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和总理最后一次长谈:总理还是总理,小平顶上来

  长沙的冬天,气温很低,阴冷潮湿。但是在一个屋子内却非常热闹,一个别开生面的“祝寿会”却正在热热闹闹地进行着。

  这场别开生面的生日宴会,寿星却并有到场。现场布置的很简单,一共就两桌,菜也都是家常菜,酒稍微特殊一些,有两种,一种是国酒茅台,另一种是湖南当地著名的“白沙液”。

  这场“祝寿会”的主角是毛泽东主席。这一天是1974年的12月26日,是毛主席81岁的寿诞。而这场“祝寿会”做东的正事周恩来总理。周恩来这次来长沙汇报工作,前后一共和毛主席谈过四次。

  12月26日下午,周恩来刚和主席谈完工作出来,上车准备回到住处。在车刚要启动的时候,周恩来突然说:“停一下,叫平化同志上车来,我有事和他说。”

  平华同志就是张平化,是当时的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恩来见了张平化,就说:“晚上在2号楼给主席庆祝生日,晚饭吃苗条,菜搞得简单些。”

  在“祝寿会”上,周恩来总理显得很轻松。举起了第一杯酒,祝毛主席健康长寿。因为周恩来总理也是强撑这病体不顾医嘱前来长沙的。所以只喝了第一杯酒,后面的都是以茶代酒。

  1974年,周恩来总理的病情已经开始变得恶化。到第四届人大召开的时候,周恩来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自己的身体不行了,谁来顶替自己。

  周恩来最中意的人选是邓小平,他认为邓小平是一个举重若轻的领袖型人物。

  根据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指示,中央决定由邓小平负责起草四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邓小平接到任务之后,立即搭班子组人马,开始了《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工作。但邓小平有一个顾虑,按照惯例,做《政府工作报告》的是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但以目前周恩来如此严重的病情,他能站立几个小时坚持读完报告吗?

  于是,邓小平建议,根据周恩来的身体健康状况,《政府工作报告》尽可能控制在五千字以内。这是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因为从上次的三届人大开始至今,已经有十年没有召开过人大了!报告里有多少事情要写啊,总理有多少话要说啊!

  “总理的讲话是我亲自起草的,不能超过五千字。总理身体那么差,写多了他也念不下去。那个时候,我经常去见总理。”邓小平后来回忆说。

  12月23日,周恩来不顾病痛飞往了长沙。周恩来这次离京,遭到了全体医护人员的一致反对,因为这个时候,他的病情已经加重了,根本经不起任何劳累。但是这一次他要大会召开之前,清楚国家的大政方针如何确定,谁来掌舵国家的发展方向,中国该往何处去。

  从1974奶奶12月23日到27日,周恩来一共在长沙呆了四天,和毛主席见面四次。

  在这些谈话当中,有对邓小平的那句著名的评价“政治思想强,人才难得!”

  在谈及周恩来的重要帮手叶剑英的任命安排时,周恩来向毛泽东报告,拟由叶剑英担任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邓小平任第一副总理兼总参谋长。毛泽东摆摆手说:“小平要担任第一副总理、军委副主席和总参谋长三个职务。”

  周恩来的长沙之行取得了圆满成功,完全达成了稳定国家建设、顺利布局未来、筹备四届人大和矫正发展方向的目的,特别是四届人大的人事安排,形成了以周恩来为总理、邓小平为第一副总理兼军委副主席和总参谋长的格局。

  这件事情,被很多研究中国现代史的历史学家们称为“长沙决策”。

  就在给毛泽东过生日的那天深夜,周恩来接到毛泽东那边的电话,请他后去,有事情商量。这一次谈话,两位进入暮年的伟大的革命家,一下子就谈了四个小时。

  27日,周恩来圆满结束长沙之行,回到北京。

  周恩来回北京的第二天就召开了政治局常委会。1975年1月17日,全国人大四届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代表2864名,周恩来代表国务院作《政府工作报告》。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周恩来为中国描绘了发展蓝图: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这就是著名的“两步走”和“四个现代化”。

  1976年,对饱经风霜的中国人民来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

  1月8日,人民总理周恩来逝世;同年7月6日,人民军队之父朱德逝世;7月28日,唐山大地震,二十多万人遇难;9月9日共和国缔造者毛泽东逝世……

  事情已经过去多年,但毛泽东和周恩来最后一次长时间谈话仍是历史爱好者最常提及的话题,他们共同做出的“长沙决策”左右了日后的中国。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邓小平重返政治舞台中心,在南海边划了一个圈,从此,中国逐渐走进新时代。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政治布局完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人民的重新崛起,缘由正是那个寒冷而温暖的长沙之夜,正是缘于两位革命老人长时间的促膝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