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机器人(Horizon Robotics)现在到底怎么样了?
自15年5月,余凯离职Baidu IDL始,Horizon Robotics便走入我们视线,眼看一年就要过去了,现在的地平线“超越海平面”了吗?
[如有侵权望告知。]
谢邀,利益相关:2016.1-2016.7 Horizon Robotics 算法组实习生。现在考虑到做毕业论文所以乖乖回学校了。我回去的时候地平线刚好一百人出头,现在估计有一百二三十人了吧。
很多人不知道地平线具体在做什么,主要是因为地平线不怎么宣传干了什么,并不是什么也没干。换句话说,地平线比较低调。
----------------------------------------------------------
地平线机器人与其说是个“机器人”领域的创业公司,更像是AI领域的创业公司。它做的事情,是把人工智能应用到日常的场景中:家电、汽车、玩具。
长远来说,它还希望做神经网络芯片,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做出来的,所以短期看得到的产品,就是各种带AI功能的产品:和科沃斯合作的扫地机,和美的合作的空调,ADAS等等,主要方向是家用和汽车这两个。
------------------------以下黑机器人行业----------------------------------
所谓的家用机器人是个很妙的东西。机器人基本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机器人怎么动?怎么抓东西?怎么跟人交互?——控制、SLAM、AI都没有完美的方案,这时候的家用机器人基本就是一块大壳子的平板。(我本来想说带轮子的平板,然而带轮子不代表会动啊。) 同样卖几千块钱,ipad,surface和一个没什么卵用的机器人,你会买哪个?聊天?看视频?小冰和siri也会啊。平板还能用来办公写程序,机器人能吗?
所以我并不喜欢“家用机器人”、“服务机器人”这些方向。与其去做这些机器人,不如做机器人本身需要的技术,也就是前面说的定位、避障、导航、AI等等。地平线关注的也是这些技术,而在产品实现上,往往选择和其他公司合作的方式。所以我觉得不太可能哪天会有一台印着地平线LOGO的机器人出来。
我们都知道未来的生活肯定越来越智能,但这个智能真的是,突然间你家里蹦出一个能帮你做家务,能陪你说话聊天的机器人?——我觉得不会。更可能的方式是,我们现在使用的电脑、手机、家电,变得越来越智能,好用。我们已然看到如何用语音与手机、电脑交互,这会带来一些便利。下一步,我们也希望和冰箱,和洗衣机,和电灯电视说话,不必去费心找开关和遥控器。(我们知道声控灯比开关灯方便,但你肯定不希望一跺脚家里所有东西都亮起来吧)。进一步,还有手势、人脸等交互方式,但是这和AI技术到底能做多好有关。(而且初期肯定没有想象的好用,许多人会觉得那是鸡肋。)——这也是地平线正在做的东西。有人会觉得这有点像前几年的智能家居,不过我觉得“把家电用互联网连起来”和“把AI用到家电里“,是有本质的不同的。前者你是不是还要配路由,还要配冰箱洗衣机的IP,要是掉线了是不是还要查网络?连完之后有没有实质的用途?智能家居应该使家居更省力,不是更费力——目前看来更像是后者正在做的工作。
AI技术随着最近深度学习的浪潮得到了蓬勃发展,将它应用于生活是件有意义的事。当然它有它的局限性(理论上的/技术上的),比方说现在的语音交互基本是在“不理解话的内容的基础上,作出大概率正确的反应”,所以我们顶多给机器下下指令,没法真正意义上和它谈话。但这作为应用往往是足够的,公司的目标就是把它做的足够精确和小型化。
----------------------------------------------------------
我还是挺喜欢在地平线那段时间的,一帮人围着一台扫地机“地宝地宝”叫了一整天(一个声源定位的实验),弄得我回去之后整个脑袋也全是地宝地宝地宝……
搞人工智能的公司吧,CEO很牛逼。
主打嵌入式AI的地平线,今年能否挣到一个亿? | 公司调研
调研 | 京京 刘馥亮
撰写 | 京京
AI的实现,不仅需要云端和数据中心的大规模计算,还需要本地的实时环境感知、人机交互与决策控制运算,前者可基于GPU和FPGA实现,后者对运算平台的性能、价格、功耗、算法、场景适应性等都提出了全方位挑战,而这一边缘地带,大公司不会轻易涉足,也就给了创业公司机会。
地平线正是顺应这一机会而生。
自2015年成立以来,地平线就定位自身为嵌入式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提供商,希望通过研发高性能、低功耗、低成本的处理器和算法软件,解决终端设备在本地的算法和计算问题。
地平线创始团队中,不仅有AI软件算法专家——曾创办和参与创办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及 Facebook 人工智能研究院的余凯、黄畅、杨铭,还有硬件产品专家——前诺基亚全球副总裁方懿,以及芯片设计专家——前华为美国研发中心芯片资深架构师周峰,成为国内AI初创公司中少有的技术结构完整的创始团队。
一年多来,基于自身的软硬件技术积累,地平线陆续在智能驾驶、智能家居领域实现了商业化落地,不仅联合美的推出了可手势控制和自动调节的智能空调,还在今年CES展上,与英特尔联合发布了基于单目摄像头和FPGA的ADAS系统,该系统基于地平线第一代BPU架构——高斯架构研发。未来,地平线还会推出第二代伯努利架构和第三代贝叶斯架构,为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提供更高性能的嵌入式AI解决方案。
除了汽车、家居,地平线下一步将开拓安防领域。在一系列布局之后,地平线的商业化进程也在加快。余凯对外表示,地平线去年营收千万级,今年目标是营收过亿。
那么,这家成立近两年,横跨三大领域,软硬件兼顾的初创公司,如何选择战略和市场定位?如何实现商业化落地?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近期,爱分析对地平线联合创始人兼硬件副总裁方懿进行了调研访谈,探讨了以上问题,现将精彩内容与您分享如下。
应用领域:前景广阔需求明确,服务方式灵活
Q:咱们公司的定位是提供软硬件深度结合的嵌入式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如何更好地理解这一商业模式?
A:软硬件深度结合是指,我们不仅提供传统意义上的算法、软件SDK,还包括一个专门为深度学习设计的芯片架构。
之所以做嵌入式跟硬件、芯片架构深度整合,是因为深度学习需要大量计算,而算法对芯片的性能、功耗、成本把控都要求很高,只有做到软硬结合,才能提供更好的性能,同时我们又能够保证低功耗和低成本。
从提供方式上来看,我们有一整套的平台解决方案,同时为主要客户提供技术服务。具体我们会按照客户需求来,可能只是一个软件打包,或是一个芯片架构IP授权,也可能是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提供方式比较灵活。
Q:为什么选择智能驾驶、智能家居、安防这三个领域?
A:我们对方向的选择,首先看市场趋势,有机会较快落地,可以让人工智能的新技术进入到生活中去演练。其次,需求相对明确。有些场景比较复杂,但是需求已经比较明确,我们就可以把比较分离的需求归成一个可以去聚焦、并且聚焦之后有共性的几个方向。
当然,这三个方向上我们用的硬件平台也不一样,依然需要深入去做。比如智能驾驶和智能家居,其实差异挺大,所以我们是有两个专门的业务团队在做,而且是有两套解决方案,一个是智能家居的“安徒生”平台,一个智能驾驶的“雨果”平台。
Q:安防领域选择什么方向切入?
A:安防是一个新领域。我们会从端上的智能转化入手,比如利用端上芯片筛选有用数据,过滤冗余无效信息。
Q:和国内其他计算机视觉公司相比,在提供的方案上有哪些差异?
A:其实大家的做法还是不太一样的,我们更追求的是嵌入式人工智能,解决在端上用什么样的方案跟硬件配合,能够做到低成本、低功耗、高性能。
Q:作为一家初创公司,如何兼顾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A:确实,作为一家初创公司,精力和资源有限,所以我们也会在产品线上进行收敛,比如像VR/AR、无人机也涉及到机器视觉、深度学习,但是我们不会去做,因为不同场景的需求非常发散,要做产品化,投入会非常大。我们现在关注的就是智能驾驶、智能家居和安防三大块,找到它们中间共性的部分,选择一个切入点,谨慎地选择客户。
芯片:需求带动场景化专用AI芯片诞生
在CES 2017上,地平线和英特尔联合发布了一款单目ADAS系统,它基于英特尔FPGA硬件平台,以及地平线设计的第一代嵌入式AI处理器架构——高斯架构。这套方案实现了约500毫瓦功耗,能够每秒实时进行40桢图像输入和处理,同时能够对车辆、行人、车道线和可行驶区域进行实时检测和识别。
Q:如何理解CPU、GPU、FPGA、AI专用芯片各自发挥的作用?
A:其实每一个芯片架构刚出来时,都是为了不同目的,比如英特尔的CPU是为了PC设计的,它更多的是用来跑通用运算,后来为了加速图像运算,出现了GPU,而处理音频计算的,一直就是DSP(信号处理器),这几个是现在比较成型的芯片。
进入AI时代后,GPU对深度学习的训练模型非常高效,FPGA阵列也开始被用于做交互式计算。但GPU本身成本和功耗非常高,FPGA也不便宜。所以我们提出来要做Brain Processing Unit,是想专门为嵌入式人工智能在端上实现高性能、低功耗、低成本的,支持深度学习的全新运算架构。
此外,在做深度学习芯片时,也有通用和专用之分。通用的有点像CPU,它是一个更开放的训练平台,你愿意在上面跑什么,都可以去跑。而专用的是针对专门的应用场景,再去把它的效率做到更高。像我们做的专业芯片,更注重的就是端上的效率,或者说在嵌入式里面的调用效率,所以我们会在架构里面做更多的优化。
很多专用芯片在需求不明确的时候,可能有一种通用的算法和架构存在,但是当产品或用户需求明确在某个方向时,这种专用芯片的效率就会十倍、百倍地往上增加。
Q:按这个逻辑,每一个特定场景都会选用专门的芯片吗?
A:这取决于这个特定场景是不是有足够的量级去支撑你做芯片,因为芯片的投入毕竟还是很大的,为什么手机芯片到现在还会有新的玩家切进去,是因为这个市场分量还是足够大的。
Q:芯片领域很容易牵扯到专利纠纷,现在AI芯片的知识产权积累情况怎么样?会不会有一些创业公司绕不开的专利?
A:这方面我们也在积累,但芯片相关专利,很难检验,目前还没有看到绕不开的专利。
智能驾驶:进入消费级市场尚远,先让测试车跑起来
Q:跟英特尔合作的芯片架构是基于单目,为什么选择单目作为切入点?
A:单目虽然还不能支持自动驾驶,但在智能驾驶上有很大应用,就像Mobileye在中国也会有市场,但是它进到中国市场会有局限,比如数据,所以对中国企业来说可能机会更多一些。而且这块市场足够大,比如一些保险公司、“两客一危”的管控等等,基本都是政府强制性要求。
全自动驾驶由于复杂程度太高,目前还不成熟,至少还需要三五年时间。而且成本会很高,要让三四万块钱的车都装的话,还是很难的,而且就算装了,大家也不敢用。但是单摄像头就有机会优化,三四万的车上都可以装,实现辅助功能。
Q:从效果上看,单目和双目是两种平行的方案,还是有优劣之分?
A:看情况而定。如果做得不好,拿两颗摄像头凑一块也没用。Mobileye拿一颗摄像头也打了十几年。所以还是要看你要做什么,在你为特定场景所做的产品上,把一系列有效的技术做到极致才是最有意义的。而且未来会是多传感器的天下,而不只是比camera的多少。
Q:自动驾驶市场英伟达也占了很大一块,地平线做的会有重合吗?
A:基础的东西都比较类似,但英伟达主打非常高的性能,我们主打的是效率,包括功耗和性价比。当然,自动驾驶的市场还没有展开,大家都有机会。
Q:对于自动驾驶汽车来说,会不会对性能要求更高一些?
A:自动驾驶汽车的复杂度,不在于单一算法的性能,而在于多种感知、判断、决策和预测等。英伟达的先驱地位是肯定的,而且已进入产品化阶段。
Q:合作的车,能真正在路上跑,还需要多长时间?
A:这个肯定还需要很长时间,我没办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我们是To B的企业,把解决方案卖给Tier 1也好,OEM也好,最终通过他们来落地,对于具体的时间,还是需要双方共同计划和沟通,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点。
按严格意义上的前装车规来讲,有很长的预研期,然后到研发期,再到认证期,这个过程基本上是5年。但很多合作客户的车其实已经在路上测试,这也是我们短期内实现落地的一个机会。要真正到市场上去,是需要经过严格的车规认证,这是没有办法快速迭代的,因为涉及人的安全问题。
智能家居:选择合适产品和优质品牌,发挥辐射效应
去年8月,地平线和美的合作发布了一款高端智能空调柜机,该产品基于地平线“安徒生”平台研发,融合了手势控制、人员检测、安防监控等技术,实现了手势控制开关、根据喜好自动调节送风模式和风力大小,以及室内24小时安防预警等智能功能。
Q:过去一年,这款智能空调销量如何?
A:市场销量很不错。这款产品主打高端市场,比较贵。高端市场会产生辐射效应,无论是在美的内部产品线,还是在其他厂家,辐射都已经开始了。一旦辐射开来,起量会更快。在空调家电的图像方面,我们是任何一家厂商的首选。
Q:地平线也有语音团队,以后考虑为家电产品提供整套语音和视觉交互方案?
A:语音产品已经在规划中了,国内也有一些知名家电厂商在跟我们合作,只是还不方便透露。当然,把图像和语音放在一起,肯定是需要逐步去做。
Q:除了空调,还会考虑别的家电品类吗?
A:会有。我觉得有两点特别重要,首先是选择产品,其次是选择客户。
对于初创公司来说,技术能力是一方面,但应用产品和客户的选择也很重要,不能说一个做洗衣机的厂商找我去做手势交互,我就去做,而要看这个产品和应用是不是真的能把公司带起来。我一直认为对于To B公司来说,一方面需要满足客户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有自己的判断,这个需求是不是可以产生辐射效应。
Q:空调为什么是首选呢?
A:首先,空调市场分量非常大,头几家每年就有3000-5000万销量了。其次,价格区间也比较大,能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最后,很重要的一点是,空调在家里会有更多的机会部署,而且部署的位置相对于冰箱、洗衣机会更固定。此外,它要感知的东西更多的是跟人相关,而不是物。
所以,首先从技术上是可执行的,产品上面也有足够的量去支撑落地,而且美的又有很强的执行力,它有对产品、市场和用户很深的理解,我们双方合作挑选一些技术应用,然后测试、优化,最后发布这样一个东西,是非常有价值的。
Q:从谈合作到最后产品下线,大概经历了多长时间?
A:一年多,语音方面也用了差不多类似的时间。说实话,美的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刚开始还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讨论,关于用这些技术实现什么功能,什么样的体验,对用户有没有用,会不会喜欢等。另外不光是算法的优化,硬件方面比如摄像头之类,我们与客户一起都做了很多工作。
Q:在考虑家居应用时,除了空调,有其他合适的家电品类吗?
A:我个人认为TV/机顶盒也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首先它的位置比较固定,另外它跟体感游戏是一个完美结合。微软Xbox属于做得比较好的,但是游戏内容有限。
在交互方式上,现在并没有一个很好的方式,比如对着遥控器做语音交互,不是很自然。自然讲究的是不知不觉,就像我们合作的智能空调,它不知不觉就可以为你调整送风模式。对于监控来说,电视的位置会非常好,而且每家都会有电视。
Q:地平线在电视方面会合作落地一些产品吗?
A:这个不一定。余凯曾经描绘过一个未来家庭生活的场景,比如说电视会自动开关、语音控制,冰箱可以知道蔬菜的新鲜程度,空调可以设成自己喜欢的温度。在智能家居领域,我们会慢慢去达到这样一个场景,只不过需要一个过程。目前落地了空调这个产品,就希望先把它做精,在市场上形成辐射效应。
除了家电,我们也会在玩具和服务机器人领域去慢慢推进,这也是今年的一个战略,但商业化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
Q:美的空调增加这些功能,对成本增加有多大影响?
A:影响肯定有。家电本身对价格相对比较敏感,所以选择了一个高端机型,至于提高了多少比例,我们就不方便透露了。
Q:以后要做别的家电产品,这个方案是直接可以拿来用,还是需要再做改进或定制?
A:核心部分是一致的,但客户肯定会有一些定制需求。我们在做解决方案时,也会根据他们的需求去做,比如提供一些开发应用接口,客户根据我们的接口和开发环境去开发自己想要的应用。客户希望端到端都做好,我们也可以提供这样的服务。
所以整体来讲,就是一个“技术+服务”的业务模式,我们提供标准化接口,在这个接口上面,要么我们替客户做,要么客户拿去自己做。
Q:去年营收千万级,主要来自哪些业务?今年目标过亿,如何实现?
A:一方面,我们合作了一些Tier1和OEM厂商,获得了一些营收,另一方面和美的合作,也带来了一部分收入。今年,这两块都会继续增长,另外也会有新的合作产品推出。
爱分析是一家专注于创新企业研究和评价的互联网投研平台。爱分析以企业价值为研究内核,以独特的产品形态,对创新领域和标杆企业长期跟踪调研,服务于企业决策者、从业者及投资者用户群体。关注爱分析公众号ifenxicom,及时获取重要信息。
添加爱分析群小秘微信(ID:ifenxi502)即刻加入爱分析行业讨论群。
地平线机器人在今天宣布获得融资了,A+轮融资总额达近亿美金,由英特尔领投,嘉实投资联合投资,老股东晨兴资本、高瓴资本、双湖投资、线性资本等跟投。目前,地平线与四大汽车市场(美国、德国、日本和中国)都与顶级 OEMs 和 Tier1s 建立了重要客户关系。
余凯在自述中讲到,地平线地平线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我觉得最重要、最关键、最正确的一件事情,是我们在出发的时候就决定要在互联网的边缘去做端的人工智能,走软硬结合,避开BAT在云端构建的势能所覆盖的范围。这有点像毛当年不去长沙去井冈山,“农村包围城市”。我觉得这是我们做得最正确的事情,这个事情overcome了其他所有的mistakes。
晨兴资本创始合伙人、董事总经理刘芹是这样评价余凯的:“在他身上,我看到了极致的科技理想主义和理性的现实主义的融合。”
参考来源:
【独家】获Intel投资后,余凯自述:我越来越聚焦
所以说这个问题下面回答很多人真是啪啪打脸。现在地平线应该已经融到B轮了,然后公司发展前景也是比较明确的: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英特尔。地平线目前主要场景在自动驾驶以及汽车部件的优化上,和大型车厂有不错的联系。
地平线目前最大的不确定性并不是来自自身,而是之后人工智能到底能不能实现完全的自动驾驶。这个其实也是一场豪赌,如果有公司研发/学术机构研发出了L5算法,然后各大车厂的员工能够熟练基于其进行开发时候,地平线的愿景才有可能实现。然而这个假设在最近各个明星无人驾驶公司纷纷承认L5及其困难后可能会受到很大挑战。不过这个也不是地平线一家公司的不确定性,是整个行业的不确定性。机会往往伴随风险。
不管怎么说,现在地平线已经接近于国家队的行列了,前景已经远好于大多数AI创业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