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妈》评分再降,徐峥式喜剧不被认可,现实意义远超电影本身

  在没有任何娱乐活动的春节假期,看电影、扣手机成为唯一的娱乐方式,无奈之下二刷了《囧妈》,毕竟这是唯一一部院线到网播的影片,在手机上只花点流量就能观看的影片。

  从院线撤档后到手机端观看,《囧妈》赢得了无数好感,观众纷纷表示“欠徐峥一张电影票”,但电影上映之后所取得的评分大跌眼镜,且一直在下降,如已经从6.5下降到6.0,既有可能会跌破6.0。是《囧妈》不够优质么,其实不然,未经历大银幕,直接到手机,观众的观感大打折扣,评分会受到影响。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徐峥算是得罪了业内人士,不然也不会有几万人联名抵制,《囧妈》算不上双赢,距离名利双丰收还差很多。但作为观众,能在春节看到《囧妈》,其实是件很幸福的事,且不说电影质量是否真的过关,至少先赢得了一部分感情分,带着好感滤镜去看电影,满意度会更高。

  《囧妈》所讲的故事与今年的情况很相似,其故事核心围绕“家”展开,涉及到母子及婚姻的相处之道,编剧在努力的触碰中国式家庭的核心,增强故事的现实意义。也刚好在这个非常时期,给每个人时间和机会去思考“家”的意义。

  

  和《港囧》《泰囧》一样,《囧妈》中的主人公又是个事业成功但面临中年危机的中年人。生活丰顺、事业有成,徐伊万的物质生活无忧,但他的精神生活匮乏,母亲整日逼他生孩子,漂亮老婆要和他离婚,除了逃避他没有其他办法。徐伊万的生活可以代表绝大多数中年人,并且,绝大多数中年人没有徐伊万那么成功的事业,却面临同样的中年危机。

  成功事业的表象下有着非常严重的商业纠纷,漂亮老婆也因为“束缚”太多选择和他离婚,风光的生活背后其实一团糟,徐伊万本人也饱受折磨,但还跳不出中年危机的困局。

  

  故事背景,用了几分钟便交代清楚,与母亲发生冲突而又和解是在去往莫斯科的过程中。母亲一直有个去莫斯科演出的愿望,儿子想要坐飞机,但母亲偏偏要坐火车。阴差阳错之下,徐伊万还是和母亲一同坐上前往莫斯科的火车,让他改变心意的是几颗母亲悄悄塞到兜里的奶糖,事情很小却很暖心。

  在徐伊万返回车厢时,贾冰饰演的列车员说了句“算你孝心”,颇有些道德绑架的意味。列车员看到的是表象,徐伊万拒绝和母亲一同坐火车去莫斯科,如今看到“浪子”迷途知返,有种恨铁不成钢之感,还一直强调一定要坐到底,但他不知道,徐伊万其实决定周末飞莫斯科陪母亲演出。

  

  在前往莫斯科的构成中,徐伊万和母亲爆发几次冲突,起因均因为“控制欲”。母亲想要全面操控孩子的生活,要求孩子按照自己规划好的轨迹行进,吃几块红烧肉、什么时候生孩子,均要做到“运筹帷幄”。对于逼婚这件事,年轻人深有感触,这也是逢年过节被问及最多的。

  中国式家长明知道有些话说出来会引起孩子反感,但还是会说,理由是“关心”,这种“道德绑架”式的亲情屡见不鲜,《囧妈》用极短的篇幅活生生的还原出来。徐伊万一直在反抗,火车上偶遇的娜塔莎恰逢其时,若不是列车员忽然出现,两人既有可能有一场艳遇。

  

  这既是徐伊万反抗母亲的里程碑式标志,同时也需要娜塔莎来安慰自己受伤的心灵,在老婆那受的伤需要另一个女人安慰。徐伊万的遭遇,会让绝大多数人产生共鸣,不论是亲子关系还是婚姻关系,都非常真实。徐伊万备受母亲“荼毒”,却一直将这种方式复制到妻子身上,自己在反抗的同时,妻子也在奋力反抗,于是母子和婚姻的危机,同时爆发,而这一切均源于“控制欲”。

  但电影必定是大团圆式结局,徐伊万和母亲间的关系必定破而后立,破的点在于母子在遇到熊时的真情流露,立的点在于徐伊万帮助母亲去莫斯科圆梦,最后的热气球虽然有点扯,但喜剧电影也不需要那么较真,故事逻辑讲得通,能自圆其说就好。

  

  同样,徐伊万和妻子也是破而后立,破的点在于他终于说出了“不想离婚”,与母亲的这段离奇经历让他彻底想开,选择放手成全,婚姻上放手,事业上成全。他的举动反而出乎张璐意料,徐伊万最后发的那段话,让两人能心平气和的说话。未复合的结局也符合当下女星所追求的“独立”,不依托于男人。

  总的来说,《囧妈》的现实意义远超电影本身,母子间的问题绝大多数人都会遇到,如何与母亲和解、与自己和解,是当下最需要考虑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