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女贞德:燃尽短暂的生命捍卫她所爱的家国

  历史,从来不会缺少英雄的席位,中国有,外国同样也有。在诸多的英雄之中,也不乏有着女英雄的存在,我们称其为巾帼英雄。比如南北朝时期抵御柔然的花木兰;南宋抗击金兵的梁红玉;力挽明末江山于危亡的秦良玉等等等等。

  而今天我们要讲的,同样是一位了不起的女英雄。她就是欧洲中世纪末期法国瓦卢瓦王朝的圣女贞德。

  

  贞德

  人物简介

  贞德,中文译名叫做简妮·达尔克(法文:Jeanne d'Arc)又译让娜·达尔克,外号“奥尔良的少女”(法文:La Pucelle d'Orléans),公元1412年-1431年5月30日,法国军事家、民族英雄、天主教圣人,也是英法百年战争后期的重要人物。

  贞德出生于法国东北部洛林的栋雷米村(今法国大东部大区),她出生的那一年正值英法百年战争的第七十五个年头。

  

  贞德故居 栋雷米

  贞德家里有四个孩子,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父亲雅克·达克是当地的农场主,后来做了一名税务官;母亲伊莎贝尔·罗梅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只不过她们生活的这片土地洛林,属于中世纪末势力割据的一块地方。按照归属,洛林属于法兰西王国,但洛林公爵又是神圣罗马帝国钦封的,同时附近还有勃艮第公国和英军的联盟势力,所以贞德从小生活在一个充斥着战火硝烟、势力割据的环境。

  时代背景

  当时的时代背景是英法百年战争后期,法国经历了诸多次战役长期处于劣势。同时,法国的王室也是混乱不堪,国王查理六世患有精神疾病,查理六世的两个亲戚,勃艮第公爵与奥尔良公爵经常为了各自的权力争战不休,这两人的支持者被称为勃艮第派与阿马尼亚克派。英国正是借着这混乱的内部斗争入侵法国,占领了法国北部的城镇。勃艮第公爵与英国结盟,公开与法国王室对抗。

  

  英格兰和勃艮第同盟在法国的领地

  公元1399年,英王理查二世遭到废黜,由亨利四世继位,开启了兰开斯特王朝。

  公元1415年,趁着法兰西内战,亨利五世登陆法兰西并占领了哈弗勒尔港,并在10月25日的阿金库尔之战中大败法军。三年后,英格兰与勃艮第组成同盟,于公元1419年征服了诺曼底地区,只剩下圣弥额尔山仍在持续抵抗。同时,勃艮第公爵约翰占领巴黎,残余的阿马尼亚克派与王子查理七世逃到卢瓦尔河以南建立政府。

  

  查理王子 后来的法王查理七世

  公元1419年9月,勃艮第公爵约翰考虑与法国停止内战,并计划与阿马尼亚克派联合对抗英格兰。9月10日,约翰在前往和法国王子查理七世和谈的途中被暗杀,他的儿子菲利普立刻指控查理七世是主谋,并与英格兰重修盟好继续对抗法国。

  公元1420年,王子查理七世被迫签下特鲁瓦条约,被剥夺法兰西王位继承权,而英格兰国王亨利五世将在法王查理六世逝世后继承法兰西王位。为了确保条约效力,亨利五世和查理六世的女儿凯瑟琳结婚,并诞下一子亨利六世。

  不巧的是,公元1422年,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接连去世,而继承人亨利六世未满1岁。这让王位继承权的问题再度提上议事日程。英格兰摄政王贝德福德公爵约翰和勃艮第派共同扶持亨利六世,而南方的阿马尼亚克派则支持王子查理七世继位,双方再爆冲突。

  公元1424年,摄政王贝德福德公爵在韦纳伊之战再度击败法军,他打算全面击垮查理七世的势力,于1428年靠着勃艮第派的协助入侵法兰西中部,并发动奥尔良之围。

  到了公元1429年,几乎法国的整个北部,以及西南方的一部分,都在外国势力的控制之下。英格兰占领了巴黎,勃艮第人占领了兰斯。而兰斯的重要性在于它一直是法国国王进行加冕和祝圣仪式的传统地点,而被法国拥护继承王位的查理七世还没有进行过加冕仪式。这时英格兰又展开了对奥尔良的攻势,奥尔良处在卢瓦尔河上,它成为最后一个能够阻挡英军长驱直入法国所剩无几的领土上的战略要地,法兰西民族的存亡面临着空前的危机。根据现代历史学家的说法叫做“整个王国的命运都系在奥尔良上了”。

  前面我们说过,贞德所生活的地方洛林被勃艮第和英军占领了。他们在洛林地区烧杀抢掠,贞德的姐姐在一场袭击中被杀,栋雷米村被夷为平地。她的父亲雅克·达克带着贞德及妻小投奔到他的兄弟那里,这样才算躲过一难。

  常年笼罩在战乱、杀戮和死亡之下的贞德却并没有感到恐惧,相反,她在心里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挽救自己的国家,把这些作恶多端的英国人和勃艮第人赶出去!

  

  贞德

  初出茅庐

  公元1428年,十六岁的贞德请求亲戚杜兰德·拉苏瓦带她去沃勒库尔,在那贞德见到了当地法国的长官罗贝尔·德·博垂库尔。

  贞德告诉博垂库尔,说自己在十二岁时的某一天遇到了神迹,在一棵大树底下看见了大天使圣米迦勒、圣玛加利大和圣凯瑟琳,是上帝派她们来嘱咐自己,一定要把法兰西从英格兰手里解救出来;一定要带领法兰西王储到兰斯完成加冕仪式。

  当时贞德将这一切告诉了附近的村民,村民们对此笃信不疑。这一次?贞德?见到了?博?垂?库尔?,希望他能护送自己到法兰西王位合法?继承人查理七世所在??的城堡希农去?。

  博垂库尔见到眼前这个小姑娘,听完她莫名其妙的长篇大论,只是笑了一番将她给打发走,并未多加理会。对此,贞德并不灰心。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429年初,贞德再次前来找到博垂库尔,并带来了两个跟随她的士兵让·德梅斯和贝尔特朗·德普朗吉。贞德郑重其事地告诉博垂库尔:“我有预感,法军接下来还会吃败仗,不信的话咱们拭目以待。”

  果然,公元1429年二月,英军后勤部队赶着三百辆辎重大车,载着食物、枪炮弹药等武器支援奥尔良,车上装得最多的食物就是鲱鱼。于是这支队伍被法国人给盯上了,出动了三四千人马要截断英军的补给。结果被英军反攻,法军大败。这场战役就是鲱鱼之战。

  博垂库尔得知法军战败的消息,果然被贞德言中了,再结合先前贞德所说的神迹一事。于是博垂库尔同意护送贞德前往希农。

  贞德剪去了长发,把自己打扮成男性的模样,穿上铠甲,披上代表法兰西国的蓝色斗篷,佩上宝剑,骑着战马,穿越了敌国勃艮第公国的领地,最后到达了王储查理七世所在希农的城堡。

  据说,王子查理七世在接见贞德的时候,让人假扮自己,想试一试贞德是不是上帝派来的使者。结果,假扮的王子被贞德识破,真正的王子查理七世被贞德认了出来。查理王子感到非常惊讶。贞德又将神迹之事告诉了查理王子,但查理认为他还要继续观察贞德一番。于是,他派人调查了贞德的家世背景及其事迹等等。结论得出,贞德虽是一位农村姑娘,目不识丁,但同时也是一位具有高素质和坚定信仰的天主教徒,她拥有良好的品德和强烈的爱国精神。于是查理坚信,眼前的这位少女就是上帝派来解救法兰西的。

  

  贞德拜见查理王子

  要知道,此时的贞德只是一个十七岁的姑娘,一个从农村走出来,从来没有上过战场、没有受过军事训练,甚至连大字都不识几个的文盲少女,她如何能胜任救国大业?如何像她所说的神迹中昭示的那样,带领士兵将侵略者赶出法兰西呢?或许查理王子是真的见到了所谓的救世主,又或许是对法国这几十年屡遭败仗的失望,从而孤注一掷索性选择启用贞德一把,无计可施之时,也只能死马当作活马医了。

  如今,法兰西抵御英军的最后一道屏障奥尔良正在遭遇围攻。查理王子的岳母拿出自己的积蓄四下招募兵勇,准备救援奥尔良,贞德请求加入到队伍中。由于自己没有资金,贞德一直带着别人捐赠给她的盔甲、武器、旗帜、马匹、粮草及盘缠。于是,法国王室正式赠予贞德所需战斗的铠甲、战马、军器,然后随军出征了。

  贞德是聪明的,她明白在众人之中也不乏有一些对她持有怀疑态度的人。所以她急需一场能够证明自己的能力,能够激起法国人民斗志的战役。

  力挽狂澜

  公元1429年四月底,贞德和军队们抵达奥尔良前线。但法军的指挥官迪努瓦公爵并没有把这个十几岁的小丫头放在心上,于是和其他将官们拟定作战计划,先运送补给到前线。而这一计划并没有告知给贞德。

  后来此事被贞德得知十分不满,她主张速战速决,直接先从正面发起主动进攻,但指挥官们都没听她的意见。贞德无视经验丰富的指挥官们事先拟定运送补给的计划,认为那是在贻误战机。于是贞德率领着小队对英军展开了突袭。不过,当时还是有一位指挥官非常信赖贞德的,他就是拉海尔。(扑克牌中的红桃J)

  贞德非常不满法军将领们蹑手蹑脚、谨小慎微的态度,她认为此时的法国急需一场急风骤雨的反攻战,只有这样才能打破英军对奥尔良的包围。于是贞德与拉海尔率军奔赴战场,采取猛烈的攻势,分别打击敌人的多股势力,她果敢坚毅、身先士卒,连续攻克了数个堡垒。

  

  奥尔良之战

  对法国一向攻无不克的英军此刻却没有志得意满的情绪了,他们从以往的主动变为了被动,他们甚至还没来得及看清法军这位年轻的指挥官是何等容貌,就被打得退守奥尔良联接城外桥梁的土列尔堡。

  公元1429年五月七日,法军开始全面进攻土列尔堡。交战之中,贞德的肩膀被羽箭射中,士兵们赶紧将她抬离战场,但贞德不肯错失战机,于是拔下箭头返回战场,忍着伤痛继续带领队伍作战。连续交战数日,英军从奥尔良败退。这就是著名的奥尔良之战。

  

  奥尔良之战贞德中箭负伤

  奥尔良之战,英军阵亡约4000人,法军阵亡约2000人。经此一役,法国结束了英军对奥尔良长达七个月的围困,中部地区也陆续收复。奥尔良的胜利也让贞德名声大振,她得到了“奥尔良的少女”这一称号。

  在奥尔良之战中,法国人民的斗志被唤醒了。于是法军趁热打铁,准备展开对其它失地的收复。迪努瓦公爵计划下一个目标是收复巴黎,然后是西部的诺曼底。但贞德提出不同的意见,她认为应该先收复卢瓦尔河周边的失地,然后扫除北上的障碍,让王子能够到兰斯进行加冕仪式,这样法国国王登基了才算名正言顺,那么收复其它失地指日可待。查理王子接受了提议,并授予贞德和阿朗松公爵军队指挥官的全权。

  之后的一个月里,法军相继收复了卢瓦尔河畔周边的失地,6月12日攻下了雅尔若,6月15日攻下默恩,6月17日攻下博让西。之前小看她的迪努瓦公爵态度也变了,成为了贞德的簇拥,阿朗松公爵对贞德做出的决定表示全力支持。在雅尔若之战?中,贞德?曾?警告阿朗松闪避来袭的火炮从?而救了他一命;在同一场战役中,她也在攀爬攻城梯时遭到石头击中头盔,依然坚持着战斗。

  6月?18日?,英军?的支援部队?赶到?距离?帕?提?六公里?的?圣西格?蒙德?。随后?一场遭遇战?,法军?总共?5000士兵?(一说?6000、7000不等?),其中?1500骑兵?从英军的?侧翼?包抄?,而?英军大多?是?弓箭手?和?步兵?,还没?等?反应过来?就被?法军?的?铁骑?横扫千军?。此役?,英军?参战?的?5000士兵?(一说?7000)死了?4900,指挥官?塔尔博特?、斯凯尔斯?等人被俘?,而参战?的?法军?只受到了?极小的伤亡?。

  帕?提?之战?一役?,扭转了?法军?在?阿金库尔?的惨败?,也是?法军?继奥尔良?之战后?又一次?重大胜利?。

  

  帕提之战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贞德在对英作战中所表现出卓越的军事天才,令法国人对她更加刮目相看了。

  同年6月29日,法军进攻兰斯,并于7月3日在勃艮第公国的欧塞尔进行谈判,欧塞尔保持中立,其它城市向法国投降。之前查理王子被迫签订特鲁瓦条约的城市特鲁瓦也随之投降。

  7月16日,法军收复兰斯。17日,查理王子进行加冕仪式,成为法国国王,也就是查理七世。

  

  兰斯大教堂贞德在查理七世加冕典礼上

  

  兰斯大教堂查理七世加冕典礼 该画现藏于巴黎卢浮宫

  随后,贞德提出下一步计划收复巴黎,但查理七世此刻更倾向于与勃艮第休战。勃艮第公爵菲利普恨死查理七世了,认为他的父亲就是被查理暗杀的。于是菲利普假意接受谈判,同时暗中增援巴黎。8月15日,法军与英格兰摄政王贝德福德公爵打了一场遭遇战,双方平手退出。9月8日法军进攻巴黎,贞德腿部被石弩击中,她依然坚持战斗。法国大臣拉特雷穆瓦纳担心贞德建功,于是勒令她退兵。

  贞德无奈,带着伤退到了卢瓦尔河沙里特,在那休养了半年。在此期间,贞德得到了王室授予的贵族和“圣皮埃尔”的头衔。

  贞德被俘

  公元1430年3月,贞德来到了巴黎附近的拉尼叙尔马恩,请求王室批准她前往贡比涅抵御英军和勃艮第军。

  5月13日,贞德率军抵达贡比涅。5月23日,在一次小规模战斗中,贞德亲自断后掩护部队撤回贡比涅城,结果部队还未完全撤回城中,守军便关闭了城门。贞德和她的哥哥及其后卫部队被关在城外,后因寡不敌众被勃艮第人俘虏。(真是猪队友啊!)

  勃艮第人对待俘虏有条规矩,只要被俘者的家人愿意出赎金,那么俘虏就可以放回。期间,贞德几次逃跑都被抓了回来。

  史料上在关于查理七世对待贞德被俘的事件上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当查理七世得知勃艮第准备把贞德卖给英格兰时,便警告勃艮第人,如果那么做就请后果自负。同时法军在贞德被俘期间曾经展开多方位战线进攻,比如贞德的战友迪努瓦公爵和阿朗松公爵等人都在设法想要营救贞德,未果。查理七世也表示要用十万法郎从勃艮第人手里赎回贞德,但勃艮第迫于英军的压力,只好将贞德转交给英军;

  第二种说法是:查理七世不打算救贞德,因为贞德的军事能力和威望太高,功高盖主,这将对他这个初登基尚未坐稳的王位是一种威胁。贞德被俘,正好可以让查理七世在勃艮第和英格兰之间周旋,因为他之前就有打算和勃艮第休战。

  不管究竟是属于哪一种,法国最终没能救回贞德。后来贞德被押往法国西北部当时属于英军占领的诺曼底首府鲁昂,在公元1431年1月9日对贞德进行审判。

  

  贞德被俘

  英格兰的摄政王贝德福德公爵表示:“法国国王的宝座本该属于我的侄子亨利六世的,而贞德的出现破坏了这一切。”显然这种说法带有很强的主观意识和自我利益,并不能表示贞德有罪。而英格兰政府买通了法官主教和其他的神职公证人员,极力罗织对贞德不利的证据,一定要将她判死。

  4月,法庭罗列出七十条贞德的罪状,并加以评判及审核。

  一个多月后,贞德得知了那些所谓经过深思熟虑后批准的罪状,她坦然接受了这一切。五天后,贞德被带往圣旺公墓,这是她数月以来第一次外出。后来,她被教会正式公开除名,然后将她的头发全部剃掉,让她穿上了女性悔罪的衣服,这是极具侮辱的。同时,这也是贞德自从军入伍以来第一次在公开场合穿上女装。

  在对她的审判中,有一段经典的质问是这样的:“你是否觉得自己受到上帝的恩典?”贞德回答:“如果我没有得到,希望上帝能赐予我;如果我已得到,希望上帝仍赐予我。”当时教会的教条是,没有人可以肯定自己受到上帝的恩典,如果贞德作肯定回答,那么就会被判定为异端;如果作否定回答,那就代表自己承认有罪了。贞德的回答很聪明,让审判无法继续进行,只得暂停。

  对于没有营救她的查理七世,贞德并没有怨恨他,反而在一次审判中,神父朗读经文“无果之树”针对查理七世,贞德喊道:“国王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你不要说他,要说就说我。”

  英格兰政府在数次作战中屡遭贞德挫败,这是英法百年战争以来从未有过的,因此他们憎恨贞德,把她当作巫女,当作异端,想方设法要置她于死地。按照审判规矩,贞德本该被拘禁在修女看守的教会监狱,然而贞德却被拘禁在士兵看守所。主教拒绝了贞德提出的希望教宗出面的要求,认为贞德是在拖延审判时间。

  后来,贞德要求穿回男装。有记录说是贞德被拘禁在士兵看守所的时候曾遭英格兰贵族奸污,但未遂,为了保持贞节,因此贞德要求穿回男装。也有说贞德的女装被人偷走了,她没有衣服可穿,因此要求穿回男装。

  法院最终下达审判的公开弃绝书(默认罪名书),可是识字不多的贞德根本看不懂这份弃绝书的内容。在各种威胁和舆论的压迫之下,贞德签字画押,认罪伏法。对于死亡,或许她早已看开了。死亡并不可怕,舆论和背叛才更为可怕。贞德平静地接受了死亡审判,她感叹自己终于可以回到上帝的怀抱了。

  圣女受难

  5月30日,贞德戴着镣铐走向鲁昂的旧市集广场。大街上人潮涌动,英国政府将在那对她执行火刑。从离开沃库勒尔,她就被各种崇拜者所拥簇着;回想在奥尔良,回想在帕提,再回想在兰斯大教堂…而现在,她却被“莫须有”的罪名处以极刑,被一群落井下石的乌合之众包围着吵嚷着要将她处死。贞德沉默不语,被绑上了火刑架。

  

  贞德受难

  行刑之前,贞德请求神父给她从教堂拿个金色十字架来吊在她的面前。大火燃起,贞德闭上双眼,嘴里默念着耶稣的名字,直到燃尽自己最后一口气…这一年,贞德年仅十九岁。

  每每读到贞德受难,心中久久难以平静,不禁潸然泪下。就像读到岳飞屈死;读到宗泽复国之志难酬;读到秦良玉满门忠烈为家国征战一生…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悲怆之情。

  后来英格兰政府将贞德的骨灰抛洒进了塞纳河里。当时负责点火的刽子手后来形容当时的心情说:“我非常害怕因为自己烧死了一位圣女而会被打入地狱。”

  平反昭雪

  公元1449年12月10日,也就是贞德遇害后的十八年,查理七世进入鲁昂。

  公元1450年,查理下令重新核查贞德一案。经过调查发现,在对贞德的审判中存在着很多偏见与不合理的罪名。但国王无权否定审判结果,只有宗教法庭能够为其平冤昭雪。

  

  兰斯大教堂门前的贞德雕像

  

  兰斯大教堂内的贞德雕像

  随后,在贞德年迈的母亲伊莎贝尔·罗梅和法国宗教裁判所首席法官的请求下,教皇加里斯都三世授权教廷重审贞德一案,并在公元1452年对案件进行全面调查,于公元1455年11月进行案件整合裁决。而此时,英法百年战争已结束两年。公元1456年6月,教廷得出结论,描述贞德是一位为了匡扶正义而牺牲的圣女,并指出当年指导审判的主教皮埃尔·科雄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目的而错误的将贞德定罪。

  法庭在7月7日正式宣布了贞德的清白,为其翻案。同月,贞德最初的审判档案、定罪和判决书被正式公开的焚毁于鲁昂,也就是贞德被处死的旧市集广场。

  这一年,距贞德遇害已过去二十五年。

  

  贞德受难地 鲁昂旧市集广场

  公元1874年,在巴黎第一区的金字塔广场,伫立了一尊贞德的镀金青铜骑马雕像,这座雕像今天仍然能见到。

  

  巴黎金字塔广场贞德雕像

  公元1920年,也就是贞德去世四百八十九年后,天主教教宗本笃十五世追封贞德为圣女。

  贞德没能亲眼看到百年战争的结束,没能亲眼看到法国最后的胜利。她的死是可悲的,是遗憾的,是令人惋惜的。她不仅代表着整个法国,更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她的精神,她的爱国情怀和人格魅力象征着那段黑暗历史时期的一道光辉,同时也映射出在那个时代的黑暗角落里,那些腐朽、愚昧、自私、冷酷无情的人。

  贞德,在她短短两年的戎马生涯中,为了家国燃烧着自己的青春,直到燃尽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捍卫她所爱的家国。虽然她的肉体早已逝去,但圣女贞德的精神会被历史永远铭记!

  #历史#?#欧洲史#?#世界史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