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5遍《绿皮书》,我终于明白了影片的核心
2018年上映的《绿皮书》斩获了那一年的奥斯卡奖项,我抱着它凭什么的想法,去看了这部电影,眼界大开。这部作品的信息量非常的大,130分钟的时常,可谓是一分钟都没有浪费。
《绿皮书》的主线故事很简单,一位黑人艺术家在北方饱受尊重,但为了黑人的“将来”,为了消除种族歧视,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走出舒适区,去南方地带演出,用自己的行动与艺术,去撼动大众对黑人的认知,一路上,黑人博士雪莉从未使用过暴力,却用自己的品质,征服了一个又一个歧视他的人,看这部作品,真的要泪腺强大才行。
看了5遍《绿皮书》,我终于明白了影片的核心。
这部作品除了体现出雪莉博士的人品、道德、才华与成就之外,还讲述很多“大众常识”下的“种族歧视”,比如到了一个地方,哪儿的高档酒店不愿意接待雪莉博士,觉得他没有钱,让他去对面10美元一晚上的“黑人集中营”,晚上雪莉博士出去消费的时候,在歌庭也遇到了歧视,在路上时,博士的车抛锚了,白人警察到了后直接没有问缘由,就将其抓了起来,购买食物时,售货员问都不问,直接给他拿了炸鸡(炸鸡在美国很便宜,是黑人吃的食物)……
博士的才华与才能,无疑是非常强大的,但其实本质上,博士也是“歧视者”。
为了反对歧视,为了让大众消除对黑人的偏见,他努力融入白人的圈子。剧中最让人感受深刻的一段是,博士进入南方地界的时候,遇到了很堵偶读穷人(黑人)。
他与这些人格格不入,博士眼中的那些黑人穿着破烂,而博士西装革履。南方的黑人吃炸鸡喝啤酒,博士吃牛排喝红酒,黑人喜欢玩摇滚,博士弹奏古典的钢琴曲……
在这场南方旅行中,博士的目的是消除种族歧视,但在白人司机马尔的“愤怒”骂声下,博士幡然醒悟,原来自己也是那个歧视者。
博士开始融入黑人的世界,又以古典音乐与才华,征服了白人。这部《绿皮书》的故事线很简单,但却让人毫无尿点,全程都具备教育意义,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教育大作”。不论是被歧视的黑人,还是歧视黑人的白人,亦或者博士本身,真正“歧视”的是人的内心,马尔是一个底层人,他的眼中就从来没有各种歧视。
所谓的歧视,很多时候,是“上层人”才有的,恰好博士,也是上层,而且在马尔的解释下,博士也明白了:自己的目的不是让黑人受尊重,而是消除不公平的对待,自己没有必要去打破黑人的世界,黑人是喜欢吃炸鸡,喜欢摇滚,还是喜欢牛排与钢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心的差别”,所谓的不公平对待,才是真正应该被消除的。
这趟南方之旅,博士成功地让歧视严重的南方人知道了博士的名字,知道了黑人中也有高才华的人,博士也醒悟了,自己也有偏见!
其实很多时候,所谓的偏见与傲慢,并不是“常态”,而是人们的心里有了芥蒂,于是看什么都有了偏见,用马尔的平常心来看待,才是真正的大平等。
这部电影,你看懂了吗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