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完全颠覆日常认知的阿德勒心理学

  在现实生活中,你是不是经常感到不快乐,无法感受到幸福?是不是经常想要是自己成为某个人就好了?是不是一直在为自己没有朋友而感到烦恼?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的青年正是这样的人,他每天都烦恼缠身,敏感又自卑,看不到自己身上任何优点,一直活在痛苦当中。他听说在古都郊外住着一位哲人,这位哲人称“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

  青年觉得这是难以相信的,于是他去拜访了这位哲人,他们之间展开了一系列关于幸福、人际关系、生活等话题的谈话。最终,这位青年被哲人的话说服,明白了幸福的真正含义,笑着走出了哲人的小木屋。

  那么,哲人究竟是怎么让青年不再苦恼的呢?实际上,他是运用了阿德勒的心理学知识,以一种与人们日常认知大多相反的思维解决了青年的困恼。

  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被称为“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注重对于人本身心理的探讨,很多人也许会对他的《自卑与超越》一书感到耳熟,他的一些观点和弗洛伊德不同甚至完全相反。

  说实话,我在看这本《被讨厌的勇气》时,经常会张大了自己的嘴巴,觉得哲人简直是在胡说八道,但随着二人的谈话,又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这也许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魅力吧!

  01

  现在和过去没有关系

  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你是不是快惊呆了,我刚看的时候也是这样,当然这个“现在”和“过去”是对心理学而言,并不能用于世上所有的事。

  很多人受弗洛依德的思想影响,习惯于用过去的原因来解释现在。正如韩美娟那句爆红的:“有因必有果,你的报应就是我”,这种观点被称为“决定论”。

  比如你发脾气是因为别人做了令你生气的事,还有佛教常说的因果报应等等。

  这种解释听起来相当合理,所以也为大部分人接受,但阿德勒并不是这样认为,他觉得不是过去决定现在,而是目的决定现在。

  举一个现实生活中很常见的例子:小孩打碎了碗,他的父母觉得很生气,于是对他破口大骂,这是一般的流程。

  可如果用阿德勒心理学解释:父母用发怒这种手段来震慑小孩,就是为了让小孩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完全没有涉及到因果。

  只注重当下问题的解决,活在当下是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核心。

  如果发脾气是一种手段的话,那么就是可以控制的,比如你可能因为孩子的一个小错就大发雷霆,而面对上司时你绝对会努力控制自己。

  很多人经常在盛怒之下做出许多错事,实际上不是控制不住,而只是以此为借口,来减轻自己的痛苦。

  如果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会想到情绪实际上都是掌控在自己手里。

  02

  教育孩子时,既不能表扬也不能批评

  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当哲人提出这个观点时,青年觉得非常奇怪,因为教育孩子通常就是用这两种方法。比如中国的父母崇尚的是批评教育,美国的父母大多崇尚表扬教育。

  阿德勒非常反对赏罚教育,认为无论是赏还是罚,实际上都是试图操纵孩子,而不是真正为孩子好,属于类似上下级的纵向关系。

  表扬是能力高者对能力低者的评价,他提倡的教育方法是不评价他人,把孩子当作和自己平等的人,就像是自己的朋友一般,这是一种横向关系。

  在我看来,这种教育方法是值得提倡的,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更容易接受,只有从内心尊重孩子,才是真正的教育。

  在汪曾祺的回忆散文《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就体现了一种平等相处的模式:

  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

  这样的父亲感觉现实生活中挺少见的,一些孩子连见父亲的机会都少,更别奢望父亲能和他一起玩耍了。

  在《人间值得》一书中,当了70年心理医生的中村恒子提出:“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的真诚。”如果你一心一意为了孩子,而不是把孩子当作你实现梦想的寄托,亦不是为了自己的虚荣心,孩子自然就能感受到。

  不过,很多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却不肯按父母说的做又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涉及到阿德勒心理学的“课题分离”观点。

  这个观点是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工作、交友和爱,父母与孩子的矛盾通常就是因干涉课题引起,谁来承担结果就是谁的课题。

  比如孩子不学习,这个后果始终是由孩子承担,就是孩子的课题。父母不应该干涉,要做的是让孩子认识到应承担的责任,自己决定要不要做。

  当然也不是说完全不管,而是将自己由一个干涉者变为引导者,就像王者荣耀里的辅助,打野还是让孩子来。

  由于精力和篇幅所限,本文就只讲这么多了,颠覆日常认知的阿德勒心理学真的挺好玩呢!知宛将在后续文章中继续进行研究,喜欢的朋友记得关注我啊!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可删)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