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的咸味

  纪德临终时说过,对世界绝望,但有青年自非洲来函,说世界美,有希望! 纪德说,这位青年的话,就是大地的咸味,为这点咸味,我死可瞑目。 这咸味,就是人的天良。 ——《文学回忆录》最近叫好又叫座的《我不是药神》,取材于真实故事的现实主义商业类型片,讲述小人物的故事。尽管整体的叙事骨子里还是英雄模式,但这个故事讲得很用心:既细致、又打动人——有“咸味”。可以学纪德说一句,国产电影有希望!

  既是难得的有“咸味”,自然是要细细品尝的。

  主要故事概述:以走私印度保健品为生的男主角程勇陷入经济危机,恰逢慢粒白血病患者吕受益上门求助走私廉价“盗版药”救命。无奈之下他选择了走私廉价药,由吕受益牵线搭桥一起形成了一个贩药小团体,脱离经济危机以后,瞻前顾后的程勇选择退出,以至贩药链逐渐断裂,间接导致吕受益死亡。有愧的程勇不忍病人之苦“重出江湖”,以出厂价贩药帮助了众多慢粒白血病患者,因而入狱,最终出狱。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影片用了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可以说没有一个镜头是浪费的,所有的镜头都在讲故事,大到群戏,小到个人的心理戏,都有恰到好处的长度和位置。每一个镜头出现的情节都顺理成章,既早有铺垫,又有新的发展线索,这样一步一步环环相扣故事自然发展下去。摘取几个:

  病患群体抗议天价药:这场戏于这个群体来说,是他们的一种抗争方式,说明有一大群人饱受高药价困扰;对于吕受益个人,证明他在多方寻找机会,与命运抗争努力生存下去;对于程勇来说,这个镜头表达了卖廉价药有着巨大的商机这个线索。同时,“药价合理合法”、“要报警”也展现了瑞士制药公司不愿意降价、维护权益的态度坚决,也为后续该公司对程勇一干人等追究到底交代了背景,暗示了潜在的危机。

  病患群体抗议天价药殴打张长林群戏:这场戏发生在程勇贩药大获成功解决经济危机之后。出现了一个货真价实的“假药贩子”而使得剧情进一步发展和转折。牧师揭露张长林违背良心的行为,黄毛、思慧、程勇和吕受益报完警后先后上前参与群殴,精彩的场面,不错的音乐。尽管卖的都是“假药”,但是这里有正和邪明确的对立立场。最后张长林跑了,他们进了警局留档。张长林跑走既合情理,又为后续威胁程勇推动情节发展做铺垫;留档这个镜头是当前这场戏的句号,是引发下一步程勇退出贩药的心理线索,也是最后警察曹斌找到药贩程勇的伏笔线索。

  吕受益家里吃饭:吕受益一家感恩程勇,请他吃饭。这是伙伴之间非常自然的行为,当然这个镜头还有别的目的。吕受益表达了曾被病痛折磨想死,是孩子的健康出生使他拥有了活下去的勇气。所以程勇尽管是为了挣钱,却在某种程度上拯救了吕受益的家庭,给了吕家巨大的希望。这里吕妻第一次出现,为后续吕受益病重,吕妻找到程勇把他拉回到贩药世界做好了准备。另一方面丰满了吕受益的形象,也与后来他的死亡形成了希望和绝望的鲜明对照。

  各个镜头就这样带着不同的表达使命,充实紧凑且自然地串联成线,在有限的时间里塑造和丰满人物性格,构成矛盾冲突,随着矛盾冲突的发展与解决将剧情一步一步往前推动,用心讲好整个故事。

  节奏紧凑、细节到位、生动而有内容的镜头使得这两个小时充满了张力,这是对观众宝贵时间最好的尊重,这是电影有“咸味”其一。

  电影演员首先得思考,让想法表现在脸上…… 需要有内在的生命。 ——查尔斯·杜林 我个人的观影感受是,在这部片子中,几乎没有一个主要人物是多余的,每个人都有他承载的价值体现。

  程勇:作为主角,程勇这个角色承担了主要的价值体现。刚出场时他是一个狼狈的普通人,生活状态糟糕,整体的形象邋遢,面对警察胆小畏缩。他以卖印度的走私保健品为生,店面租金拖欠是常态;家有老父卧病,离异而育有一子,正是上有老下有小、婚姻不顺无所成、难以维持生计的中年男人形象。等到贩药渠道打通,在对贩卖假药罪无概念的时候,会因为有钱了而“膨胀”,胆儿也跟着肥了,说话声音高、底气足,在思慧的工作场所“团建”也敢于为思慧出气了,遇到假药贩子也会跟着上去打架了,一扫经济危机时的困顿和惆怅。当他对后果有了具体的概念和想象,同时被人威胁,他的忧惧又写在脸上。带着愧疚散伙是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妥协。等到吕妻哭喊求助,吕受益绝望自杀,他内心的善良、愧疚、道德感才逐渐战胜了忧惧;按进价卖出药物时他内心已经认同贩药救命这件事情有所价值,黄毛对他放下心防也使他感觉到快乐;而最后黄毛之死使他忘记自己去做出“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选择,达到心灵上的救赎和升华。

  看看这特写,思考在脸上,忧愁在眉间,眼神里是不是既有决心又有无奈?吕受益:吕受益在影片中是剧情的主要推动者。作为慢粒白细胞的病患代表,他推进了程勇贩药这整个事件,牵线搭桥形成了整个团体,也在后续以“身死”推动了程勇的回归。吕受益出场时是小心翼翼的,戴着三层口罩来隔绝有菌环境的“威胁”,也表达着强烈的求生欲望。他在团体中的存在感不那么明显,却是不可或缺。后来由于买不到廉价药,苍白地躺在病床上对程勇说‘没有药呀,就这样了“,又说”吃个橘子吧“,前者是事实,但程勇听了大概是愧疚和难过的,吕受益该是没有责备的意思,所以他又说”吃个橘子吧“,这种克制的情绪更多的是无奈吧。吕受益本身是有些唯唯诺诺的斯文形象,抗议、群殴都不会冲在前面,吃散伙饭也没有脾气,只是不敢置信地说“都喝多了吧”。他早就想自杀,只是孩子的健康出生燃起了他的求生欲望,到后来,病情严重失去希望了,也是为了妻儿而放弃生命。这种建立在希望之上的勇敢,到底算是脆弱还是坚强?

  看完电影好几天,我都没有意识到他就是《爱情公寓》里的关谷神奇……思慧:思慧是构建销售渠道的关键人物,同时也是弱势群体(单亲妈妈,女儿生病),只能通过在夜店工作来为女儿治病。建立众多的病患群是思慧抗争的表现,而在“团建”那场戏她的发泄表现了她生活的压力、无奈和屈辱。她是团体中不可缺的一环,也是弱势群体的一类代表,既表现生存的无奈,也暗讽了一些现实现象。

  牧师:牧师是作为药物渠道的沟通桥梁而出场的,会英文的病人,同时,牧师这个有着信仰意味的角色,我相信也是有意设置的。从一开始拒绝犯法,到被“为了救人命而违法有什么错”说服,再到张长林的假药宣传会上揭露真相引发群殴推动剧情。牧师不仅是团体中的一员,弱势群体的一类代表,同时也承担着引发关于“信仰”与“生命”之间关系思考的重任。

  浩子(黄毛):黄毛是全片最讲情义的人,在吕受益死后负责推动最后一部分剧情。不良少年形象,从弱不禁风的吕受益身上抢药,被程勇抢回时他直言不讳程勇的目的:你就是为了钱。二十岁左右的年纪,内心善良的黄毛得知患病怕连累家人而出走,在屠宰场工作,从不戴口罩,抢了的药分给了其他的病人,程勇回来贩药救人后放下心防,直到最后为了引开警察而死——他眼里情义比自己的生命重要,有种置死亡于度外的无知无畏的勇气。可能这就是年轻时候的气质吧,仿佛离死亡遥远,仿佛不知道恐惧。

  江边落日余晖显得一切很美好,找回了希望黄毛整个人显得很轻快,放下了所有防备。有些孩子气,背景音乐也是悠扬的。这一群人,有老人,有年轻人;有男人,有女人;有追求信仰的人,也有讲情义的人……这个小团体的组成人数虽少,含义却很丰富;人物性格各有特色又进一步增加了电影的张力,打动人心也就不那么困难了。

  张长林:这个真·假药贩子还真的不得不提一提。他在假药宣传会上的嘴脸实在丑恶(演技到位),对于一些现实现象来说又是多么讽刺。他是反面的价值体现,也是推动剧情发展不可少的关键节点。被捕后没有供出程勇是对这个人物的一个交代。尽管为了赚钱十分贪婪,屡次威胁最后似乎也被程勇感动了,内心的善意没有殆尽。这个人还有救,是电影给希望留的余地。

  曹斌:曹斌实际上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优秀、正义、有情是他的特点。他是情与法的矛盾的体现者。他和程勇就像是扣子,一个在亮面,一个在暗面。他在电影开始以打程勇的方式出现,电影中黄毛死的时候他被程勇打(微妙的立场转变),在电影最后接走程勇来结束(和解),他们之间的冲突和对立获得和解,意味着程勇自我救赎的彻底完成。而曹斌在追查假药案件过程中在情与法之间的挣扎与抉择,法大于情是无法动摇的,但他个人选择了退一步自我牺牲(接受处分)以成全病人的生存机会。

  影片里的这些人物形象都通过镜头来交代,而这些镜头都分散在故事情节中自然出现,恰到好处地拼成一个完整的人物描写,初次登场一个概括的形象之后跟随剧情发展,人物的个性和心理都是逐步丰满的。

  用心的、专业的、到位的每一场戏,使得影片角色拥有生命的张力,感染台下的观众,触发内心的感动,这是影片有“咸味”其二。

  影片最开始,交代程勇的背景和现状,经济危机,是他个人的生存矛盾;打前妻,引出和前小舅子曹斌的冲突。同时,吕受益的个人生存矛盾,体现在对廉价药的需求上。他们俩合作,通过解决找不到贩药渠道的矛盾(思慧)、无法与印度厂方沟通的矛盾(牧师)、抢药与追回的冲突(黄毛)建立一个完整的走私贩药体系,程勇和吕受益的个人生存矛盾暂时缓解,同时引发了另一个隐藏的大矛盾:贩药利益和触犯法律的矛盾。

  追查“真·假药”的出现引出了和假药贩子张长林的冲突,进入警局留档、张长林威胁、程勇内心犹豫退缩都是贩药利益和触犯法律的矛盾的体现;选择退出的程勇解决了“贩药利益和触犯法律的矛盾”,内心却埋下道德天良与个人利益的矛盾,同时病人们的个人生存矛盾再次出现。

  等到吕受益妻子上门求助,程勇探望吕受益,吕受益自杀,道德占了上风,决定再次贩药,一分钱不赚,此时”道德天良与个人利益的矛盾“得到了解决;病人们的“个人生存矛盾”再次缓解;”贩药救人和触犯法律的矛盾“正式出现。

  在这个过程中,张长林二次威胁的矛盾和解决,曹斌发现线索前来盘问的矛盾和解决,都推动了剧情的发展,直到黄毛之死。这一事件深刻触动程勇使他选择了不惜一切贩药救人,使得贩药救人和触犯法律的矛盾扩大化,直至被捕。程勇认罪,审判入狱,这一矛盾最终解决。

  直到3年后程勇出狱,曹斌与程勇的冲突也彻底解决;曹斌告知正版药已经纳入医保,病人们的“个人生存矛盾”在电影里获得圆满解决。

  整个过程中,影片逻辑缜密,大小冲突不断,设置合理;这种冲突在电影中是有节奏的,有起有落,仿佛河流中的浪花,一浪推着一浪往前走,将剧情推向高潮,推向结局。

  通过这些冲突的产生、推进、解决,将一个不那么有趣的故事讲得有趣、有情、有义、有思考,这是影片有“咸味”其三。

  尽管现实主义着力于不着痕迹尽可能接近生活本来的状态来讲述故事,但仍然可以挖掘隐藏在后的价值观念,我们为什么而感动?为什么而叹息?为什么而鼓掌?影片中人物、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发展和解决,是价值观念在背后支撑;最终这个故事要讲,要这么来讲,也是价值观念的体现。 这部片子隐藏在背后的价值观念是很正的,甚至有些超乎现实的正。讽刺了很多现实问题,赞同善良的、有爱的、道德的、有情有义的品质,也抛出了不少问题。

  病患老太太:“我想活着”

  患病老太太和警察曹斌的这场戏很动人。老太太这样一个弱势群体面对强壮的警察求生存,俯拍的镜头显得她那么脆弱和渺小,光线打在她脸上表达着强烈的求胜欲望,强弱关系那么明显,同情心自然聚焦在老太太身上,她说的话是每个人都可以感同身受的,曹斌也于心不忍。执法者也有情,有同情心。

  “再生”与“生命起源” 身在印度的程勇在一片缭绕的烟雾中寻找当年的药厂。联系到下一个镜头吕受益自杀身亡,这个场景是有象征意义的,据说运送的两尊印度神像,一尊是湿婆神像,代表再生的意思;而另一尊迦梨女神,代表的是生命的起源。那么在这个地方,影射着程勇的“再生”;生命的起源应该是什么?是爱,父母之爱,良善之爱,奉献之爱。是吕受益爱妻儿而求生,也是因为爱妻儿而求死。

  世上只有“穷病”这一种病吗?

  张长林第二次威胁程勇那场戏,要20w现金,程勇给了30w,叫他别再出现。张长林得知程勇一分不赚后,有一段经典对白,他说“世上只有一种病,穷病。这种病你没法治,你也治不过来”,诚然这仿佛说中了当今社会很多的问题,但这句话本身我个人是不赞同的。当然,换个角度理解,如果这句话有潜在意义的话,那么它是有价值的。心灵的贫瘠一定比经济贫困更可怕。如果可以把心灵的贫瘠理解成穷病,那么这句话大抵可以说是没错的,只是粗俗了些。

  这句话其实印证在程勇自己身上道德与法以及个人利益

  “我犯了法,该怎么判我都没话讲。看见病人心理难过,吃不起进口的天价药,只能等死,甚至自杀。我相信今后会越来越好的,希望这一天早一点到来”程勇在审判席上的独白,后来又对曹斌说,“跟小树说,他爸爸不是坏人”,这句话不仅是对儿子说的,也是对他自己说的。影片中警局局长说“法大于情”,结合程勇这段话来看影片是赞同的,也暗示还存有完善空间,完善的是法律或者是社会制度都没关系,总之“今后会越来越好”,也用3年后的医保制度补充证明了这一点。

  程勇有罪是没错的,这也是他的个人选择。那么他是否是受到道德绑架的无辜之人?散伙的时候他说他不是病人,言下之意是病人才有责任去冒这个风险,而他没这个责任。说这话他自己也很心虚,因为他本就是个内心有善、还有道德的人。吕受益之死在影片中对于程勇来说有些“伯仁之死”意思,程勇是吕受益找到的希望,他给了他们希望,又把希望拱手让人。所以他内心有愧(此外他能发家,利益源头是吕受益他们)。这其实是一条命运的河流,如果不是程勇,可能会有另一个经济危机的走私者去做这件事情,总有人会跨进去的。从大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并非没有灰暗的角落,也总会存在问题,而这些问题需要有人去推动,需要很多人去共同努力,需要时间去达成,这个过程可能有人不得不牺牲自己利益(比如吕受益、程勇、黄毛),这可能是命运的无奈之举,所以程勇只能“希望这一天早一点到来”。怕的是没有抗争命运的勇气,没有心存天良的善意,没有脚踏实地的决心。

  所以,致敬生命和爱,也要致敬善意和道德,影片有“咸味”其四。

  故事表达得很到位了,音乐还可以更完善:个人感觉音乐没有形成和谐的一体,有部分音乐好,有部分音乐欠佳。此外隐约也觉得也许可以讲得更高超,让我们不只是感动,还能有震颤。

  这既需要影片制作者们精益求精,也需要我们这些观看者去突破自己的认知。社会的文化进步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发自内心的理解,持续的突破,一定会享受到另一种快乐。

  世界美,有希望!

  关于我>> 笔名:竹鱼

  公众号:海上列车1314号 欢迎关注与交流,也期待您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