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清法师:《大乘方广总持经》中之谤法定义(十一)

  「复谤法师行违于道 复谤身不持戒 复谤法师心无智慧 复谤法师意无明解 复谤法师言无辞了」这个大家确实要慎重。刚才我们已经讲到了,假如你真的看到这个师父真的不如法,你可以远离他,但是不要嗔恨心去诽谤。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凡夫,真的看不到他们的示现,或者看不到他们的真实修行。还是那句话,特别是现在“名师”和“明师”不一个概念。出了名的不见的就明白,懂这个意思吧?那个不出名的不见的就不行。

  济公活佛示现疯癫,疯疯癫癫的。大家都看过《济公活佛游记》。那个电影实际上揭示的就是他那种神迹。你看他喝酒啊,吃肉啊。现在这个《济公活佛游记新传》上,不是体现出来了吗?

  一个小沙弥和他要过来“我也喝一口!”,一喝,是醋,一喝,是糖水。就是说你看着人家是喝的酒,但实际上就不是了。说句实话,我在某个地方实验过一次,我碰到过一个真正的大的修行者,我跟他谈到过这个问题,他马上把酒,北京二锅头,五十二度的。“啪啪啪”一倒。他说“你尝一下。”吓我一跳,我敢尝吗,“尝!”,一尝:哎,那个滋味啊……!课下给你们说。

  「复于如来 所说文字 心无信受」于所说的经法,不信,不接受。作为一个修行者来讲,这实际上就是诽谤佛法的一种,就这么简单。所以在一开始我们已经讲到了,诽谤业障细微啊,业因果报非常细,很多因缘都可以造成诽谤正法的因缘。

  「复作是言 此修多罗是 此修多罗非 此偈经是 此偈经非 此法可信 此法不可信」这是一个道理。「见正说者 妄作异论 」如果我们发现一个法师在那讲的正法,我们用世间那种世智辩聪,故意的去为难或故意的去狡辩,那就是诽谤佛法的一种。

  你完全可以建立在无争心的基础上,一种善意的探讨,那是可以的。“师父,这段我就不明白,到底是怎么个意思?到底是怎么回事?”然后去交流,这是可以的。如果以世间那种智慧,世智辩聪那种理念,跟佛法去狡辩,那就是故意捣乱了,那就是诽谤正法。

  头几年我见过一篇文章,有个杂志上有一篇文章。论文嘛,一个海洋学家写的,篇幅很长。但是我没看。我看到那个题目,马上就知道了他写的是什么。

  我看了一个题目,我就得到一个结论。他的题目是什么呢?一个海洋学家嘛,他的题目是什么呢?知道不?题目很大,字很大,《龙宫何在》。我一看这个题目,我没有看他那内容,我马上给他下了个结论:你没找到!他找不到,龙宫不是拿着潜水镜能找到的。那海洋学家他拿着个潜水镜,背上氧气瓶,穿上个鸭子掌,扑棱扑棱进去了,你找龙宫?你没找到!

  摘自仁清法师《往生的障碍》

  更多请搜“仁清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