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戒之后不小心犯戒了该怎么办?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此则是名真忏悔。

  学习五戒的时候,每条戒都有它的开、遮、持、犯,如果一旦犯戒了,就需要忏悔,令戒根恢复清净。忏悔在戒律学中尤为重要,即使没有犯戒,我们造作了身、口、意上的恶业,也需要忏悔令罪业消除。在《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经.略解卷下》中云:“忏悔即安乐。不忏悔罪亦深”。一个人的成长,有赖于他勇于认识自我,翻昔重过,这是难能可贵的,所以说通过忏悔即可获得安乐,不忏悔则罪过深重了。

  “忏悔”这个词,我们说的很习惯,甚至包像基督教等其他宗教,也经常说做错事要向上帝或神灵忏悔。而实际上“忏悔”这个词汇是源自于佛教的专属词汇,在我们中国本土是没有这个词汇的,只有“悔改”等等。“忏”为梵语忏摩Kamayati之略,而非汉语;忏悔二字,乃双举二音,梵语忏摩,华言悔过。可见“忏悔”这个词是“梵华”合并的结果。

  其实忏悔的本意既是通过发露后要洗心革面,后不再造,而并非是为了遵循神佛的意志,得到神佛的原谅。在佛教当中,有三种忏悔的次第,通常大多数人忏悔的方式就是跪在佛菩萨面前,合十虔诚祈祷,仰白佛菩萨自己做的过失,祈求佛菩萨慈悲作证令自己重新改过,这只是简单的忏悔,也可以,也有效,因为佛菩萨普知一切众生心。

  实际上,佛门的忏悔有三种,极具殊胜的行持意义。

  一.做法忏,

  通过佛事来忏悔,譬如诵忏悔偈,或拜忏,这都是用事相忏灭罪。

  二.取相忏,

  必须忏出好相来,见光、见华、见佛来摩顶,种种异相,这为取相忏。

  事相忏就很了不得了,轻的罪业可以用事相忏,重的需要取相忏。重罪,只要是见佛、见光、见华,这都可以消除了。

  三.还有无生忏,什么叫无生忏?

  “无生忏”在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云:“现罪障之法体为无生,而亡善恶之隔也”这其实就是对真心佛性升起不生不灭的观照,一念不生,万法庄严,清净心里没有一点瑕疵和罪业,这才为真正的忏悔,可以究竟的灭一切罪,是三者当中最为殊胜的了义忏悔法。当心性没有契入真如的时候,永远都是在外相上打转,做法忏也好,取相忏也罢,都是暂时让内心歇止得到宁静的方法。当一个人能够领悟并契入到无生忏的境界中,那他安住在真如的境界里,必然解脱自在。但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执理废事,觉得既然已经听闻不生灭心性的道理,而胡作非为还不惭不愧,那才是最可怕的。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通过表象引导至内心深处,真实的自利利他,早成正觉!如《忏悔偈》云:“心亡罪灭两俱空”,灭掉一切观念,达到了清净无为的状态。“是则名为真忏悔”通过无生忏进入无生法忍,那就是佛的涅槃境界,忏悔法门也就是成佛之道!

  内容编辑 | 耀稳

  排版 | 思然

  责编 | 利杨

  开会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