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影像中的2020 | 国家影像志:重大主题纪录片创作

  

  

  2020 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但是在每一处历史现场都能看到纪录片人的身影,他们用镜头见证着大时代中的风起云涌、潮起潮落,也记录着大历史下普通人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

  12月16日上午,2020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纪实影像中的2020之国家影像志:重大主题纪录片创作论坛”邀请抗击疫情、脱贫攻坚、纪念抗美援朝三大年度题材优秀纪录片的主创代表来到现场,一道回顾创作历程、畅谈感悟心得、展望来年计划。

  

  “近几年,可以说是时间节点不断、重大题材不断。2020年更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重大主题纪录片的创作大年”,主持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高级编辑唐俊一开场,便直奔主题。

  

  回首2020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随后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全民战疫,已成为这一年国人难以磨灭的集体记忆,在建构这一全民记忆的过程中,纪录片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论坛上,纪录片《中国医生》导演张建珍带来自己的分享。在她看来,《中国医生》能成为年初的“网红爆款”和推出时机有很大的关系。在武汉疫情爆发后,摄制组在2月18日就奔赴一线,拍摄制作《中国医生》战疫版,近距离的记录下援鄂一线医护群体的真实状态。

  在创作方面,以小见大从具体人物切入,平视英雄群体、客观冷静地记录白衣战士的个人故事,这样更加符合中国人的情感结构和文化心理。她还表示,未来会继续在医疗人文题材领域耕耘,将用IP化的思维来运作《中国医生》。

  

  2020年也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面对这一前所未有的人类减贫壮举,纪录片人勇挑重担,为脱贫攻坚留影立传。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纪录片项目部副主任史岩表示,脱贫攻坚题材纪录片要做好的难度不小。一方面,是市场和观众基础不如抗击疫情、抗美援朝这类现实和历史的重大题材;另一方面,是追踪脱贫过程的创作周期长、制作难度高。

  他表示,《2020我们的脱贫故事》算是这一题材中难得的精品之一,但这其实也是集结了多支优秀的导演和制作团队才得以实现的成果。至于本片为何要摒弃解说词而采用纯纪实的影像风格,主要目的则是希望能为后人留下影像档案;但同时考虑到传播效果,加入了导演的自我讲述,形成双线叙事,为观众提供更丰满的背景信息。

  另外,也谈到了科学微纪录片《Hi,火星》,以“短、平、快”为特征的微记录形态,和科学纪录片追求对科学事实和信息的完整呈现之间是如何去平衡时,史岩表示之所以选择微记录的形态,主要是在向当代碎片化、移动化、个性化的传播环境和用户需求靠拢,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此外,《飞吧,嫦娥》也将于近期播出。

  

  纪录片《落地生根》是柴红芳导演团队在云南怒江边的深度贫困地区沙瓦村,蹲点扎根近三年才创作出来的作品。“2017年3月接到这个项目,然后就开始调研,最终决定在怒江沙瓦村”,她在现场分享了拍摄经历,“在2020年5月,沙瓦村通路之前,所有的人员和设备都是靠人背马驮”。3年的扎根拍摄、近800多小时的高清素材,藏着许多值得挖掘和呈现的人物和故事。她也透露,包括电视纪录片、新闻节目、纪录电影和国际版影片等多个传播版本,都在有序推进中。

  在柴红芳导演看来,纪录片是要记录有效的故事。尽管纪录片拍摄没有脚本,但是要有故事脉络。从现学现用怒族语言到学习当地歌曲舞蹈,再到制作家乡美食和村民一起分享,在沙瓦村三年蹲点拍摄的过程中,团队已和当地村民建立起深厚的信任关系和情感纽带,而这种信任和亲密,为本片赋予了更为细腻真实的生命感染力。

  

  2020年是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特别节目部副主任、高级编辑闫东导演的《英雄儿女》正是这一重大题材的力作。

  从6月30日开始筹备拍摄,到9月中旬播出,很难想象这部六集的大型纪录片是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完成的。“没有对题材刻骨的热爱,没有几十年的积累,是无法在两个半月做出来的”闫东导演如是解释到,“从一开始就是倒计时的工作状态”。

  他表示,创作团队的核心成员中大部分都有军旅经历,对抗美援朝战争有很深入的研究了解。大家都发自内心地想做好这部片子,不仅挖掘出了如毛岸英生前活动录像等珍贵资料,还对百位志愿军老战士进行了抢救式采访,汇集成百集志愿军老战士口述历史。当现场播放的视频中,老兵噙泪说出:“勇士和阵地同在,英雄和日月同辉”时,现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为历史留影、为时代立传。重大题材纪录片无疑是对一个时期社会主流价值的体现和诠释,也是新时期纪录片人勇担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在快要过去2020年里,纪录片人用踏实有力的行动交出了一幅满意的答卷;面对即将到来的2021年,我们也期待着能看到更多叫好又叫座的重大题材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