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万里归途

  我觉得这个电影的名字,已经足够说明电影的内容和我的观影感受,对我而言这是一部充满诚意的中国式救援大制作电影。

  我取三个关键词简单说说我的观影感受:诚意,中国式救援,大制作。

  我因为多年前买了万达的股票,不小心就成了信任型股东,有几张免费的观影券,所以专门赶在券过期之前挑了好几天电影,最后选择了9月29日晚上跟朋友去看《万里归途》。

  这段话是想说明: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不幸的是,我选了个位置不好找、音效差、画面差、爆米花还很贵的影院(为了配合朋友的下班时间就近找的)。那天大概有十几个人一起看,等到彩蛋播完,灯光亮起,所有人才陆续起身,离开。我稍微看了一眼,竟然都是女生。

  离开电影院之后,我和朋友沉默了一阵才开始聊这个片子。因为我们找不到合适的词去概括心里的那种感觉,最后,我们达成共识,一致认为它“很有诚意”。

  从朋友的角度来看,她觉得一部电影把故事讲得清清楚楚就是一种诚意。这个故事很有诚意,没有一点儿糊弄和炫技,没有夹带私心、私货,那种电影人对故事的虔诚和对观众的诚恳,非常打动人。我朋友很少用“诚意”来形容一个电影,这个朴素的词,真正从她嘴里说出来的时候,变成了一种极高的赞美。

  我所感受到的诚意是比较市侩的,我觉得特别值,内容很满,但又非常流畅自然,让人喘不过气,上一秒还在笑,下一秒眼泪就想掉下来,前一刻还在争执,下一刻就是生死抉择。像客家盆菜,内容很多,每一样都精彩,合在一起也不串味,而且不贵。跟某些精致高档餐品相比,客家盆菜的那种诚意又表面又实在,没得说。虽然我都没吃过。

  “中国式救援”其实不是一个好的概念,我觉得有点儿简单化、庸俗化了。疫情以来,很多人都开始关注在重大灾害问题面前,世界各国的应对措施,在对比中,“中国式救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以前年纪小、没烦恼,很喜欢看各种灾难片,以为在极端环境里更能看到“真实的人性”。现在,年纪越大眼窝子越浅,就想看人怎么才能在灾难中活下去——普通人,而不是身怀绝技的人。

  昨天听艾跃进老师的课,刚好听到他说《孙子兵法》,说到孙武不信鬼神,老师说“鬼”就是“归”,是祖宗的鬼魂。我觉得很有道理,就记下了。去年中秋,河大卫有一首《若思念便思念》,讲的是“客从河洛来”的故事,周深唱得好听,节目做得也好看,很难不感动。最近我也一直在听。这两个小例子是想说,“归”对中国人而言,有着特殊的含义。《万里归途》虚构了一个因为各种冲突、仇恨深陷战火的国家——努米亚,这个国家也有很多人深爱着她,有为国家守住港口的边境官,有想要老死在故乡的司机先生,他们最后都死于叛军了。看电影的时候我就在想我们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会不会也这么乱呢?乱世有“鬼”,盛世方“归”。中国人的文化塑造了中国人,催生了中国式救援。

  《万里归途》展示了中国式救援的多个方面,包括官方行动、政府与企业的合作、国家间的交流、不同国家之间民众的相互帮助、民众自发组织救援行动,等等,构成了一个结构复杂但内容全面、内核简单的中国式救援典型模型。依靠人民,相信人民,发动人民。没有什么个人英雄主义,但也没有说每个人都是圣人。就是普普通通的人,也会不听指挥,也会心存疑虑,也会临阵脱逃,但他们在科学合理有效的组织动员中形成一股坚强的力量,这力量支撑所有人在战火中得到保全,在没信号的情况下徒步数天,穿过荒野,最终获得救援。这里不讨论好人还是坏人,都不是孬种。

  按我的标准,炸飞机的片子就是大制作了,那个飞机看着挺贵的,还有坦克和各式武器,看起来都挺真的。感觉很真实,我相信有些国家就是这样的,无时无刻没有枪战,随时都可能来个炸弹,在街上唠嗑都会挂掉。一条街刚刚被炸成废墟,隔壁街道的人在楼上祷告,或者凭栏而望没什么可看的街景,到处都是被炸成碎石堆的民房,上面还有火,有人抱着刚刚死去的亲人哭。没有灯光和月光的城市,被战火照亮。

  这个电影把内战拍得特别好,有很多细节、很多内容、很多场景,甚至都不需要观众发挥一点点想象力,一个深陷内乱的国家就撂在你面前,躲不开,忽视不掉。没有多少血肉横飞的镜头,连悲伤都被极力削弱了,但是好真实,让人无力。

  主角宗大伟(张译饰演)最后回家的时候,赶上过年,一颗烟火在头顶炸开,那“砰”的一声真的吓到我了,幸亏,不是炮弹。

  最后简单说说演员吧。

  张译不用说,演技封神,不过演得角色越来越惨,连带着人看着也越来越苦了。我觉得张译是一个性张力很强的演员,他跟万茜见面的那场戏,虽然很短,但是能看到一种男人对女人、老公对老婆强烈纯粹的深情。

  殷桃也不用说,另一个神。但我觉得她跟张子贤(饰演章宁)没什么夫妻相。

  很多人对张子贤印象深刻,但我对成泰燊念念不忘,整个电影里都在找他。我觉得他很帅,不过搜了他其他时候的照片,感觉他的帅好像只限定在这部电影的造型和人设里。以成泰燊为主串起来的驻努米亚大使馆工作人员群像非常有趣,他们不是提心吊胆、满脸愁容、严肃刻板的,而是话多、嘴毒、心软、脸皮厚。他们处在危机之中,整天板着个脸更难熬过去,这种状态更真实。一位同事意外牺牲,来不及悲伤,还要硬生生地把另外一位同事“架在火上烤”。嘴里说“这话我开不了口”,脸上写着“就你了,去吧”。看得我都想爆粗口了,但是又很理解。

  王俊凯饰演的成朗刚毕业没多久,是外交部的随员。我觉得这个角色并没有影响我的观影体验,这就够了。成朗总是字正腔圆地重复官方套话的样子,让我想起疫情期间一个深圳的基层干部安抚民众的视频,心里笑成朗怪会拿腔作势,但又觉得这种时候有这样一个人心里确实会踏实很多。

  之所以要提一嘴王俊凯,主要是因为有些人不喜欢成朗的原因竟然是“他的脸太精致了,外交部的人不应该长得这么好看”。这么说我心中的当代全球第一外交天团,那我肯定是不爽了。咱外交部,王外长、赵司、汪司、华姐,哪个长得不精致?诸位可以想象一下这几位年轻时候的样子。周总理也是外交部的。可以不喜欢电影,但不要怀疑外交部的颜值。不仅仅是外交部,新一代年轻人里颜值高的越来越多也是事实,没必要从这方面挑毛病。年轻人长得好看,有什么可指责的呢?不以貌取人应该既包括不因其长得丑陋怪异而歧视他们,也不因其长得好看而否定他们吧?如果长得难看和好看都能成为指责别人的理由,岂不是太荒唐了。

  看电影是一个好习惯,看好电影永远都赚。

  一家之言,不代表任何。看得也比较粗糙,记性也不好,可能有细节错误,重在感想吧,请多体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