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万里江山 听历史奔流
“我爱你,中国/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我爱你秋日金黄的硕果/我爱你青松气质/我爱你红梅品格……”生于1948年的画家于大武特别喜欢《我爱你,中国》这首歌。有一天,他和图书出版策划人、画家缪惟一起吃饭,两人闲聊中不由得哼唱起这首歌。缪惟提议说:“您能不能把这首歌画成一本书?”
此前在缪惟的策划下,于大武已经出版了一本描绘黄河人文历史的图画书《一条大河》,荣获了第七届中国童书榜2019年度“最佳童书奖”、俄罗斯图书印象奖(非虚构类)等国内外诸多奖项。这是中国首本写给孩子的以黄河为主题的原创绘本,展现出这条古老的、与中国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大河,更是绘出中国人如大河般热情澎湃的精神。但画黄河,尚有具体意象可依托,“中国”这样宏伟的主题该如何着手?于大武一方面觉得很兴奋,同时又感到困难重重。虽然图书市场上有不少以中国为主题的出版物,但是图画书很特别,需要用短小的篇幅表示宏大的内容、精巧的设计表达壮美的场景、浓缩的画面表达丰富的情感,这很考验艺术家的功力。
但于大武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作为成长在红旗下的中国第一代绘本作家,他见证了时代的大风大浪,也随着改革开放迎来了自己艺术事业的第二春。于大武出生于北京,小时候住在安定门,常常去北海写生。上学之后创作的园地是给班级画黑板报,四年级的时候被老师选送到位于景山公园的少年宫学习。在这里,专业的老师给了他系统的绘画教育,在本报专访中,他说:“当时我并不是画得最好的,很多孩子都画得很好,只是他们有些人后来不画了,我却一直没有停笔。1978年我正式调到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20世纪80年代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野间大奖后,被日本出版社邀请去画《西游记》等一系列中国传统内容的绘本。当时的中国图书市场还不认可绘本,因为家长觉得书是用来学知识的,绘本没有几个字怎么还卖这么贵?我在日本出版的大开本在中国只能出小开本。一直到2000年左右,中国经济发展了,中国家长口袋鼓起了,也愿意为孩子阅读投资,中国的图画书市场也随之逐渐成熟。我也开始画更多中国绘本,退休之后甚至更忙碌,《北京——中轴线上的城市》《一辆自行车》都是退休之后创作的。”
对年过七十的于大武来讲,他早已过了“风吹水面而起微澜”的年龄,但是创作《一条大河》《中国》,都是从心底里涌起的激情。他想用艺术的手法表达中华文明的博大、厚重和强大的生命张力,更要刻画出近40年的发展,用恢弘的场景和具象的刻画尽可能展现更多的人文历史和现代社会风貌,让年青一代人用开阔的视野了解过去、展望未来。
于大武经过反复思考,找到了给孩子讲故事的方式。《一条大河》让黄河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一路奔流、从古到今的故事。而《中国》采用母亲给孩子讲故事的方式:在茫茫的宇宙中,有一颗蓝色星球,在这颗星球上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就是中国。宛如电影的镜头,先是从宇宙看地球,接着转向中国地理、人文标志——珠穆朗玛峰、三江源、黄河长江、长城、孔庙、故宫,将人文符号与历史故事、地理风貌结合,蕴含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中国》画面基本上是采用高空航拍一般的视角,壮阔雄浑,但内容并不是完全的写实,而是艺术的高度集中,例如三峡将不同时期的帆船、三峡最主要的人文景观都浓缩在一个画面里。书中还隐藏着很多细节:山林的熊猫、河流上的水车、草地上的帐篷——给小读者增加了阅读探索的乐趣。
为了创作更生动,于大武以古稀之年两年三走黄河,南下北上,登名山大川、访历史遗迹,在兰州白塔山下触摸黄河,在青藏高原喝着牧民的奶茶,在黄河长江的入海口看那奔流到海的壮阔场景……他说:“很多地方我不止去过一次,敦煌我在上世纪80年代就去过,虽然在图书馆资料库里看过很多图片,但是现场的那种震撼感是无与伦比的。”画中国绘本是他多年的积累,也是思想情感的喷薄。
中国幅员辽阔,图画书篇幅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于大武尽量兼顾东南西北,既有北方草原的辽阔、也有雪乡过年的红火,还有南方海岛的热烈、西部火焰山的神奇。现代化的上海笼罩在一片朝阳的绯红中,古老的故宫在千里江山图的烘托下尤为庄严大气。在每幅图画里都有飞舞的花朵,开始是来自敦煌壁画中古老的花朵含苞欲放,后来是象征中国的牡丹漫天飞舞,花朵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仿佛是幸福的绽放。
胸有丘壑、下笔有情。于大武的创作在退休之后越发旺盛,他想用绘本这样的一个外来的形式创造出中国特色的作品,比如说绘本有很多利用中缝的设计,他就用在《北京——中轴线上的城市》中,形式和内容完美统一。“如何将传统技法和现代艺术相结合,表达中国情感而不落窠臼,这需要艺术家们去不断探索和实践。”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李峥嵘
流程编辑:U065
本网受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委托,声明如下:
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未经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或本网书面授权的情况下,不得转载、使用、编辑刊登在本网上的文章、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