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上映的《囧妈》,惹怒了全国影线:值6.3亿?

  疫情期间宅家观看免费上映的《囧妈》,可能小年轻们觉得电影不够搞笑,豆瓣才给出5.9分,但对于已婚已育的我来说,看完已泪目,《囧妈》戳中了我的泪点,剧中一幕幕小日常,正是刻画了我们的童年、青壮年时期与母亲的恩爱情仇。

  徐峥说拍摄《囧妈》源于一项调查:过完春节之后心理咨询的频率变得很高,父母明明是世界上我们最最亲近的人,但是我们相处起来却有那么多的问题。

  对于亲近的人我们越是看不懂,越要抬杠,沟通方式却是争吵,呆久了要吵,不在一起了反而会想念,这种奇怪的现象一直无限循环。似乎大多数人都无法摆脱这个魔咒,到最后“子欲养而亲不待”,空悲切。

  《囧妈》中,袁泉饰演的张璐是徐伊万的妻子,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张璐要徐伊万抱抱他的妈妈卢小花,言下之意就是要徐伊万多关心下老人家,跟妈妈说话的时候别玩手机,多陪陪妈妈,而徐伊万却觉得自己足够关心妈妈了。反观一下我们自己,每次放假回家,有没有用心地去陪伴家人,而不是形式上的陪。

  妈妈想去莫斯科参加合唱团演出,圆年轻时候的梦。她把儿子徐伊万的护照带去了火车上,徐伊万阴差阳错地陪妈妈踏上了六天六夜的莫斯科之旅,这趟旅程让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审视彼此的爱。

  一、爱得太用力便成了伤害

  剧中妈妈不停地给伊万塞小番茄,泡各种养生茶,伊万很无奈,妈妈一直按照自己的想法强塞给他。

  在你心里面住着一个幻想出来的儿子,他应该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他应该吃几块红烧肉,你全都设定好了。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这么多年过去了,你难道还没有意识到我不是你想的那个人吗? ——徐伊万

  这段话很讽刺,正是前妻张璐对他说的,“你心里面住着一个幻想的妻子!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 原生家庭带给徐伊万的影响延续到了伊万的夫妻感情中。徐伊万不知不觉成了施害者,前妻成了受害者。徐伊万与妈妈的亲子关系中,妈妈是施害者,而徐伊万是受害者。

  在妈妈眼里无论孩子长到几岁,永远都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妈妈要求孩子听话,要懂事,只要我觉得适合你的你就得接受。自打出生开始,父母就给儿女包办一切,学什么技能、选什么专业、该做什么工作、跟什么样的人恋爱结婚、生几个孩子,甚至孙子得怎么养,以后上哪个学校。

  1、徐伊万:我不想做乖小孩!我要逃离

  “徐伊万,我告诉你,你爸就是喝酒喝死的!你可别像你爸那样!徐伊万,你可别在外面猫三狗四、横七竖八的,最后搞得乱七八糟的!”

  《囧妈》中,卢小花跟儿子徐伊万的相处模式就是误解——争吵,妈妈心里面的徐伊万不符合她的预期,“你怎么一点都不乖呀你!”充斥着无奈、恨铁不成钢,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妈妈的完美主义与焦虑心理,妈妈心目中的儿子应该是听话乖巧的。

  我们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听话,懂事,做他们心里的小蛔虫,按部就班的听话照做。可是听话懂事的孩子就一定好吗?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听话,是一场代代相传的骗局。他指出:中国父母最难意识到的问题就是:“亲子关系的本质,是对话和协作,而不是控制和绑架。”

  徐伊万的母亲卢小花就属于控制型父母,这类父母可能会养育出两种小孩:一种是反抗型,会对父母说不,什么事都跟父母对着干,拒绝接受父母的任何情绪;另一种是听话的小孩,父母给我什么,我都接受,让我怎么做,我就照做。

  反抗型的小孩相对好些,他们至少有自我,不会因为父母的控制而轻易丢下自我,而听话的小孩表面看起来很乖巧,但内心却有很多问题。

  听话的小孩不敢违背父母的“旨意”,即使自己想做A,父母说你得做B,他们会选择牺牲自己的意愿去做B,为了讨好父母,为了做个孝顺的孩子,在一次次的妥协退让中失去了自我,不敢冒险,不敢提要求,也不敢去爱。等到他们成年了,很多人难以跳出这个固有模式,成为了自己孩子、妻子的控制者。

  剧中的徐伊万介于两者之间,一方面在反抗、一方面又在默默地接受,父母的控制与他自身的自我在打架,所以一直以来表现出来的情绪都是很纠结、拧巴的。后来在途中遇到了遭受未婚夫背叛的娜塔莎,娜塔莎问他:“你敢不敢把你的心里话告诉你妈妈?”伊万说:“那不敢,不敢。”

  身边有很多朋友说不喜欢走父母安排的路,结果我发现他们最终还是按照父母的规划去走,嘴上喊着想挣脱,行动上却是默许父母的安排,父母说别去闯荡了,外面的世界太复杂了,回来吧,我在镇上托关系给你找了一份好差事,家里有一栋楼,我们老两口住太孤单了,你在镇上工作,离家近,就陪我们一起住,妈妈每天都给你做好吃的。

  兴许是决心不够坚定,大学毕业前大家都约好去大城市生活,畅想未来,结果,大部分人放弃了,选择了安稳的日子。偶尔联系起来,叹一句:“我后悔了,镇上风平浪静惊不起一滴涟漪,我的日子基本上看得到头了!妈妈天天叨叨念,真受不了!”“那你敢不敢重新开始?为你的人生疯狂一把?”我激动地问。“算了吧,我都三十了,经不起折腾了,我认命了,下一代我不会让他们走我的老路了!”

  有一个心理学理论叫做家庭代际传递,穆雷·鲍文(Murray Bowen)是家庭代际传递理论(Multi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theory)的奠基人,其中他提到一个自我分化的概念,他认为,一个人的成熟意味着与他人在情感上的分离,尤其是与父母的情感分离。如果没有完成这种分离,那么就意味着一个人没能完成与父母或家庭的分化,他对父母情感的融合度和依赖度就越高。

  由于低分化,他们很难发展出一个完整的自我,他们的感受、情绪、想法和行为通常来源于父母的感受、情绪、想法和行为。没有构建好自我,与其他人相处他们往往带有情绪化倾向,不是完全顺从,就是完全逆反排斥。而好的分化是和父母既保持恰当的亲密和联系,又保持着恰当的界限和距离,他们和父母能够找到一个恰当的有界限的联结。

  “下一代我不会让他们走我的老路了!”有没有发现我们总是重复着上一代的轨迹,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信誓旦旦地说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不强迫孩子做不喜欢的工作,结果,看到别人家孩子怎么那么优秀,不淡定了,自己的孩子太差以后竞争不过人家,如果不对他狠点将来他就会没出息,逐渐地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开始给孩子布置各种任务,行为控制他,心理也要控制他,“我跟你爸辛辛苦苦赚钱买了学区房,让你上重点中学,你可别让我们失望呀!”这是代际传递在原生家庭中的印记,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界限不清晰,分化不好导致了孩子没能发展出完整的自我。

  2、徐伊万跟母亲:我们都不理解彼此、不信任彼此,缺乏有效的沟通让我们不断争吵

  徐伊万长期以来被妈妈所压制,他知道妈妈是爱他的,却爱得让他窒息,每次都会因为一点小事而争吵,妈妈不听他说,不理解他,把他快逼疯了,他发出了要逃离妈妈的呐喊。

  徐伊万从来都不知道唱歌对于妈妈的意义有多大,也不知道妈妈跟爸爸之间发生了什么让人难过的事情,当妈妈想坐六天六夜的火车去参加演出时,徐伊万表示很不理解还觉得妈妈很奇怪,他不知道妈妈心里住着个文艺女青年,曾经的妈妈也是个爱美的姑娘,也渴望拥有一份浪漫的爱情。卢小花的婚姻让她失望,爸爸因为经常喝酒发酒疯家暴她,这一切徐伊万都不知道,而卢小花也从不讲。

  他们的沟通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他们不能好好说话,告诉彼此内心的真实想法,而是采取互怼的方式。妈妈听不见儿子的声音,儿子也不理解妈妈行为背后的原因。

  良好沟通的一个关键是懂得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想问题,行为产生的背后动机与原因。而不是自顾自的说。

  缺乏有效沟通与信任,让他们一路囧到底,直至最后终于爆发了——徐伊万在包厢里面大声指出卢小花的种种不是,不留余地控诉了卢小花的种种管制他的行为,卢小花回击了一句:“你是不是被酒精烧坏脑子啦?你跟你爸一个德行你!”

  最终,徐伊万还是说出了最恶毒的那段话:我爸才不是喝酒喝死的,他是被你气死的!”

  卢小花伤心欲绝,扇了徐伊万一巴掌后独自一个人下了火车,走向了苏多格达熊出没的雪林。

  《囧妈》告诉我们:别把好话留给陌生人,而把狠话扔给最亲的人!暴力的语言如脱缰的野马,狂奔而出,伤害级别五颗星!每当情绪不对劲时,冷静下来,数个十秒之后再开始说话,要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意图。

  二、我们都欠彼此一个对不起与拥抱

  徐伊万意识到自己错了,赶忙收拾好行李下了火车,随后他在雪林中找到了正在哭泣的妈妈。

  1、说出心里话,与自己和解、与对方和解

  美籍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希·弗罗姆《爱的艺术》指出:“真正的母爱是关心孩子的成长,也就是说,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与自己分离,母爱必须容忍分离,而且必须希望和支持孩子的独立和分离。”

  卢小花坦诚地告诉了她跟徐伊万的父亲婚姻并不幸福,一开始他们确实是真心相爱的,也有过快乐的时光,后来因为丈夫经常酗酒家暴她,她曾经多次想要离开,但因为孩子还小,实在不忍心。

  有一次,七岁的小伊万告诉她:“妈妈,等我长大了,我来保护你。”从那一刻起,她就决定这辈子都为伊万而活,所以一直以来她都爱得太用力,管得太多,以至于忘了伊万也是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生活。

  “对不起!”卢小花终于与自己和解、与儿子和解了!徐伊万拿出了大白兔奶糖,“你吃个大白兔!”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需要报答最美好的人,这就是母亲。——奥斯特洛夫斯基

  妈妈是一个天使般的存在,她无怨无悔地付出所有,只因为有一个期待,相信自己的孩子会好好爱她,但她却忘记了要爱自己多一点。

  2、过冰河守护妈妈的梦想,妈妈为自己努力而活的样子真美

  徐伊万与母亲在雪山遭遇大熊,幸好被路过的谢尔盖一家人救了,而后谢尔盖的舅舅送他们去火车站,由于车没有防滑链,他们只能自己走过冰河去坐火车,一路上徐伊万背着妈妈过冰河,鼓励妈妈要去参加演出,时间还来得及。爱不就是鼓励与支持吗?

  卢小花还是迟到了,观众已经逐渐离开,大幕也缓缓落下,卢小花鼓起了勇气站上舞台,她要为自己多年前的遗憾献上一曲,迟到了也要勇敢地歌唱,徐伊万也没闲着,他迅速地爬上控制台,把大幕拉起来,让合唱得以顺利地开展下去。

  在舞台上,卢小花唱得多么动听,她是最耀眼的,即便皱纹已经爬上了她的脸,一点都不阻碍她发光发亮,她像个少女一样追寻着自己的梦想。

  法国有个修道士圣·伯纳德(Bernard of Clairveaux)在他的书中《爱的四个层次》里边指出:最高层次的爱,既不是全然的自我牺牲,也不是努力证明自己被需要的价值,而是力求先成为最好的自己,然后再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为自己的所爱创造最大的利益。

  好的亲子关系也是如此,父母首先要能够做他自己,懂得爱的边界,把握好爱的力度,一个成熟的父母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成长,而不是拼命地去管教孩子,什么都要由他们来主宰。父母爱得太累,孩子被爱得窒息。

  《囧妈》告诉我们:别以情感勒索孩子,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最成功的父母是让孩子尽早独立出来,教会孩子生活的本领,让孩子自由自在地去探索世界。而有一种悲哀的父母是一辈子只为孩子而活,她们从不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耗尽了半生的气力却等来的是孩子的“逃离”。

  三、亲子关系隐喻了婚姻的相处模式

  1、“高压型控制”的原生家庭对孩子新生家庭的影响超乎想象

  剧中卢小花处处展示出控制欲爆棚的妈妈形象,多次出现:“我现在要控制你!”“我是你妈,我不管你谁管你?”

  喝水、吃饭、睡觉、接不接电话、生孩子等等,事无巨细,妈妈什么都要管,以“我是你妈,我是爱你的,无论我做什么都是为了你好,你听我的准没错!”为理由来操控孩子,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生活,却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心理学研究表明:高压型控制下的孩子长大后对自己的配偶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管控。

  影片中徐伊万对妻子张璐就实施了与其母亲卢小花一样的高压控制,张璐说:“你心里长了一个幻想的老婆,她应该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该怎么说话,你全都设定好了。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的改造我呢?都这么多年了,难道你没有意识到,我不是你想的那个人吗?”

  影片中张璐不愿意生孩子,因为她觉得与徐伊万之间还有问题没法解决,他们夫妻之间的关系已经出现了很大的裂痕,并逐步走向了破碎、最终分道扬镳。

  2、独立型女性勇于对压制说“不”,重新遇见自己

  影片中有两个女性角色,一个是为了家庭选择隐忍,一个是为了自我而选择离开,追求更好的自己。

  徐伊万的母亲卢小花,遭受家暴仍旧选择隐忍,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放不下自己的孩子,她心甘情愿地为孩子而活,却丢失了自我,一心扑在孩子上面。

  而张璐在一开始很努力地去扮演丈夫满意的妻子,到后来发现永远也成不了丈夫心目中想要的那个妻子,意识到夫妻之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果断选择了放手,去美国发展自己的事业。

  《囧妈》告诉我们:或许观众大都期待看到一个圆满的结局,但生活比电影更残酷,有时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当代女性更加独立自主,也更理智,已经过了耳听爱情的年纪,不再活在甜言蜜语当中,她们更加需要一份能让她们斗志昂扬的事业,一个成熟、情绪稳定的男人才是她们最好的归宿。

  写在后面:

  《囧妈》的“囧”表现在徐伊万与卢小花六天六夜的莫斯科之旅的囧境,一路上吵吵闹闹、多次陷入危机,母子俩最终凭借着爱与沟通向自己和解了,也与对方和解了,另一条暗线是徐伊万与前妻张璐的和解,和平分手并祝福彼此。

  影片传递给我们的是:不管是亲情、还是爱情,都应该给予对方自由与空间,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应该是完整的。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橙子育儿讲堂,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