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区》:魔鬼城里的夜巴黎

  一年多的过审让《八佰》因祸得福,让人不禁怀疑,是不是片厂和导演都暗中对这种可以令作品自带「禁片」属性的审查欲拒还迎呢?十年前的宁浩也面临着类似的局面,而且过程更加漫长难熬,从2010年6月拍完最后一场戏,到2013年10月拿到过审的决定书,历时三年多。若是放在如今的互联网环境下,恐怕热度会比《八佰》有过之而无不及。当然,「欲拒还迎」只是笑谈,影片能够上映便已是万幸,否则宁浩也不会把那张决定书郑重其事地裱进相框,和其他各种奖杯摆在一起。

  都说《无人区》是宁浩的转型之作,虽然他自己不这么认为。其实「转型」要看从哪个角度去看,要是以叙事风格上看,从他早期的《香火》、《绿草地》到《疯狂的石头》才能算转型。而《无人区》多少与「疯狂」系列有着一脉相承之处,只不过其中包含着许多尝试与进步,诸如加入了「西部片」和「公路片」的元素,以及自己本不擅长的女性角色。用宁浩的话说,受不了老得用人性中猥琐的一面去制造笑料。

  《无人区》不能算转型的另外一点因素是,潜藏在雅丹地貌和蛮荒苍凉之下的,仍是宁浩得心应手的黑色、荒诞和暴力。我们可以从影片中看到大量科恩兄弟作品以及奥利弗·斯通执导的《U形转弯》的影子,甚至男主角的名字叫做「潘肖」,应当是致敬了《U形转弯》的主演肖恩·潘。

  科恩兄弟对场景美学有着强烈的执念,其每部电影都非常强调事件发生的地点,比如《血迷宫》发生在德克萨斯、《谋杀绿脚趾》发生在洛杉矶,《冰血暴》发生在明尼苏达。宁浩在这一点上亦不遑多让,「疯狂」系列分别选择了重庆、厦门和长沙作为故事的发生地。到了本片,他索性跳出了城市,直接把场域放到了黄沙漫卷、广袤无人的西部。用意再明显不过,当人性置于没有道德和法律约束的蛮荒世界,将会有一番怎样的嬗变。

  在这样的环境里,暴力的焦点也被搁置在人性近似于荒诞状态的情感中。故事本身、人物本身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没有大力刻画警察的职责、也没有故意丑化犯罪者。于是,暴力就在人物的相互谋利之间随意出现,不再承载道德劝解或者社会教化的功能,暴力的本质被弱化和消解,并充当起宁浩的叙事工具,形成具有其个人风格的暴力美学。

  宁浩每一部作品的主人公都有一个很相似的原形,都经历了一个很荒诞的遭遇,且都是那种小人物式的突如其来和不期而遇,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意外和巧合,由此构成一系列戏剧矛盾冲突,推动故事的发展。但与「疯狂」系列不同的是,《无人区》没有再走多线程叙事的老路,而是用了貌似更粗粝简单的单线故事,然而情节中的那些巧合又显得比较精致合理,既收到了扣人心弦的效果,又和人物的性格相辅相成,同时也比之前的作品更加关注角色的塑造。

  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男主角潘肖。虽然他是作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人出现的,但他本身也并非什么「好人」,或者说是个道德感十分薄弱的人。在为当事人的辩护中只考虑证据而不在乎真相,为了名利可以不顾任何良心上的谴责,尽显文明社会贪婪狡黠的那一面。随着故事的发展,当他原本的那一套根本玩不转时,他也有了改变,本能(兽性)的部分逐渐被强行开发,而标志就是作为一个素食者开始吃起了肉。同时,潘肖又是有自己底线的,他总是叨念着「我和你是不一样的」,体现在他对于杀人的恐惧,以及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正是这一点,让这么一个文明社会的「坏人」触底反弹,道德感也回归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高度——舍己救人。

  当然,抛开遗憾不谈,《无人区》在展示人性丑恶、折射人类的生存观上仍有可取之处,舞女重归社会也呼应了潘肖的德性救赎。另外更积极的一点是,至少从丰富类型片的角度,《无人区》的尝试是十分有益的。中国类型电影的发展一直以来太过畸形,而缺了类型片体系,那么所谓的「电影工业」始终只能是痴人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