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当儿童扮演的成人闹剧落幕,谁在取乐?谁又在获利?
2021年9月,新华社发文批评“5岁幼儿教化纯欲蜜桃妆”,应该“刹一刹”儿童美妆博主风潮。早在同年6月中央网信就启动了“清朗”专项系列行动,其中表明:严禁16岁以下未成年人出镜直播,严肃查处炒作“网红儿童”,防止对未成年人形成不良导向。
近些年,随着儿童网红博主走红,不少人盯上了这新开辟出来的流量池,博眼球为了争夺更多的红利。儿童短视频赛道逐渐变质——多个互联网平台上出现了一批少儿美妆博主对着镜头嘟嘴眨眼,讲出“心机”“绿茶”“纯欲”“斩男”等台词,这些现象引起不少争议。
“
1
当代网络上的“伪成人世界”
让我们把视线放回最初引发讨论的事情中去——儿童美妆直播。
乍一看,我们可能会讶异于儿童博主对直播、对化妆的熟练度甚至比很多成年人都强。但细看下来,穿着露肩装、说着“纯欲”“心机”“斩男”等话语,这些小朋友的行为正是对成人“花花世界”探求的结果。
儿童对成人世界总是充满好奇心。他们对认知以内的事物逐渐失去兴趣,对认知以外的事物,特别是复杂的成人世界,兴趣日益浓厚。
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未成年网民的数量似乎超出了想象。截至201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超8亿人,其中21.8%的上网者年龄在 20 岁以下,不足10岁的网民约有2900万。对于当代儿童来说,他们乘着网络时代发展的春风,对世界的认知探索很少受到约束,其中就包括对成人世界的探索。
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网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带来求知的便利,另一方面,网络缺少儿童信息保护筛选,这让成人世界的内容一览无余地呈现在儿童面前。一些网页经常会弹出黄色窗口,直播间中不断的烧钱刷礼物,美妆宣传视频遍布各大平台。网络将色情信息、歪曲的金钱观念、畸形的审美倾向等随意展露,几乎受不到约束。
网络时代里,儿童与成年人都面临着新难题——信息茧房。对儿童来说,网络充满猎奇和刺激,成人世界形形色色,心智未熟的他们很难进行区分辨别网络信息的优劣。
美妆直播中的儿童,在成人的指引下,用儿童的心智和模样模仿着成人的审美打扮。而那些成人的产品不仅可能会影响到他们身体成长,还会让他们认识到片面甚至错误的成人世界。
直播美妆的审美是否就是合适的审美?“心机”“绿茶”“纯欲”等“成人话语”是否完整地表达真实世界?儿童在认识世界新事物时,模仿这样的成人世界,久而久之他们认识的世界就只长“儿童美妆”这样。
将当代儿童的视野局限在成人化区域,使儿童在无意识中画地为牢。本该天真灿烂的童年,本该自由探索世界的年纪,早早的套上了被商品塑造出来的世界。本应最纯朴的时光变成了模仿成人的商业世界,审美世界,世俗世界,赚到的是金钱,失去的是真善美。
“
2
成人话语体系长期支配着儿童
费孝通先生在《生育制度》说:“孩子碰着的不是一个为他方便而设下的世界,而是一个为成人们方便所布置下的园地。”成年人给儿童构建的“儿童乐园”里,无不带着上位者的俯视。成年人总是自认为比儿童更有能力去把控现实世界。基于这样的优越感,无形当中给儿童套上枷锁,还故作姿态地“平视”儿童。
他们看全红婵年仅14岁,殊不知她最想做的不过是去趟游乐园、吃包辣条。成人的话语不少都出于在世界中夺利,像全红婵,美妆的儿童,这些都被成人世界取利所用。殊不知,成人也是从儿童中成长过来,成人自以为自己的世界只有成人,而儿童只是一个附属,实际上成人也将自己变成了附属。
成年人不由分说地对儿童实行如无菌病房般的保护,自以为成人比儿童懂得多,给予成人介入就是给他们最好的选择。这些“保护”都是成人性质的,没征求过儿童的意见。儿童在“儿童乐园”里没有发言权,他们被动地丧失了接触现实世界全貌的权利。儿童失去了自我的成长的空间,他们的成长变得更像是按照成人话语标准生产出的流水线产品而非一个完整的人。
成年人保护儿童是出于好意,在与儿童交流时应以平等的态度待之。不能以成人的意志替代儿童自主成长,更不能将其视为商业取利的附属。
“
3
儿童在“狂欢广场”沦为“消费品”
公众长期沉浸在泛娱乐的网络社会当中,造成一种网络空间只是一个娱乐空间的错觉,当网络的“解压阀”作用被泛滥使用时,容易造成肆意宣泄自己对他人以及社会的不满的情况。而此时,儿童也难逃被调侃的对象。
去年1月中国青年报披露某App传播儿童软色情表情包新闻。“我馋你身子好久了”“想把你压在床上”……一张张小朋友的照片上,被加上类似的文字。同年8月法治日报的记者在多个网购平台以“儿童内衣”“儿童内裤”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了有些孩子在那跪坐扭臀,近距离展示贴身内衣的特写的图片。有些网店的购买页面广告还标注不雅用语,图片中男童女童的生殖器官部位被凸显。这些产品有的销量和评论数以千计。
这些迎合恶俗色情趣味的“产品”的背后不仅是一条条成熟的儿童软色情产业链,更是将孩子进行物化,沦为他们口中恶俗调侃的对象。
上世纪30年代好莱坞童星秀兰·邓波儿身上就体现着这种披着萌趣的外衣的恶俗的狂欢。被称为“大众小情人”的她,在电影中身穿不过膝的小裙子唱唱跳跳,或者在两排目光轻佻的成年男性的凝视下被托举,甚者被安排了非常明显的性暗示和性隐喻场景。
秀兰·邓波儿
巴赫金曾提出“狂欢广场”的概念,在中世纪这是人们过“狂欢节”,进行实际狂欢活动的场所。在今天,开放的网络空间正成为公众进行狂欢活动的“新广场”。因为在匿名性掩护下,有关性暗示、性挑逗等现实环境中难以启齿的话题,在网络上却非常容易被提及和传播,演变为一场恶俗狂欢。
在这泛娱乐网络空间里,娱乐冲撞传统,戏谑解构严肃,用戏谑眼光看待儿童的一些人,将一个个活生生的儿童当做自己的消费品。传播儿童软色情表情包、助长网红儿童博主成人化方向发展的“观众”也成了“狂欢广场”的一员。
“
4
交还属于儿童的舞台
●转变成人高姿态,给予孩子个人空间
无论是家长还是范围更大的成年人群体,都应尊重孩子思维的独立性,减少对孩子想法的过度干预,关于对美的看法,不需要急于告诉他们所谓“标准答案”。应该告诉孩子,美是多元的,并不只用几个单薄的词语就可以一言蔽之,让孩子有更多的空间,可以天马行空地进行思考,减少成人世界对他们的束缚。
●守住底线,营造良好网络空间
媒体从业者应当清楚自身的义务和责任。早在2019年4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未成年人节目管理规定》,明确在创作、制作与传播的各个层面都要保护未成年人隐私,不得要求未成年人表达超过其判断能力的观点、不得宣扬童星效应、不得炒作明星子女等。要顺着儿童的天性设计儿童节目的内容,而不是强行给他们套上一层成年人的枷锁,扼杀他们作为儿童的创造力和独特性。
同时,无论是短视频平台亦或是电视节目都应当完善分级制度,给儿童传播正向积极且适合他们观看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断地补上监管缺失的漏洞,及时处理传播不良信息的媒体号、禁止不健康节目的播出等等。
●引导孩子正确对待网红身份
儿童网红并非只坏不好。我们应当拒绝的是不正确的引导,让孩子机械地模仿成人以博得流量,甚至利用儿童,把儿童当成赚钱工具,让网红身份成为压在孩子身上的一块大石头。而是应该引导儿童正确认识做网红的意义,思考想做网红的真正原因与目的,支持儿童制作分享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像科普一些知识、制作小手工、分享一本书等等,让当网红成为孩子的一种正向积极的兴趣爱好。
在信息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小网红们正站在一个巨大的“儿童童真剧场”里,早早地登上了成人的舞台模仿成人表演,失去了在自己的舞台上天真玩耍的机会。成人有成人自己的世界,儿童也有,让我们一起努力,把本属于儿童的舞台交还给他们。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楚婷|编辑
杜奕 陈毅敏 张楚婷 胡森铭|文字
陈毅敏 蔡泳珊 胡森铭|责编
此外,院报现已开通抖音
欢迎关注抖音号“人文院报”,收获更多快乐!
其次,欢迎各位有想法投稿的朋友踊跃投稿
投稿邮箱:renwenyuanbao202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