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我们从爱走向不爱?因为爱,所以升华
□记者 端子
“热恋时,情侣们常感叹上辈子积了什么德;结婚后,夫妻们常怀疑上辈子造了什么孽。”诸多此类的感慨在网上一搜就是一大把,而倾诉版多年的采写主题似乎也躲不过婚前婚后、爱与不爱,巨大的反差常叫人心里直哆嗦。
可偏偏人们就喜欢看这样的“悲剧”,也许是因为悲剧完全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即便是碎了,也曾经美过,因为那曾经的爱是那么动人心魄,勾起你们太多的回忆与共鸣。然而,从爱到不爱,那种锥心的痛楚与骇人的冷漠,又让人不寒而栗,也叫人忍不住一遍遍追问: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从爱走向不爱?
有人说:“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就像织毛衣,建立的时候一针一线,小心而漫长,拆除的时候却只需轻轻一拉。”难道真的那么轻易,真的就那么轻轻一拉就分崩离析,无法收拾了吗?可是,又是什么叫我们忍心去拉开那关键的“线头”,然后听任多年的付出与努力瞬间化为乌有,变成一地的零乱与不堪?
其实,我们都知道幸福往往并不是被致命的错误所扼杀,而是被不断重复出现的小错一点点分解掉的。到底,我们在哪里犯了错,最终活生生地把爱与幸福变成乌有?
你爱的果真是这个人?
当人们相爱,无论他美还是丑,勤还是懒,于自己的感受都是好的。美有美的享受,丑有丑的可爱,她勤奋得叫人感动,她慵懒时让人眷恋,她就是这么的好,好得让人神魂颠倒,忘掉现实一切纷扰,所以有人说如果金钱是个颇有神力的照妖镜,小人、伪君子在它面前皆原形毕露,那么爱情就是位手法高超的化妆师,让相恋的人瞬间容光焕发,判若两人。热恋之时,人体会分泌一种叫本体胺的荷尔蒙,是它让爱情拥有了化妆师般的魔力。
只是,当爱情产生巨大的魔力时,你爱上的究竟是这个人,还是被爱情美化的幻影?爱情来的时候,两个人只是忙于恋爱,陷入朝思暮想的相思中,会因为一些小事伤筋动骨地折腾,那会儿,连折腾都充满爱的味道,却不知在那个热恋的时刻,大部分人只是活在对自己和对方的想象里,其实是没工夫互相了解的。
所以,你才会听到她抱怨:“原来他对我多用心,早上打电话唤我起床,晚上嘱咐我早睡,从早到晚短信不断,嘱我好好吃饭,生怕风刮了我,雨淋了我。那时,我觉得他是天下最细心的人,也是天底下最爱我的人。可现在,我觉得他太婆婆妈妈,一点男子汉气概都没有。”
当然,你也会不断地在各种聚会的场所听到男人叹息:“结婚前她美丽脱俗,像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现在却精于计算,生怕谁亏待了她,她怎么变得这么现实?”
这抱怨与叹息无非在说明,他(她)不再是自己记忆中的样子,他(她)变了,变得不美丽不可爱甚至不值得爱了。
那个他(她)就是我们的爱情幻影,我们从小在心底打造的,受父母、电视电影作品、爱情文学形象等的影响,集中所有优点于一身的爱情幻影,就像一张底片,随时等着曝光显影。
是的,我们通常就是这样开始爱的,爱我们想要的爱情,爱我们想象中的那个人,而目前这个真人只是承载了我们的想象,至于他(她)真实的模样与内心,我们压根儿顾不上想,可以坚信他(她)就是应该这样,如我所愿。
等到有一天,爱情的魔力消失,你开始失望、迷惑、不安,他(她)怎么变了?他(她)完全不是这样的啊。
你可曾往爱的银行里存钱?
关于爱究竟是什么,其实是无法用一个标准的说法来定义它,因为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爱的标杆,有各自不同的感觉。所以,人们更认同爱是一种感觉,感觉的好与坏左右着我们爱或者不爱。
因为爱,我们就想能够永远在一起,于是想要有婚姻的保证。但许多时候,我们并不是因为爱得安定了,才想要结婚,而是无法与某人安定下来,所以才要结婚。所以,婚姻才有了保障的意味。
她嫁给他是因为他成熟稳重、有责任心,对她宠爱有加;他娶她是觉得她美丽聪慧又独立。他们都觉得两个人的婚姻一定是天下最合适的,堪称完美。可时间不过两年,婚姻就已经摇摇欲坠,他们互相指责对方不够体谅与体贴自己,不能给予自己全力的支持。两个人曾那么相爱,怎么就不能保持这种爱的原动力?
所以,有人调侃:“我在等待你的关心,一直到我关了心。”这句话暴露出的是想要,是真实的索取,而不是给予。是的,我们都希望他人能提供源源不断的爱、包容、支持,但是如果把爱比作银行,那么如果我们只取不存,迟早有一天它会严重透支,直至破产。
再浪漫的爱情,也终归要落实到具体而细碎的生活中,没有人可以靠餐风饮露过活,除非你是仙人,而多少仙界传说表达的都是仙人们对于人间烟火生活的渴望。生活就是一粥一饭的烟火气,如何在煲粥时煲出爱的滋味?如何在洗茶具时依然有相顾品茗的意趣?不在于对方能给予你多少,而取决于你愿意付出多少。与其等待对方的关心直至关了心,不如打开心,让爱自然流淌。要知道,在爱的国度里,想被爱,那就先去爱吧,不断地往爱的银行里存储,成为爱的富豪,你怎么可能惶恐自己没有爱呢?
(下转A44版)
(上接A43版)
你是否有意无意地计算着你的付出?
有太多人顶着舆论的压力、道德的审判,冲破重重阻力,拼尽全力爱着,爱得感人至深,却在终于可以在一起的时候,互相责难、抱怨、讥讽,加上太多的不如意,生生把用心用爱酿制的美酒破坏成一杯无法下咽的生醋,把曾经的美好毫不留情地踩在脚下,并以此更有理有力地批判对方。
有一位朋友,丈夫不坏,却不太懂得如何做一个有家庭责任感的男人,朋友屡次想打破这沉闷的婚姻,却缺乏勇气。直到一个男人的出现,爱她并且懂她,有了他的支撑,她终于提出离婚。可当她冲出围城之时,男人却告诉她自己也非自由身,只是他需要时间来解决婚姻的问题。
可以想见两人会发生怎样的战争,似乎再恶毒的诅咒都不足以消解她的愤怒。她拖着他来见我,在安静的咖啡厅也按捺不住地暴跳、辱骂,还有委屈的眼泪。她说多少朋友都说她傻,那么聪明能干的人竟然相信他单身。犯了错的男人一言不发地坐着,听凭她辱骂、撕扯,只是我注意到,她哭的时候,他眼神里闪出更多内疚与不安。
待她终于发泄完,安静下来,我说:“你是想和他分开呢,还是咽不下这口气?你们一定有过很快乐的时刻,请不要因为这口气把它全部毁掉,我相信那些快乐的时光可以给你们力量。”她柔软下来,呜呜地哭,他爱怜地揽着她的手臂,那情景非常温馨。
一年以后,他们终于堂堂正正地在一起了,因为各自都有过婚姻,所以依然有很多现实的问题需要处理。只是,她不再抓狂,因为她时刻提醒自己“要记得曾经的美好,不损毁它”。
当一个人不惜以摧毁一切的力量否定所有的美好,是因为在爱的名义之下一直做着一份计算,在算自己的给予,也算自己的所获,要算清两者是否对等,否则心就不安。而心不安,爱一定也无法存活。去看看繁体的“爱”字是怎么写的,里面是有一颗心的,可如果这颗心忙着去计较,哪里还能感受到爱呢?没有了给予和感受的心,从爱到不爱,其实也可以这么快。
你可曾有被吞没的压抑感?
也有这样的情形:一方一直很投入地爱着另一方,花很多的时间陪伴对方,投入大量的金钱满足对方,无时无刻地关注对方,在生活中亦无微不至照顾对方,但那个被爱的人却宁愿放弃这一切,选择逃离。被弃的一方想不明白:我那么爱他,他怎么可以这么背弃我?!
因为这样的爱是一种控制,给人被吞没的感觉。
你看过吗?当一个妈妈抱着孩子,她只是轻柔地环抱着,孩子会露出满足而幸福的笑;可如果妈妈紧紧地抱着,用尽全力地抱,抱得密不透风,恨不能融为一体时,孩子就会挣扎、哭泣,想要挣脱妈妈的怀抱。每个孩子都渴望与父母亲近,假如父母对孩子过于亲近,那么孩子就会感觉自己被吞没了,拥抱者似乎完全感觉不到被拥抱者的抵触,而这意味着,拥抱者看不到对方的真实存在,所以这真的是一种吞没。
那种吞没的、不分彼此的爱会让人产生窒息感,就好比铺水泥路,隔上一段就要留出一条缝隙,保持着一点点距离,若不留缝隙,路面很快就会膨胀、坏掉。爱情亦然,没有距离与空间,爱就成了控制,成为吞没他人的巨浪,让人唯恐逃之不及。如果你有过被吞没的压抑感,就不要把同样的感觉加注于爱人身上。
你是否把自己当成了判官?
李敖与他认为是“千分之一千的爱人”胡茵梦相爱的时候,形容她“又漂亮又漂泊,又迷人又迷茫,又优游又优秀,又伤感又性感,又不可理解又不可理喻的”,可在短短的三个多月婚姻之后,他和这个“千分之一千”的女人打起了旷日持久的官司。对于婚内的胡茵梦,他有过一段令万千女性不齿的形容:“我以为她是天仙,原来她也需要上厕所,也会便秘。”原因是某次晨起,李敖急着如厕,而胡茵梦因便秘久久不出来,李推门而入,被便秘折磨的美人此时当然毫无美感,李却在两人离婚后大曝当时在马桶上的胡如何让其感到失望。李敖的话是实话,没有人便秘时还能保持优雅美丽的笑容,可这就是真实的人,她的不美丽也检验了人性的真实:他只要美丽,却无力真实。
两个人的相处就是要直面真实,知道对方和自己一样是活生生的人,要吃喝拉撒,要面对生老病死的考验,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因为人性的弱点,还犯一些错误,这些错误本不足以致命,但当一方揪着这些错误不放,并将自己置于审判官的位置时,两个人的关系就变质了:不再是相爱的两个人,而是判官与罪犯。当两个人的关系发生这样的变化时,你能听到的对话只有一种——无论他们具体表现为怎样的争吵,无论他们如何的哭泣、原谅再争斗,那相互煎熬和指责的背后隐藏着的真实对话是这样的:
判官:你犯了罪,所以你要付出代价,并且听从我的判决。
罪犯:我有错,我自己知道,并且可以改正。
判官:你说改就改了,谁能相信?你必须接受严厉的处罚。
罪犯:我愿意接受惩罚,但你要相信我是会改的,不要把这件错事记录在案。
判官:不记录在案,你就不会记住教训。
罪犯:我不想一辈子背着这样的罪名生活。
判官:先前你干什么去了?如果爱惜你自己的名声,你就不该犯错。
罪犯:……
判官:你怎么不说话了,心虚了吧?
罪犯:也许你该直接判我死刑……
这个判官可能是丈夫,也可能是妻子,判官是那么理直气壮,罪犯恨不得以死谢罪,往往,这份求死之心不是觉得自己罪莫大焉,只是想逃离这无休止的审判。可是家不是法庭,更不是牢笼,太多的倾诉者却把家变成法庭和监狱而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