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闯红灯,无码照片大屏曝光?专家:或侵犯未成年人隐私

  06、05、04、03、02、01,红灯变绿灯,80、79、78……

  5月25日,一个小女孩的实时照片和身份证照片定在了山西省太原市南内环西街与千峰南路口的红绿灯下面的显示屏上。理由是闯红灯。

  小女孩的实时照片和身份证照片。图自观察者网

  据悉,这是山西太原交警部门自去年5月开始试行的闯红灯人脸识别系统,旨在治理行人闯红灯这一违法行为。违法行人的照片均未打码被曝光在大屏幕上,不分年龄。

  太原交警工作人员表示。图自观察者网

  有网友表示,将未成年人的照片公之于众,可能对孩子心理产生伤害。对此,山西太原交警部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成年人也不会打码,只要违法闯红灯就会在大屏幕上曝光其照片作为警告,展示时间为一周左右。

  违法行为面前不分年龄?

  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人工智能终生教授黄智生认为,将未成年人的照片公之于众的做法不值得鼓励。“未成年人的心智还不够成熟,这种和成年人一样的处理方法会对他们造成很大的心理伤害。”

  浙江垦丁律师事务所律师麻策告诉南都记者,未成年人之所以要加以特殊对待,就是因为他们对自身的行为及产生的后果缺乏成熟的认识、理性的判断。

  麻策援引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指出,即使是询问违反治安管理的未满16周岁的青少年,也应当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到场。像闯红灯这种轻微的违法行为,如果要直接公示违法信息,更应该保障监护人的知情权。

  黄智生同意这一观点。他说,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都需要采用特殊形式来处理,闯红灯远不及犯罪行为,更需要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

  以英国为例,据英国《儿童和青少年保护法》规定,法院有权禁止媒体在报道刑事案件中,出现未成年人的姓名、照片等可识别身份的任何信息。而据我国公安部相关规定,对于行人闯红灯等行为将处10元罚款。

  直接曝光未成年人照片或侵犯隐私

  黄智生指出,在欧洲,自动人脸识别技术只应用在有限的应用场景中,例如机场护照检查等。但若在其他场景中滥用此技术则被认定为侵犯个人隐私,属于违法行为。

  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指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麻策告诉南都记者,我国在审理未成年人案件、裁判文书公开等各个环节,均对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及隐私加以特殊保护。

  “毕竟我们遵循的一般都是以教育和挽救为主的思路,所以从原则上来讲,不应该对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予以披露。”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法治国际中心执行主任吴沈括认为,处理闯红灯这一违法行为有更为灵活的方式,比如采用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等方式。黄智生提议,可以将警告信寄给本人和家长,如果多次警示没有效果,再采用其他办法来处理。

  专家认为执法时应坚持以人为本

  “车祸不会管你是不是小孩,甚至如果司机为了避让,撞到了其他遵守交通规则的人。那这算不算是用《未成年人保护法》来包庇未成年人违法乱纪呢?”一网友提出这样的质疑。

  南都记者注意到,持这样想法的网友不在少数。

  中国警方在线和新浪科技在新浪微博上发起了“太原人脸识别抓闯红灯,照片不打码直接上大屏,你怎么看”的投票活动,其中大部分表示支持,称“车祸发生时并不会区别成年人和未成年人”。

  中国警方在线发起的投票活动。图自中国警方在线

  新浪科技在线发起的投票活动。图自新浪科技

  “我们以保护未成年人交通安全为理由,反而通过公示这种方式对未成年人的心智强加差耻心理,这是对未成年人的另一种伤害,本质上偷换了概念。”麻策说。

  黄智生认为,出车祸与闯红灯这两件事情有一定的关联性,但是有本质的区别,不能等同起来。

  据公安部交管局2017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80%以上道路交通事故因交通违法导致,其中超过两成的违法行为是闯红灯、不按车道通行、违反禁令标志等行为。近三年来,全国共在斑马线上发生机动车与行人的交通事故为1.4万起,造成3898人死亡,其中机动车未按规定让行导致的事故占了总量的90%。

  由此可见,出车祸与闯红灯确实有关联性,只不过“惹事”主体的是机动车。

  对于行人,我国的交通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关规定,在行经没有信号灯的斑马线时,机动车未及时停车礼让、以及遇行人正在经过斑马线未停车礼让的行为已经是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的,针对这样的情况会处以罚款100元记3分的处罚。

  假使个人隐私与个人及公共安全真的不能兼容,是不是应该为了保护安全而放弃个人隐私呢?

  吴沈括认为具体案例应具体分析。当出现重大生命健康或安全风险的时候,个人隐私可以让位于安全,但即使这样,也应该最大程度的保护个人隐私。

  黄智生指出个人隐私与人们的幸福感紧密相关,引入新技术可以提高管理效率,但不能牺牲个人隐私为代价。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