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5部寒假必看的“神级”纪录片:足够的精神食粮,让孩子远超同龄人(附观看链接)
大家好,我是龙妈。
寒假加上过年这几天假期,有给孩子做什么打算吗?
可别小瞧了这几十天假期,如果让孩子每天在家看动画片,可不就荒废了!
既让孩子在假期里从紧张的学习氛围中解脱出来,又可以让孩子学习到相关知识,见识蹭蹭蹭地往上涨。
这五部纪录片,关于大自然,关于人生与思考,关于中华文明历史,关于思维启蒙,关于性教育.....
我都找好给你,寒假孩子有这一篇就够了。
01
关于大自然:
领略我们大中国的美丽
豆瓣评分9.3分,由央视和BBC首次联合录制的《美丽中国》,同时也是第一部表现中国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人文景观的大型纪录片。
它历时4年,使用了航拍、红外、高速、延时,和水下等先进摄影技术,
每一个镜头都美轮美奂,每一帧画面都叹为观止。
足迹遍布中国56+国家级野生动植物和风景保护区,86种中国珍奇野生动植物,和30多个民族生活故事,展现中国自然人文景观,令人叹为观止,直呼壮美!
为什么推荐它?
现在很多年轻一辈有一种“崇洋媚外”的风气,什么都觉得外国好,欣赏外国独特的景色,觉得外国的月亮比较圆。
但其实,我们中国960万平方公里,不同地方有不同地方的地域风情。仅仅是因为孩子没有见识过,所以不知道中国有多美。
而这部纪录片,可以让孩子足不出户,就能领略美如画的祖国大地。
从农耕与游牧,到海鸟与群山;从极北的赫哲人生活,到云南的亚洲象,
从中华民族标志性的长城,到西南边陲的苗族村寨;
从青藏高原的藏羚羊,到秦岭的野生大熊猫…...
整部片子拍摄的高清影像素材总长超过500小时,片中80%的画面都是自然取景。记录了真正的中国,原味的中国。
孩子可以从这些壮观的景色中领略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时也可以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扫码即可观看
02
关于中华文明历史:
线上博物馆般的精神粮食
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
我们的脚步踏向何方?
这是很多孩子都没办法答上来的话题。
这部入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2022年纪录片片单---《如果国宝会说话》也许可以给孩子一个答案。
这个由中宣部、国家文物局、中央电视台共同实施,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制作的电视纪录片,这部纪录片分为四季,共100集,以时间为序,每集在五分钟内以一个国宝为核心娓娓道来,讲述了一百个文物背后的故事。
和普通的历史纪录片不一样的是,这部纪录片直接用文物的本体信息,不用小剧场等虚构方式。
每一集讲述一个文物的故事,文物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博物馆,横跨数千年的岁月,汇集了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精华,蕴含着深沉的历史记忆。
况且,春节又担心疫情爆发,这部纪录片甚至可以代替博物馆成为孩子们遨游“线上博物馆”的精神粮食,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我们的历史,以及文物的有趣之处。
5分钟的长度很适合孩子的节奏,时间短,孩子不容易因为讲的是历史文物而觉得枯燥。
并且,孩子看完历史纪录片之后,还可以学以致用,运用在语文作文里面。
就比如,2019年上海卷《认识“中国味”》,2018年天津卷《器》这些满分作文里面,都有这部纪录片的影子。
范文示例:
告别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的堆砌,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以文物为主角,用第一人称自述或对话的形式讲述历史故事和文化之美,这无疑是一次成功的文化创新,让更多年轻人和历史文物爱好者得以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
历史和文物有其独特魅力,文化传承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若能培养创新精神,效果一定是事半功倍的。
孩子的文学素养是需要不断的积累,沉淀的。
以后孩子遇到相关打破常规、创新、文化与形式的作文题目,说不定这部纪录片的内容可以派上用场。
扫码即可观看
03
关于思维启蒙:
发散性思考这样练成
当我们提及到科教纪录片,第一反应是什么?
知识过分专业,内容枯燥无味,语言寡淡催眠。
但这部《你最想知道的科学》,一反常规纪录片,用怪诞的方式,深入浅出的趣味科普,寓教于乐,教会孩子发散性思考。
每集30分钟,一共有三集。
就以第一集的例子来看。
我们为什么会放屁?我们为什么会感冒?
人体里面究竟有多少细胞?有多少细菌?
这些我们视为理所当然,却不知道理为何的问题,在第一集的《奇妙人体》中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解释以及答案。
不仅如此,第二集以及第三集,主题分别是宇宙的奥秘和百变天气。
除此之外,这部纪录片还有一些奇奇怪怪的“常识”:比如,其实猫从越高的地方坠落反而越安全。
提出这个问题是源于真实生活:1987年,纽约似乎下了一场猫雨,全年有100多只猫从6楼以上的高层坠落到水泥硬地面,但9成猫都活了下来。
还有一些有趣的问题:下雨天没带伞的情况下,是走路回家淋雨多,还是跑步回家淋雨多?
这里我就留一个悬念,感兴趣的家长或者孩子都可以自己去影片里面找到相应的解释以及答案。
也许会有家长觉得疑惑:学这些“没用的常识”有什么用?学校老师不教,因为考试又不考这些。
其实,孩子除了需要掌握课内知识,课外的知识也很重要。
因为,这些常识既可以激发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也是孩子了解世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
纪录片中的这些常识以及问题,可以很大的激起孩子对于这个世界的好奇,引起孩子主动思考的同时,它也是他们早期智力发展的重要基石。
这些奇奇怪怪的知识不仅不会没有用,还可以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
孩子受到越多基础知识的刺激,就会具备更高的思维能力。
孩子的思维不知不觉就发散了,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发散的思维模式。
并且,这对孩子的成绩可不能说是没有影响。
世界上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熟悉和探索,并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课堂上的基础知识。
有很多研究表明,我们这个时代真正的创新是发生在跨领域方面的,很多灵感就来源于我们身边的小事物,尤其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生活中离不开的事物。
扫码即可观看
04
关于上学读书:
有书读,我们该知足
有很多孩子在求学过程间会有各种各样的厌学症:不想上学,不想学习,觉得读书太辛苦了......
但这部德国纪录片《翻山涉水上学路》,记录了埃塞俄比亚、尼加拉瓜、墨西哥等几个最具代表性的国家,这些国家里的小孩为了上学,走过的一条条上学凶路。
导演用镜头真实地纪录了一群以命相搏去求学的孩子,孩子可以通过这个纪录片,知道我们身在中国,学习环境有多好。
其他国家的孩子为了求学,需要付出多少代价。
截止至目前,这部纪录片一共有3季共12集,每一集有一个国家的某些地区,大概45分钟。
像是第二集,尼泊尔国家住在偏远山区的男孩阿吉特,10点上课,早上6点到8点还要帮爸爸打理农田。
这里的孩子们上学,需要先翻越高山,走到山脚下,之后还必须穿过60米宽的河面。河流上方并没有桥梁,孩子们只有一种过河的方法,就是利用悬挂在河流两岸钢索上的铁筐。
推铁筐是特别危险的事情,钢索因为时间太久,已经长满了锈迹,手跟钢索接触的话,很容易就会被尖锐的锈迹划伤,而当地并没有破伤风疫苗,很多村民都曾因此而大病。
也曾有孩子因为推钢索,而掉进湍急的河水中,但为了能够上学,孩子们别无选择。
一批孩子们过河后,年龄大一点的孩子们,还需要把铁筐推回到河对岸,去接另一些小孩子们。
这些钢索已经很松弛,没人知道什么时候会断裂。
但是所有村民都知道,这条河上不可能修桥,除非真的有人因为过钢索的时候丧命,那时候当地政府,才可能会出面组织修桥。
但是孩子们为了上学别无选择,所以他们依旧铤而走险选择走钢索上学。
男孩阿吉特有个强烈的梦想,希望将来成为一名飞行员。但他说如果可以选择,情愿放下自己的梦想,只要这里能有一座桥就好...
再看看其他几集,玻利维亚的姐妹要每天上下学都要花两个小时穿过”蛇山“,还要小心各种蛇的毒液,途中太饿了就只能啃甘蔗。
哥伦比亚的孩子为了上学只能划独木舟,然后走一个小时的吊桥,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河里,失去生命...
这里面每一集,无论哪个国家的孩子,为了能上学每天都特别辛苦,其中埃塞俄比亚的孩子走山路读书,不然他们连当地语言都学不会...
还有些孩子为了读书要走整整7天7夜...
扫描即可观看
05
关于人生道路:
幸福和阶级无关
这部纪录片,豆瓣9.3分,目前还屹立不倒,被誉为本世纪最伟大的纪录片之一。
被选中的孩子们,都是来自当时英国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阶层。影片从孩子们的7岁开始记录,然后是14岁,21岁,28岁…一直到56岁,从垂髫到白发,从孩童到老年。
这部纪录片剧情并不跌宕起伏,正是因为它的平凡和日常,才会让人忍不住心生感慨。
在纪录片的一开始,在孩子们青春期,一切都和导演预想的一样:富二代们都按部就班上了贵族学校,工人阶级姐妹花则顺理成章的去了职业学校。
不论人生走向如何,他们14岁那年都展现出强烈的叛逆,无意与世界交流。
但是一切都在20岁之后出现了转折点:农二代Nick是片中第一个没按照预设剧本走的孩子,他考上了牛津,成功跳脱了阶级枷锁。
相反,Neil,城郊中产阶级出身的孩子,小时候很可爱很有魅力,眼神顾盼生辉。
入了阿伯丁大学后,他对一切新事物都很很好奇,但一段时间后很快就失去了兴趣。
渐渐地,他开始质疑,质疑外界,质疑自己。
21岁以后,我们目睹了他人生状况的飞速下滑,成为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人。
他甚至没能完成学业。辍学、失业、流浪、孤独、抑郁犹如多胞胎般纷至沓来,将尼尔纠缠的动弹不得。
没有目标,让他走上了堕落之路。
论出身,他绝不是最差的。但看他的人生轨迹,他是最糟糕的。
富裕阶层出身的孩子,14岁和21岁的时候都显得非常焦虑不安,从来没有笑过,待人毫无耐心,对生活毫无目标,Susie也不例外。
28岁那一集是个转折点,她突然变成一个非常平和、快乐、美丽的女人。
导演当时问她这种改变是为什么, 她微微一笑,说,I will give the credits to Rupert.
原来,她21岁到28岁这7年期间,她认识了现在的丈夫(也就是 Rupert)结了婚,生了孩子。
全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人子弟,也不是穷困潦倒的农民家庭,而是来伦敦东区的托尼(Tony),一个普通家庭。
他从小就想当骑手,但21岁那年因为考试没考上好学校,他选择去参加出租司机考试。
那时候年轻的他面对镜头侃侃而谈:
我会成为出租司机,我一定会,我要把出租司机执照甩在那些曾经低估我的人面前,让他们看看我的厉害。
可惜事与愿违,但是他在56岁,因机缘巧合再一次出现在屏幕前。很大方地告诉导演自己前些日子开出租车载了巴斯奥尔德林(与阿姆斯特朗一起登月的宇航员),他下车时酒店服务生向车里要签名,他就转头告诉了奥尔德林,没想到服务生对他说:“不,我要的是你的签名,我在《人生七年》上见过你。”
Tony面对镜头,和当年21岁那个说“我要把出租司机执照甩在那些曾经低估我的人面前,让他们看看我的厉害”的笑容如出一辙,看不出来56岁该有的苍老摸样。
Tony并非胸无大志,我们也开始打心眼里佩服他的知足与乐观。
在我们都认为寒门再难出贵子的今天,这部纪录片却通过14位孩子的人生,教会孩子:
阶级分化确实存在,但是躺平就会毁了人生;
和谐的亲密关系,让我们心态平静;
乐观的想法,才是人生快乐秘诀。
扫码即可观看
这个寒假虽然只有几十天,但是我们却可以让孩子通过看纪录片的形式,领略我们中国的美丽,吃足精神粮食,练成发散性思考等。
今天我们的教育,可不仅仅需要管孩子读书,让他们考出足够好的成绩。
比成绩更加重要的,是孩子的人文素养,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人生的思考,一定要让我们的孩子见世面,有格局,多学识。
只有给孩子足够的阳光和土壤,才能让他吸足养分,自己长成参天大树。
*本文部分图片、资源来源网络。
阅读能力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大家都非常了解。
尤其是教育改革后,无论是孩子现阶段正面临的问题,还是整体性学习都至关重要。就像清华附小校长所说:“孩子学习的所有学科,最终考验的都是阅读水平。”
今天给大家准备了一套课,专门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解决读不进去、犯困、没收获等阅读时常见的问题,双12特惠价99元解锁100本名著,共500集音频。双12后要涨价至129元咯!
▼长按查看课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