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学季 花样迎新生

  网上入学:从“APP报到”到“自选寝室”

  今年,长沙理工大学开始尝试用 APP注册迎新。今年该校的新生将通过掌上长理APP的远程迎新完成入学手续办理。入学前新生们可以在 APP上完成个人信息采集、登记到校信息,并通过 APP查看个人应缴费情况、迎新办理流程。

  另外,长沙理工大学还首次采用数字化公寓系统开展新生网络自行选择宿舍。为了让新生入校更加便捷,长沙理工大学在掌上长理APP的迎新系统里增加了“自主选寝室”的功能。在正式选房之前,新生们还要在APP上完成40道综合测评,完成之后才能进行自主选择。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网上选房选室友的迎新方式,近两年在国内不少高校日渐流行。2013年,温州大学城市学院首次启用 “新生网上自选寝室系统”,新生可提出 “有无早起午睡晚睡习惯”“电脑使用时间”“个人卫生”“兴趣爱好”等要求,通过网络自主选择寝室和室友。此前,四川电子科技大学也启用了网上选房系统,还对加长床做了具体备注。华中师大、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也尝试了类似做法。

  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今年首次尝试在微信公号上实施自助缴费。记者从校园内的各大报名点看到,新生只需要扫二维码关注微信公号“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缴费平台”,点击“自助缴费”即可完成整个缴费流程。

  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新生小周对记者说:“原本看到新生报到点排起了长龙,以为要花很长时间,没想到整个过程下来才半个多小时,很多繁琐的流程都可以在网上完成,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熟悉校园环境和新的同学。”

  “比起以前的学长学姐现场答疑,网络迎新有着更为便捷、快速的特点,比较内向的学生也容易打破交流中的障碍。更值得推崇的是,便利的服务平台赋予了学生们更多的自主权,人性化的管理也打破了以往高校古板的形象。”湖南师范大学教授丁加勇说。

  暖心“礼包”:学长学姐的花样迎新礼

  开学季迎新,学长学姐们也纷纷送出了迎新礼包。湖南大学免费派发《新生入学全攻略》手册,包括长沙市区地图、新生入学须知、学校方位介绍、学姐学长的励志宣言等内容。还可以在“新生宝典”微信公众号上输入“我要找学长”或者“我要找学姐”,依托微信中商用的客服系统,自动接入到当值志愿者的微信,实时链接,实时解答。

  长沙理工大学的新生们可以通过掌上长理APP提前找到负责这次迎新的学长学姐们联系方式,找到以后还可以随时随地跟他们畅聊,解答自己关于校园生活的各种困惑。在该校迎新报到时,负责的学长或者学姐将带领四位新生完成整个报到流程。完成报到以后,新生可以在APP上扫二维码并附上评价。

  湖南女子大学每年都会精心准备游园会,带领新生和家长们一起游览校园,让新生们能尽快地熟悉校园环境,早日融入大学生活。

  湖南商学院新生刘同学说,今年看到湖北大学的官方微信公号则推送了 《湖大 32个高颜值学长学姐为学院代言:从这里开始人生新篇章!》的消息,各个学院纷纷晒出帅气学长和靓丽学姐,并介绍各自学院的概况等。“学长学姐的内外兼修,就是我们未来的样子!”刘同学说。期待咱们湖南的高校也能多参考这种轻松活泼的方式,勉励即将迈入大学校园的新生。

  期待免费帐篷:让送学迎新更舒心

  每逢开学季,高校周边宾馆住宿往往人满为患。对此,记者采访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工处的赵老师。

  赵老师告诉记者:“开学期间,学校周边旅馆酒店不仅人多,价格还会有一定上涨,对部分家庭来说是一笔负担,学校力所能及地为家长提供住宿值得肯定。部分省外高校为送学家长提供免费帐篷和餐食,值得我们学习和尝试。”

  8月23日,天津大学2017级新生报到,为了让远道而来的新生家长有“落脚之地”,该校在卫津路校区和北洋园校区共搭建起800余顶帐篷,给新生家长提供临时住宿场所,还有空调、饮水、卫生间等。据介绍,这是该校持续多年的迎新“传统”。

  近年来在开学期间,除天津大学外,华东政法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山东大学等多地高校也开始为新生家长提供帐篷。此外,部分高校还为远道而来的家长准备可口的餐食。据报道今年开学季,沈阳工业大学将为4500名新生免费提供一顿“迎新面”,同时还将按“每名新生家长送一份”的标准,共制作了4500斤、9000碗面条。

  “很好的做法,值得期待”“好有创意,送儿子上学,睡帐篷,这辈子有得回忆了。”来湘送学的部分新生和家长们也都纷纷表示,期待湖南高校也能早日有这样的创意之举。

  “高校多样化的迎新方式与时俱进,注重入校新生和家长的感受,这些做法很值得赞赏。”华中科技大学传播学博士张铁云表示,新入校的学生大多在“互联网+”环境成长起来,高校新的迎新方式,考虑了年轻人的交流习惯,满足了他们“自主”的心理需求。而高校为家长送学等提供服务、高年级学生与新生的多样互动,既能帮助新生尽快熟悉校园生活,也能让家长和学生放心。这些都是新的迎新方式的积极影响。

  张铁云建议,广大高校应在保持好的迎新传统基础上,开创更多适应年轻群体的迎新方式,这对日后教学和校园管理都将大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