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蒋介石拆开戴笠生前书信,为何大骂:雨农误我?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败退台湾的蒋介石一直苦苦思索为何自己会失去天下的原因。在他看来,“未能笼络人才”是蒋家王朝经营大陆二十多年来颇为失策的一点。
1971年,对解放战争耿耿于怀的蒋介石令蒋经国儿子搜查戴笠生前为他笼络人才的书信,当他看到戴笠在1942年的一份未启封的报告时,不禁又悲又愤地感叹道:雨农(戴笠的字)误我!
(蒋介石与戴笠)
那么,戴笠的这份报告中究竟记载了什么,让蒋介石发出这样的悲叹?它又如何影响了蒋家王朝的兴衰?今天,本期节目为您揭晓历史谜题的答案。
一代将才,为何与蒋介石擦肩而过
晚年自认为笼络人才颇为失败的蒋介石,实际上一直对收拢人才一事情有独钟。在毕其一生诸多的荣誉称号中,蒋介石最偏爱两个别人对他的称呼:一个是“委员长”,另一个就是“校长”。
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挂牌成立,蒋介石受孙中山之托担任黄埔军校的首任校长。为中国革命培育英才,对蒋介石而言既是莫大的殊荣,也是收拢人心的难得机会。
在蒋介石担任校长长达23年的时间里,他最感到得意的是自己培养的黄埔一期和黄埔四期。黄埔一期诞生了杜聿明,李默庵和胡宗南;黄埔四期诞生了张灵甫,胡琏和戴笠,这些人要么成为了日后国民党军队的一员悍将,要么就成为了影响国民党政局的元老人物。
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产物,黄埔军校的一期,四期也培养出了我党的不少人才:譬如第一期的陈赓,左权,还有第四期的林彪。
(黄埔军校时期的林彪)
其中,陈赓在1925年的华阳战役中救走了负伤的蒋介石,对蒋介石有“救命之恩”,1933年陈赓被捕后,蒋介石多次劝降未果。
而出身黄埔军校第四期的林彪,更是在解放战争中横扫东北,马踏江南,对于这个人才,蒋介石是又爱又恨,以至于晚年的他对黄埔四期有着非常特殊的感情。
(黄埔军校毕业生合影)
但是,对黄埔第四期“用情至深”的蒋介石,究竟是为何与身为一代将才的林彪擦肩而过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不得不提及蒋介石和林彪之间的一桩小事了。
1925年,蒋介石视察黄埔军校教学情况,途径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的一个班在讲战术指导课,指导课的案例正是此前蒋介石亲率指挥的惠州攻坚战。出于他人对自己指挥战役看法的兴趣,蒋介石悄然走进了教室的最后一排,做起了旁听。
上台分析这场战役的几个学生,要么紧张得吞吞吐吐,要么说话连篇累牍,这让后排冷眼观望的蒋介石不禁有些嗤之以鼻。直到一名年近20岁的学生走上讲台,不动声色地在黑板上详尽地绘制出了惠州的地形图,不露声色地精辟分析了这场战役的指挥动机和获胜原因——有些想法,和当时亲自指挥这场战役的蒋介石如出一辙。这让蒋介石的心头不由得为之一颤:这样胸藏甲兵,年少老成的学生,未来定能成为百年一遇的将才!
抱着惜才的心,蒋介石令秘书通知这名学生下课后来校长办公室一趟。在经过简单的几句寒暄后,蒋介石得知了这名优秀学生的名字:林彪。
正当蒋介石准备多和这名青年俊才聊上几句,表达欣赏之情时,蒋介石的亲信陈立夫忽然闯进办公室,告知蒋介石他的政敌“汪精卫”也来到黄埔军校视察,似乎要抢一抢他的势头。得知消息的蒋介石气不打一处来,当即走出办公室准备“迎接”。临别之际,他为站在办公室的林彪撂下了一句话“等有空再找你”。
原本期待获得校长重用的林彪,如今却莫名其妙挨了一顿“罚站”,这让一向沉默寡言,但自尊心极强的林彪感觉受到了侮辱,从此对蒋介石的态度渐趋冷淡。而一贯以“惜才”自诩的蒋介石,似乎也并没有把会见林彪这件事放在心上,直到几个月后才重新把林彪叫到办公室,和他谈话。
第二次会面期间,蒋介石当即给了林彪“毕业后可到司令部来工作”的许诺。但林彪一面因为首次见面的不快而耿耿于怀,一面则他素来处事波澜不惊,面对着蒋介石的盛情邀请,林彪只是淡淡地回复道:“多谢校长栽培。”
但在蒋介石看来,林彪此举是拒绝了自己的招揽,于是也就没做过多的挽留。1926年,当蒋介石得知林彪已经加入我党时,更坚定了他“此人不可用”的决心。
(叶挺独立团)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戮国民党左派人士和我党党员,这让蒋介石和林彪从此决裂。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参与其中的林彪从此真正踏上武装革命的道路。
只是当时的人们还不知道的是,未来的几年里,这名从连长干起的小军官,日后将成为令国民党闻风丧胆的一员虎将!
蒋介石拉拢林彪,为何再度失败
1928年4月,林彪登上井冈山后因数次指挥战役有功,于1930年升任为红四军军长——这一年的林彪,年仅23岁。
得知林彪在红军处获得高就,并且令如今的国民党头痛不已时,蒋介石又怒又恼:早知如此,当初就应该进一步拉拢这个青年俊才,或将他除之后快!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在张学良、杨虎城的“兵谏”下,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形成。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原本分道扬镳的蒋介石和林彪,得到了冰释前嫌的可能。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一路上国军虽然英勇抵抗,但自恃装备精良,训练有方的日军依然势不可挡,直至日军华北方面军第5师团率兵抵达平型关时,才遇到了开战以来的首次失败。指挥八路军115师的林彪、聂荣臻在乔沟等地部署埋伏,歼灭日军1000余人,缴获步枪1000余支,机枪20挺,火炮1门——这是中国抗战以来的首次告捷。
(平型关战役)
平型关战役的胜利,宛如抗日战争中的一剂强心针,被国共双方媒体竞相报道,以树立国民对抗日事业的信心。亲自指挥这一仗的林彪,也因此被全国各界所熟知,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蒋介石对这名自己当初错过的英才更是愈发敬重。
但可惜的是,在1938年3月2日,林彪率领115师途径晋军北部千家庄村阵地时,被阎锡山麾下的一名哨兵打伤,从此林彪转向延安后方休养。1938年11月,伤势愈重的林彪被送往苏联接受治疗,短暂地告别了抗日战场。
直至1941年底,历经2年治疗的林彪才得以康复回国。得知林彪归国消息的蒋介石予以高度重视,立即令沿途人员好生招待。1942年1月5日,林彪抵达兰州,得到第八战区司令官朱绍良的热情款待。1月16日,林彪飞抵西安,又得到了蒋介石亲信胡宗南的迎接。在和胡宗南会面期间,林彪与其攀谈许久,受蒋介石之托,胡宗南多次向林彪透露蒋介石愿意“提拔”的意象,但林彪并没有就此作出明确表态。
1942年2月8日,几经辗转的林彪抵达延安。不过,刚到延安的林彪来不及歇脚,就在当年9月伍云甫到西安会见蒋介石,商谈两党合作一事。然而,恰逢天公不作美,由于天降大雨,原先从延安到西安1—2日就能走完的路程,林彪和伍云甫一起走了三日。等到林彪抵达西安时,蒋介石早已飞回了重庆。
(林彪与毛主席)
无奈之下,林彪只好于9月29日乘坐汽车,再从西安赶往重庆。10月13日,在国民党政治部部长张治中的陪同下,林彪终于见到了多年来未曾会面的蒋介石。这次会面的过程中,林彪谦逊地以“学生”自居,委婉地对蒋介石说道:“今后两党应该更加亲近,精诚合作,打成一片……吾人唯依三民主义与抗战纲领努力......盼于委座领导之下,奠立巩固基础。以底于最后成功。”
但是,对于这次谈话的内容,蒋介石丝毫不感兴趣,在敷衍完林彪后,蒋介石还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林彪的这些谈话非常幼稚”,言语中满是不屑之情。同年12月16日,在张治中的陪同下,林彪第二次会见蒋介石,表示希望蒋介石能够为八路军提供军饷、药品,解除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但这次谈判也无果而终。
1943年6月,林彪协助身在重庆的周恩来与蒋介石开展谈判,但蒋介石依旧不为所动。在此期间,蒋介石令有着“特工之王”称号的戴笠秘密与林彪会面,以示拉拢之意,如果有动向,蒋介石令戴笠须第一时间向其汇报。
但是,直到1943年7月16日林彪返回延安后,蒋介石都未从戴笠那里获得丝毫消息——随着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林彪和蒋介石这对相互错过两次的人,人生的轨迹从此再未交织,彼此走向了各自命运的重点。
蒋介石拆开戴笠报告,大呼雨农误我
1946年3月17日,戴笠乘坐的飞机失事坠毁,他和林彪谈话的具体内容因为他的意外身死,成为了历史的谜团。
1946年6月26日,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林彪正式挂帅东北,先后开展四平战役。临江战役、三季攻势,彻底扭转东北战局,并在1948年9月——11月的辽沈战役中一战定乾坤。在消灭国民党盘踞在东北的大批有生力量后,林彪又率百万东北野战军会师入关,参与平津战役,并先后参与解放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和广西各大南方省份,使此前不可一世的蒋家王朝土崩瓦解。
与林彪交手屡屡受挫的蒋介石不禁感慨道:“黄埔军校的所有学生,竟然都成为了一个四期毕业娃娃的手下败将,连我这个校长都自愧不如!”
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后,时常回忆起自己身为黄埔军校校长,经略大陆的点点滴滴,每当他想起与林彪擦肩而过的经历时,他都会感到懊悔不已。认为若能得到一代名将辅佐,蒋家王朝如今断不至此。
直至1971年林彪去世的消息传至蒋介石的耳畔时,蒋介石才令蒋经国搜查林彪和戴笠在1942年前后的书信往来,当他看到戴笠生前与林彪的谈话记录报告时,蒋介石不禁又悲又愤地感叹道:“雨农误我!”
原来,在1942年林彪与戴笠的秘密谈判中,林彪吐露过自己的真实想法:表示如果两党继续合作,凡是于国有利之事,学生(指林彪自己)都愿为校长效力。
在蒋介石看来,这就是林彪当时愿意“投靠”自己的信号,而戴笠与林彪进行秘密谈话后,竟然对林彪“愿投”这样重要的消息隐瞒不报,着实可恨!
但是,蒋介石似乎并没有注意到林彪来投的两个前提,那就是“国共两党继续合作”和“于国有利之事”。
这两条对于当时的蒋介石而言,恐怕都不成立:首先来说第一点,1941年1月7日,国民党攻击新四军,发动“皖南事变”,从此对八路军、新四军革命根据地开展多年封锁,这也是为何林彪要在1942年不辞劳苦,多次与蒋介石会面谈判的理由。但当时的蒋介石非但没有听进去林彪“两党要打成一片”的建议和“解除对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封锁”的要求,反而在日记里斥责林彪的观点“颇为幼稚”,足见当时蒋介石谈判时的缺乏诚意和他刚愎自用的性格。
第二条“于国有利之事”,对蒋介石而言恐怕就更谈不上了。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来,他就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纵容各地军阀、地主对中国人民进行无情的剥削和压迫。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又鼓吹“攘内必先安外”,实施“不抵抗”政策。若不是张学良、杨虎城在1936年发起“兵谏”,蒋介石究竟何时才能抗日恐怕真是个未知数。
哪怕是在抗战期间,蒋介石也依然对日本侵略者心存幻想,于1937年——1938年令德国公使陶德曼开展对日调停,后因日本停战的条件过于苛刻以及日渐高涨的抗日救亡呼声,蒋介石才不得不终止对日单方面媾和的计划。
1945年抗战结束后,蒋介石更是有恃无恐地准备内战,让中国人民再次沉沦于战火之中。在经济方面,他一面纵容四大家族大肆敛财,一面对帝国列强降低关税,使中国的民族资本工商业遭到沉重打击——若说蒋介石种种行径“于国有利”,只怕当时与林彪会面的戴笠也不相信。
可惜旁人都能看懂的道理,蒋介石却犹在梦中。自认为丢失天下,是因为自己不得英才眷顾。殊不知,在丢失人才之前,蒋家王朝早已丢失了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