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我们远比自己想象的更善良
周末抽了个空去看了最近口碑爆棚的徐峥新作——《我不是药神》。
可能是赞誉太高,期待太高,看完电影,我没哭,对剧情也缺少共鸣,但是这一切都不能让我否定——《我不是药神》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这个事实。下面来讲讲我看完电影之后的一些感受。
影片里有句很经典的台词: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病,穷病。而且这种病根本没法治,你也治不好。”刚听这句话,深以为然。细细想来,却觉得并非如此。
绝大多数人不是没钱,而且没钱看病。
古往今来,看病从来就不是一件什么低成本的事情。
说到看病难,看病贵,相信肯定会有99%的人感同身受。
哪怕只是一个普通的小感小冒,上个医院,挂号、抽血、化验…轻轻松松几百块大洋没有了;拔个牙齿,拍片、消炎、麻醉…少则500,多则上千,轻轻松松又没有了。
所以就更别提这个症,那个癌的了,几十万是常有的事情。
“轻松筹”、“水滴筹”之类的捐款求助项目我们在朋友圈不难看到。有些病花起钱来往往就是无底洞,普通家庭根本就无力承担。
这个世界上最公平的事情就是疾病和死亡。
我们看看电影中的那些出现的角色:
为了救助身患白血病的女儿而在夜店跳钢管舞的思慧;
在教堂听人祷告、为人祈祷的刘牧师;
被家人遗忘孤苦无依的黄毛;
拥有嗷嗷待哺的孩子和一个爱他的妻子的吕受益等。
他们都是白血病患者或者家里有白血病患者。他们都是我们身边再普通不过的人。
一个平凡普通的人哪里有足够的钱去维持4万一瓶的正版格列宁?谁的钱又是大风刮来的?
老太太说,她吃了三年正版药,房子吃没了,家也吃垮了。
辛辛苦苦存的积蓄,可能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就能让一个家庭倾家荡产。所以我们中国人,尤其是老一辈的人为什么爱存钱?
因为没有安全感啊!
一辈子这么长,“谁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呢?”
毕竟,我们谁都不知道,
明天和意外,到底哪个会先来。
所以,真的不是我们太穷,真的是看病太贵!
穷病不是病,它是一种普遍存在而我们又对此无能为力的社会现象。
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目所能及都是繁荣和平的景象,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不美好,我们也知道很多人处在战乱、饥荒和疾病的阴影下,但是我们对这一切的感知度太低了。仅能从电视报纸里了解些许,然后呢?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是呀,毕竟那些离我们太遥远了,也与我们的生活毫无关联。
程勇一开始不也就是个卖保健品的交不起房租的穷光蛋吗。白血病患者的死活与他何干?他走私印度药说白了也就是为了钱,为了自己,为了利益。
他知道走私有风险,被抓到会判刑,所以在赚得盆满钵满以后,他决定金盆洗手,全身而退,保全自我。他只是一个懦弱的普通人,何错之有?
我至今都忘不了,王传君扮演的白血病患者,在听到程勇说不再卖药的时候,表现出的那种懵逼中又带着不知所措的样子。
他就像一个溺水的人突然抓到了一只救命的手。在即将上岸的时候,那只手却又突然将他甩开,重新将他推入到恐惧和死亡的边缘。
程勇就是吕受益唯一的救世主啊。
无知者无畏,无畏者无惧。
因为不知道,所以可以心安理得。可当我们一旦见识过,就真的能抽身离去吗?
我不知道我能不能,
反正——
程勇不能。
从一年前为利而行的商人,到一年后为善而行的好人,
我们从他的行动中找到了答案。
演员袁立就因为偶然间知道肺尘病人这个群体,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她跟着“大爱清尘”公益项目组,实地走访肺尘存,给予这个群体需要的帮助,成立基金会,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肺尘病的公益事业中。
因为她的努力,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肺尘病,这个群体也因此获得了更多关注。在某种程度上,袁立就是这些肺尘病人的“救世主”。
人性有恶的一面,但更多的善的那一面。
当这一切真实地发生你眼前,具象到某一个场景,某一个人的时候,没有哪个人能视若无睹,毕竟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
我们可能是受助的那一方,也可以是施助的一方。
也许我们没有厉害到可以走私药品,拯救别人的生命,也没有成功到可以成立基金会,改变一个社会现象,但是在生活中,总有那些我们能力范围内可以帮助的人,总有人需要我们伸出援助之手。可以是路边乞讨的老人,也可以是路上的一只流浪猫,甚至是你对陌生人的一个微笑。这些可能微不足道,但在我看来,足矣。
每个人都有成为英雄的潜质,我们远比自己想象得更善良。
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里面也包含喜剧的成分,也有沉重的部分。有笑点更有泪点。
我们应该感到骄傲,国内导演的责任感跟格局观已慢慢提升,已经可以纯喜剧片和商业片中跳脱出来,表达自己真正所想表达的;
我们应当感到欣慰,国内观众的审美度和接受度也慢慢提升,开始思考,开始发声,开始评判。
《我不是药神》是一部现实题材的电影,我想它最大的价值就在于:
让我们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了医疗药品方面,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病患的真实生存现状。以及,就是对中国影视圈的推动。我相信,未来优秀的电影会越来越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