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薇的短片又出彩了!演员请就位最后一期,我为《折耳》感动不已

  《演员请就位2》在轰轰烈烈的讨论中结束了。

  节目播出的几个月里,各式短片轮番上演,其中,赵薇导演的很多作品,大多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毫不意外,最后一期,《折耳》很好看。

  这个短片很清淡,结合赵薇前几部作品里的锐利表达,倒是很有返璞归真的味道。

  不过,清淡可不意味着空泛无聊。

  举个简单的例子。短片开头,宋小海藏起一只胳膊,煮面、吃面、与姐姐宋小洋对话,一连串简单的行为,让观众不由得心生疑惑:这个小伙子遇到了什么事?直到恶作剧突然发生,悬念才解开。

  那个恶作剧,不仅施加到姐姐身上,其实也施加到了观众身上,像一根皮绳,“啪”的一下,让观众打个激灵,也让人放松下来,进入这个故事。

  除了这种可爱的机关,片中还有很多细微的处理方式,非常有韵味。

  例如,描述姐弟亲情的时候,都体现了一种“延迟的含蓄”。

  短片前半段,弟弟对姐姐说,以后我挣了钱,你数钱。然后,过了一小会儿,镜头才转移到姐姐脸上。她当然很感动,但镜头轻轻地压制了这一点。

  同样,短片后半段,姐姐向饭馆老板解释,为何要支持弟弟的梦想,也是过了一小会儿,镜头才转移到弟弟的脸上。那时,弟弟已经非常动容了。

  在这两个很容易情绪泛滥的片段里,其中一方说话时,镜头完全可以对准另一方,细致展示他们如何惊讶、感动、流泪,那样一定很煽情。但镜头没有这样做。它刻意拖了一点时间,让我们看到演员已经变化完毕的表情。

  这种延迟的含蓄,比简单粗暴的煽情,要隽永得多,既留出想象空间,又很灵巧,仿佛轻轻一跃,让观众略带惊讶地意识到,哦,原来这个时候,姐姐(弟弟)已经感动到这个地步了。

  当然,《折耳》并不只讲亲情,也讲了所谓的“失意”。

  姐姐自嘲地认为,弟弟像美短,自己像傻傻的折耳,是不走运的那一个。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怀才不遇的弟弟,也长时间体会着折耳的失意,入世的姐姐,则拥有安稳的幸福。折耳也好,美短也罢,两人各自携有一部分优待,一部分缺失,努力地活着,正如每个普通人。

  以上心绪,也呈现得淡淡的,不煽情,不灌鸡汤,有悠长的余味。赵薇导演始终控制着表达的分寸,没有空谈情怀,也没有沉迷于炫技,踏实地打磨,让故事合理,让节奏有张弛,让表演自然而然。辣目洋子的精湛演技,也为短片进一步加分了。

  从《折耳》出发向外看,这一季中,很多作品都采取了戏中戏模式。它们把主人公的职业设定为演员,进而把镜头对准片场,大明星,小龙套,末流导演,台上台下……这种做法,很有套娃的乐趣,也高度贴合了综艺的主题。

  而且导演们的切入点各不相同。有人探讨创作观,有人强调演员的入戏与出戏,有人描绘路人甲的辛酸不易,有人讲述从业者之间的互相帮衬……这些角度都很可贵。

  除此以外,我猜,此种现象也跟当下的气氛有关。

  不知你有没有同感,如今的大家,比以往更关心作品外的八卦。我们总想知道,一出戏是如何产生的,幕后有什么轶事,哪个演员比较敬业,哪个演员不背台词,谁和谁关系好,谁和谁有矛盾……

  事实上,社交平台俯瞰下的娱乐圈,早就是一个超级秀场,热搜滚动,回应不断,无论明星愿不愿意,主动或被动,他们都身处其中,承担着某种角色。我们越来越容易把娱乐新闻当成连续剧来看,热烈讨论,施加影响。

  在这种气氛下,《演员请就位2》对戏中戏的看重,与观众的心理,恰好对上了。对于台前幕后,观众有很多好奇,创作者从他们的角度出发,也有很多话想说。

  所以,抛开种种纷扰,这个节目至少促成了一场沟通。

  当《剧场》里的阿达说"观众什么都知道",当《舞台姐妹》数次安插与现实相关的剧情,我们能体会到,导演在试图向我们表达些什么。这些时刻里,存在即时的、真诚的交流。但愿这样的交流,能在未来的节目里,一直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