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近年来,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公众对灾难事件的日渐关注,对灾难事件的新闻报道呈现出全局性、去地域化的趋势。然而,对灾难的关心可以超越地域,对灾难的认识却不能忽略地域,在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等灾难性事件中,明确的地域性标志是公众了解灾情、伸出援手、抗击灾难最基本的前提信息。当灾难发生时,地处灾区的地方媒体瞬间就有了不同于其他媒体的特殊性。以灾难亲历者为视角向公众传递信息,以新闻本地化为定位来构建媒体网络,以程度差异性为补充来完善议程设置功能,灾区地方媒体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定作用。

      以灾难亲历者为视角向公众传递信息

      对灾难信息,公众并不缺乏了解渠道,以央视为代表的国家级媒体的全方位直击报道,集技术优势和社会优势于一体,全国各省市的地方媒体更是形成了一张铺天盖地的信息覆盖网。然而,尽管都是客观真实的新闻报道,但在受众心理上,这些毕竟只是单方面的以灾难的旁观者和救援者的身份发出的信息。与此不同的是,灾区地方媒体发出的却是离灾难最近的声音,以灾难亲历者的视角向社会公众传递信息。从公众较高的关注度可以看出,这正是玉树地震后,青海卫视叫停《花儿朵朵》娱乐节目,集全力开新闻直播报道之先河的意义所在。

      许多地方电视媒体因技术水平、设备设施的限制,并不能实现灾难第一时间的新闻直播,在此前提下,灾区地方媒体坚持灾难发生时节目正常播出不中断也是一种重要的职责承担。汶川地震发生后,四川电视台台长陈华指挥大家坚守岗位,确保播出不中断,否则节目一旦停播将会引起公众的恐慌。余秋雨先生在震后马上打开四川电视台,看到节目播出正常,由此推断成都没有遭遇灭顶之灾。①玉树发生地震,青海卫视当天未及时直播,因没有满足公众希望获取最新信息的需求而备受网友争议。其实,在青海卫视目前还不能实现突发事件第一时间直播的现有条件下,作为灾区第一媒体坚持播出不中断,本身就是传递给公众的第一个灾情信息,这种作用是其他媒体所不及的。

      灾难新闻向公众传递的不仅是冰冷数字和死板播报,它往往包含着诸如悲情、感动等很强烈的灾后情绪,身处灾区的地方媒体以灾难亲历者的身份和视角传递信息,新闻真实和情感真实的双重真实所达到的效果最好。四川电视台女主播宁远在不断的余震中连续三天三夜坚守岗位,在播报遇难人数时几度落泪,感动了无数观众,被称为“最美女主播”; 然而,央视新闻主持人赵普因在播报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时几度哽咽,却被网友戏称为“哽咽哥”。相同的灾难新闻,相同的流泪播报,传递给公众的信息情感及效果却是不一样的,这是媒体传递并带动公众感受的灾难情感真实度的不同,也是媒体距离灾难远近的不同。

      以新闻本地化为定位构建媒体网络

      随着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及社会对灾难态度的日渐开放,了解灾难信息的公众越来越多,使得灾难对社会的影响范围不仅局限于灾区,而是整个社会。这就要求较高的新闻覆盖率和信息多角度,单独几家媒体、几个频道是不够的,需要一个完善的媒体网格,包括各级媒体、多种媒介。其中,灾区地方媒体就是重要构成部分,如果说以央视为代表的国家级媒体着重灾难新闻报道的宏观面,那么灾区地方媒体就是基础点,而其他媒体是外延线。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灾区地方媒体在灾难新闻报道的媒体网络中的特殊性是新闻本地化。按照新闻接近原理,新闻与受众的时空距离、心理距离越近,新闻价值则越大。②同一个灾难信息,在其他媒体可能只是一条普通的新闻,但在灾区地方媒体,就是“头版头条”的重大新闻。新闻价值大就会引起足够重视,全力重点出击从而成为新闻采写制作的主观因素。汶川地震发生后,四川电视台对抗震救灾新闻全程直播;玉树地震后,青海电视台滚动播出各级政府关于救灾的每一个通知;舟曲县发生泥石流灾害,甘肃电视台不放过任何一个救灾细节。新闻本地化,只有灾区地方电视台可以实现灾难新闻全程报道。

      诸多媒体之间不是孤立的,灾难面前有了更多的相互合作、信息整合、资源共享,勇于承担媒体的社会职责,共同面对抗击灾难的战争。尽管不是技术最先进、水平最高,但因本地新闻采写的近距离、较方便、更熟悉等优势,使得灾区地方媒体成为其中共享合作程度最高的媒体。首先,灾区地方媒体直接为其他媒体提供新闻作品,如央视新闻频道关于各地灾难的新闻报道,很多都来自灾区地方台;其次,灾区地方媒体会在设施、人员、信息等方面给其他媒体的采访提供合作与帮助,例如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之后,凤凰卫视分别与四川电视台、青海电视台合作举办了大型的赈灾募捐晚会。

      以程度差异性为补充完善议程设置功能

      议程设置功能通常以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以影响人们对周围世界“大事”的关注及重要性的判断。比如当灾难发生时,非灾区公众的生活里可能没有多少关于此灾难的信息,正是因为媒体大量的相关新闻报道,引导公众更多地关注此信息,因此在潜意识里逐渐感受到灾难对其生活的影响,集全社会之力抗击灾难,这正是媒体议程设置功能的体现。社会信息传播过程中,关于某一个重要的议题,并不是信息越多越好,信息少了可能引不起公众的注意,信息过多则有可能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所以说,社会媒体完善的议程设置功能需要有一个平衡点。

      媒体关于灾难信息的报道越来越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公众对灾难本身、灾难带来的社会影响、人类生存所面临的危险等信息关注更多。然而,这种执续的上升并不代表没有上限,公众所接受的灾难信息过多、持续时间过长时,将会导致公众在生活中产生恐慌情绪,也不利于灾难过后社会心理伤害的自我消除和调适。一方面要做到灾难信息、救灾情况的公开透明,另一方面又不能因灾难信息过多而带来负面影响,媒体网络应通过保持新闻报道程度的差异性来实现。随时间的推移,国家级媒体和其他媒体在灾难过后关于灾难的相关新闻日渐减少,灾区地方媒体则可以延续更长的时间来保持对灾难的关注,以差异性中的“长、多”为补充,完善社会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

      汶川地震后,当央视和其他媒体完成抗震救灾新闻直播,恢复节目播出正常化后,四川电视台则延续2008年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在2009年推出《爱心行动》大型节目。这是四川电视台在地震后从“故事频道”向“爱心公益”定位转变的一个体现。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央视及其他地方媒体滚动播出救灾相关新闻,而青海电视台、甘肃电视台在灾难发生后举全力实现抗击灾难特别节目全天直播报道。当国家级媒体需兼顾社会其他新闻时,灾区地方媒体则可以全程直播、集中报道,弥补了因媒体资源不足、新闻时间有限而可能导致的灾难新闻减少的缺陷。

      灾区地方媒体在社会灾难新闻报道中,不但是媒体网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在灾难频发及社会公众对灾难越来越重视的今天,改善地方媒体的新闻直播设施及技术、提高地方媒体的灾难新闻报道应急能力,已经不仅是一个地方电视台、一家媒体面临的问题,而是社会、媒体新闻从业者和广大公众的共同任务。

      注释:

      ①《四川卫视:阵痛成就蜕变——专访四川电视台台长陈华》,《西部广播电视》,2009年第9期

      ②程前:《地方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角色分析》,《现代视听》,2008年第12期

      (作者:迟晓明 单位:防灾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