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赞郁,把韩国电影又推向高光时刻!从《老男孩》《蝙蝠》到《分手的决心》

  ' /></p>

<p>  时光网特稿近期落幕的 第75届戛纳电影节上, 朴赞郁凭借汤唯、朴海日主演的 《分手的决心》拿下最佳导演的荣誉,这是他继 《老男孩》(评审团大奖)和 《蝙蝠》(评审团奖)后第三次在戛纳获奖,也是他第四次征战戛纳。</p>

<p>  该片在戛纳电影节《银幕》场刊上以3.2分(满分4分)的表现登顶,也是本届戛纳电影节唯一一部破3分的影片。凭借口碑和大奖,朴赞郁让韩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又获得了赞誉。</p>

<p>  <img src=

  朴赞郁的cult风格在韩国导演中独树一帜,是韩国分级制度出现后跻身世界影坛重量级导演。他的作品邪魅、暴力又常常蕴藏人性的温情;学哲学的他关注社会,兼具哲学家的博爱;他颠覆传统且又将传统发扬光大......

  27岁执导处女作,一部证明过早出道并不好的电影

  幼年到青年时期的朴赞郁,是在浓厚的美术氛围中长大的。建筑专业的父亲很喜欢美术,外公痴迷收集字画。朴赞郁和弟弟朴赞景从小耳濡目染,都很喜欢绘画,也都自然而然的想到要走艺术这条路。但除了美术,他还对文学和人文学方面有着深厚的积淀,不难看出这些都在他日后执导的电影当中有所显现。

  作为一个影像工作者,朴赞郁曾坦言自己花在读书上的时间比看电影要多得多。他从事电影创作所需要的养分和灵感都来自书籍。在朴赞郁的家中,有一个藏书库,按照关键词分类收藏着他和家人的爱书。最多的要算人文社科、文学、历史类书籍,当然还有他最爱的漫画。

  ' /></p>

<p>  藏书库作为《小姐》中的重要场景(片场照)</p>

<p>  总是被怪诞的超现实画作,以及一些奇奇怪怪的故事所吸引的朴赞郁对自己的喜好也慢慢有了认知,并在高中的时候就开始憧憬电影导演这个职业。但他在报考大学的时候并没有选择电影专业。

  一直认为自己会成为"做学问的人"的朴赞郁最终选择了哲学专业(1982年入学)。并在大学期间加入了摄影社团,这也成为了他与电影真正结缘的开始。

  虽然他就读的西江大学里没有电影专业,但是图书馆里还是有许多电影相关的书籍资料。通过书籍背面借阅卡片上登记的借阅人的学科和姓名,朴赞郁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聚在一起看电影,甚至还尝试拍摄了最终没有完成的短片电影,而这个时期看过的希区柯克电影 《迷魂记》让朴赞郁产生了做电影导演的决心。

  ' /></p>

<p>  1958年《迷魂记》</p>

<p>  大学期间,朴赞郁已经开始到片场打工,并开始学习制作电影。毕业后的1988年他加入了柳永振导演的电影《甘同》剧组,当上了助理导演兼制片人。还在1990年,以助理导演身份参与拍摄了郭在容导演的电影《雨天的水彩画》。</p>

<p>  他开始进剧组工作的上世界八十年代末,忠武路仍被过时的制作方式所支配。对

  上世纪90年代初,韩国许多大企业纷纷进入电影产业。有人拿出一亿韩币左右的制作费,提议让朴赞郁执导电影。于是朴赞郁在他27岁的时候拍摄了一部在他30岁的时候才得以上映的电影 《月亮是太阳做的梦》(1992年)。

  ' /></p>

<p>  1992年《月亮是太阳做的梦》</p>

<p>  《月亮是太阳做的梦》是一部低成本的B级片,描绘了韩国社会底层人们的生存状态。影片中显现了许多此后朴赞郁作品的气质风格,比如画面的色彩搭配、通篇的复仇概念、人物间的三角关系、镜头中的象征意象等。但因为准备过于仓促和盲目的自信,影片的票房和口碑全部遇冷。</p>

<p>  朴赞郁将这部

  ' /></p>

<p>  1992年《月亮是太阳做的梦》</p>

<p>  从导演变成影评人的稀有案例,

  处女座《月亮是太阳做的梦》失利后,朴赞郁第二部作品一等就是五年。这期间已经成家的朴赞郁为了生活开始为杂志和报纸写影评。导演失格,却因影评人的身份成名。这点和新浪潮的手册党们相似。

  他曾经在某个采访中开玩笑的谈到,他是"从导演变成影评人的稀有案例"。在各种媒体上写影评的他,显现出了对B级片强烈的兴趣。1993年他结识了电影导演李勋(以《Mascara》于1995年出道,同年死于一场火灾事故,终年30岁),后者在美国留学时收集的电影碟片,让朴赞郁有机会看到许多在韩国根本看不到的电影。

  "虽然我原本就喜欢B级片,但遇到他之后就更加喜欢了,他的鉴赏能力让我震惊。不单是电影,还有音乐,他推荐给我的电影,我后来才知道都是留名电影史的CULT杰作,和他的相识,让我经历了很大的改变。"

  ' /></p>

<p>  朴赞郁著作《朴赞郁的蒙太奇》</p>

<p>  朴赞郁曾自嘲是

  但因为等待太漫长,他也有过想放弃的时候。在那段难熬的岁月之后,他的第二部电影 《三人组》(1997)得以拍摄。经历过一次失败的朴赞郁认为,要拍摄一部"大众"化的电影,这样的想法最终制约了他,这部公路喜剧仍以失败收尾。 "我的判断失误,让电影变得有些四不像,显得很蠢。"朴赞郁导演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第二部作品。

  ' /></p>

<p>  1997年《三人组》</p>

<p>  两部电影接连失败,放在现在的韩国影坛,基本不可能再有拍摄第三部电影的机会。当时的朴赞郁也开始思考一个严峻的问题:还要不要做导演?而且当时他在影评界已经混的风生水起,影评集《Video-drome: The Discrete Charm of Watching Films》甚至成为了不少影迷的观影圣经。</p>

<p>  有意思的是,即便两度受挫,这位有着巨大看片量的出色影评人仍然坚信自己一定能拍出一部好电影。虽然这时离 《共同警备区》出现还有三年的时间。</p>

<p>  对于这三年的苦苦坚持,朴赞郁导演曾经这样描述道:

  ' /></p>

<p>  1997年《三人组》剧照</p>

<p>  寻找商业与艺术的平衡点,《共同警备区》一鸣惊人</p>

<p>  评论别人创作的电影,让朴赞郁生出了一定要拍一部好电影的决心和自信。《共同警备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忍不住拍摄的电影。而前两部作品的失败让制片方无法再认可朴赞郁的

  "《共同警备区》如果不卖座的话,我应该就没有机会了。我觉得我能拍第三部电影已经是奇迹了。幸运的是,它成功了,不然我真的就没有机会了,所以说《共同警备区》真的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件事。"

  ' /></p>

<p>  2000年《共同警备区》</p>

<p>  《共同警备区》改编自南北分裂题材的同名小说。朴赞郁当然没有老老实实地去拍一部商业片,而是摆脱了一般韩国电影的老套路,以不同寻常的思维模式进行创作。不仅在国内获赞,外海也是一片叫好,甚至入围第51届柏林电影节,正式开通了朴赞郁的欧洲电影节专线。</p>

<p>  《共同警备区》采用了好莱坞Super 35mm格式拍摄,这种格式加宽了银幕的能见度,增加了景深,加上接近全银幕式的播放,使视觉影像更为逼真,此举也是在技术方面进行了韩国电影史上的首次尝试。</p>

<p>  <img src=

  《我要复仇》的永恒怨念

  ' /></p>

<p>  2002年《我要复仇》</p>

<p>  

  前几部的锤炼打开了朴赞郁的任督二脉,《我要复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异常成熟冷静的朴赞郁。导演的成熟是影片在一个特别具有朴式风格的故事中却用了不同以往的朴式风格,全片处在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克制之中。朴赞郁常见的经典配乐也大量削减,取而代之的是自然声。比起华丽的视觉语言,《我要复仇》更多的是精心的叙事,步步为营把一场冷酷的社会绞杀展现出来。

  ' /></p>

<p>  《我要复仇》的剧本是20小时不间断作业写成的,影片也确实给人一种筋疲力尽的疯狂之感。电影中朴赞郁虽然没有炫技,但还是为我们展现了三种特别的视角。上帝视角下对命运的冷眼旁观,让宿命的苍凉之感油然而生;固定视角中平静记录,只留背景声的做法也让镜头外的暴力更加醒目;还有《共同警备区》那样的静止镜头,让故事戛然而止,让观众意犹未尽。</p>

<p>  《老男孩》的波澜万丈</p>

<p>  <img src=

  《亲切的金子》的温柔收尾

  ' /></p>

<p>  2005年《亲切的金子》</p>

<p>  相比前两部,《亲切的金子》故事简单,情感细腻,视觉更加华美。朴赞郁把他的复仇用一出华丽的戏剧包装,惯用的红绿色调被升华,展现出一种残酷的美感,色彩的运用程度有些类似日本导演中岛哲也。</p>

<p>  金子在一定程度上被赋予了神性,这样三部曲的过程也从世俗走向了神话。散放着神圣光芒的金子经过痛苦的磨难才能为复仇这个漫长的历程寻找到形而上的超脱途径,只有神性的救赎才能洗涤肮脏的心灵。最后一场戏,金子和女儿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相拥,誓言要雪白的活着,这是一个童话般光明的结尾,也为这残酷的三部曲温柔收尾。</p>

<p>  <img src=

  ' /></p>

<p>  2013年《斯托克》</p>

<p>  与此同时,朴赞郁也受到好莱坞上世纪60-80年代黑色电影的影响,黑色幽默在他的电影中十分常见。短片《审判》中殡仪馆大叔把啤酒和尸体放在一起冷冻;《共同警备区》最后一个震撼的镜头;《我要复仇》卖肾救人却被骗;《蝙蝠》中偷情的男女和鬼魂等等。朴赞郁把黑色与喜剧元素调配的比例均衡,使电影风格冷峻又不失趣味,同时还有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嘲讽。</p>

<p>  因为受到欧美文化影响颇深,朴赞郁导演的电影具有一种东方审美中不具备的欧洲古典气质,令他在韩国影坛独树一帜。同时也为好莱坞带去了一股亚洲的清新之风,在欧美的文化背景下传递出亚洲含蓄的精神内核。</p>

<p>  <img src=

  ' /></p>

<p>  2016年《小姐》</p>

<p>  她们的野心,相比朴赞郁的前作人物都要远大。她们最终挣脱了困住自己的牢笼,成为了自己人生的主宰,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什么都没有失去,实现了完美的胜利。这一次,朴赞郁的电影世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明快的happy ending。</p>

<p>  事实上,拥有如此完美胜利的女性角色,在韩国电影中已经很久没有出现了。在男权社会的规则和桎梏之下轻快挣脱的女性形象,在韩国本土电影中出现极具现实意义。</p>

<p>  这也是相比原作小说《指匠情挑》,《小姐》更为韩国本土化的部分。而朴赞郁也曾直言,女权诉求是他执导《小姐》的初衷,而相比西方人,他也更看重本土观众的对影片的理解和态度。</p>

<p>  <img src=

  朴赞郁曾经在某个采访中为自己写了一段”墓志铭”:他执导了69部长篇电影和35部短片电影,为48部电影撰写了剧本。作为电影导演,相对来说他是个无私的人,他睡在了这里。

  但事实上,朴赞郁并非一个高产的导演,从1992年执导处女作《月亮是太阳做的梦》开始,出道24年间他一共执导了10部电影。"至少要拍50部,但好像很难,一年都拍不了一部......”

  为了拍摄更多的电影,朴赞郁觉得一方面要“活的久一点”,而另一方面则开始做制片人。朴赞郁的制作公司名为”模糊电影”。因为在朴赞郁导演看来,拥有模糊不清,似是而非的多面性的作品才称得上艺术作品。

  2008年,朴赞郁为《亲切的金子》导演组出身的李京美的导演处女作《胡萝卜小姐》担任制片。同时,他还执笔了该片的剧本,虽然略带《机器人之恋》的怪鸡风格,但朴赞郁并没有喧宾夺主,而是把故事写得饱满温情。此外,他甚至还友情客串了角色,足见朴制片扶持后辈的不遗余力。

  ' /></p>

<p>  2013年《雪国列车》剧照</p>

<p>  朴赞郁最著名的一次制片还要算奉俊昊的《雪国列车》,在好莱坞先行一步的他利用自己的资源帮助好友奉俊昊打开了世界影坛的大门。</p>

<p>  除了做电影导演、制片人,写字起家的朴赞郁还是位十分出色编剧,可谓忠武路的故事大王。2000年尚未成名的他就和李濬益等志同道合的好友一同来到中国,拍摄了自己的编剧的《天地男儿之激进党员》,该片可以称的上影史上第一部中韩合作电影。</p>

<p>  <img src=

  2000《天地男儿之激进党员》

  《灭绝人性三人组》《跆拳道女孩》《少年去天国》等,这些影片都出自朴赞郁编剧。有趣的是,以黑暗风格著称的朴导为他人编剧的作品通常都是温情的喜剧路线。他坦言写喜剧会让他感觉轻松开心。

  作者:我爱罗宾

  编辑:八不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