要去向科学家讨教如何有小太阳.

  

  剧情:于是男同学和其他几个同学就去找科学家,来到了一个很科幻的城市夜景。城市上空行走着单轨悬空列车。后来同学们遇到了一个会说话的类似现在的共享无人飞车,自动带着他们去找科学家。在雄伟的科学大厦前,遇到了一个方形机器人。机器人邀请他们进去,说科学家正忙工作。感觉片子恐怕拍摄时间很长,这段影片少年们都着夏装了,要不就是去了南方。

  (电影硬核一:电影里描述的这种单轨悬挂式列车,1901年德国的伍伯塔尔市已经运营,但当时中国从未大规模运用,时至2016年10月13日,比亚迪历时5年,投资50亿元研发的跨座式单轨——“云轨”在深圳举行全球首发。我国共享汽车兴起于2017年。而自动驾驶技术尚未实现全面应用。影片提前预测的到)

  

  剧情:科学家正在做实验,仪器产生出热度达到了1万万度,让孩子们大吃一惊。科学家解释原理,利用了正物质粒子与宇宙中反物质粒子碰撞形成的光和热,并说宇宙中的粒子可以人工制造出来。同学们提出如何把这设备投放到太空不就是小太阳了么?科学家鼓励他们自己研究如何把设备送上天。同学们马上研究并解决了太阳相对于中国版图同步的问题。并在科学家指导下设计制作“小太阳”。

  

  剧情:孩子们在科学家们的帮助下,通过查阅资料、计算画图、计算机演算等,终于设计出小太阳装置的设计图,并生产了出来。

  (电影硬核二:科学家正在捕捉反物质粒子,预测了人工形成粒子。已经掌握可控核聚变技术,获取反物质能量。可控核聚变全球最前沿的成果是2017年07月15日,由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宣布的,国家大科学装置——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东方超环,实现了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这标志着,EAST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运行持续时间达到百秒量级的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电影硬核三:老一辈红领巾少年学习创造能力太强了,解决了卫星同步轨道问题,还设计出了单级入轨的货运飞船和具有星际航行能力的代达罗斯装置!!电影中驾驶的飞船仅靠自身携带的动力装置就把具有代达罗斯结构的小太阳送入轨道并返航。这种航天器,现在不论是NASA的航天飞机还是SpaceX的猎鹰九号都远还没有达到这种水平!!!)

  

  

  剧情:到了发射火箭的时候了,影片是三级助推火箭,随着发射成功,到达太空。两个少年经地面指令进行星舰分离,调整飞船轨道,小太阳发射成功。

  

  剧情:小太阳调整轨道姿势,正对中国版图。就在这时红色警报响起,少年一看原来是太空流星飞来,撞向小太阳!情况万分危急,少年请示地面指挥,科学家一声令下,开动小太阳,小太阳发出耀眼的光和热,把来袭的流星陨石块全部热化(太空热核武器?)。渡过了太空危机!

  

  剧情:小太阳在太空中发出光和热。北方的天空出现了另一个太阳!冰雪融化,万物复苏,发芽成长,生机勃勃,果实累累。夕阳西下,天空中两个太阳放射光辉!最后影片中结束于孩子们的梦想。

  《小太阳》时长30分钟。虽然最后的两个太阳出现的镜头遭到当时的社会生态环境逼迫让影片禁播了,但影片涉及了热核物理、粒子高能物理。火箭发射技术,卫星星舰分离技术,卫星姿态调整,同步轨道等硬核科学技术。其科学思想前瞻性,大胆的科学幻想,对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应用以及代达罗斯装置的实现保持了乐观的态度。说明当时中国并不缺乏紧跟世界科学前沿的眼界,对科学技术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还有电影工作者认真的场景设备模型搭建工作等等。体现了国产电影《小太阳》在科幻领域的认真探索。该电影启迪现在的我们更应该创作出画面更好,科幻设定更加严谨,未来求知领域更广阔的科幻题材作品。期待不远将来我国要有超越《流浪地球》的科幻电影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