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暴力美学,北野武的黑帮片和吴宇森差异竟然这么大!

  北野武是日本电影圈的一个异种,有些媒体甚至把他当成具有某种暴力倾向的精神病人。但是我想起北野武竟然是因为吴宇森。这两人似乎没有多少必然关联,唯一能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是“暴力”。

  最近,北野武的《极恶非道》三部曲正式收宫, 这样的一部复古的黑帮电影,自然很难受到年轻群体的喜欢,倒是北野武的忠实粉丝,看完之后,神清气爽,像是完成自己某种夙愿。完成的过程竟然还有点感动——北野武年过古稀,还在演黑帮男主角,本身就已足够热血。

  但《极恶非道3》的确太过了。倒不是说电影拍摄手法或演员过时,一个真正的演员只有演好角色与演不好角色的差别,没有过时与不过时之说。真正过时的是《极恶非道》里的黑帮文化——北野武竟然还有宣扬忠诚和道义。这难道不是现代人都抛弃不用的价值观了吗?

  

  还记得去年《英雄本色》在内地上映,除了那些怀旧的叫好声。还有一种声音是:又特么在意淫什么道义和兄弟情怀。因为,这个时代的观众已跟着时代变了,道义和忠诚早已不再是驱使人做出选择的动力。北野武的电影也有着同样的不合时宜。

  但是,和《英雄本色》打怀旧牌不同,北野武似乎在刻意追求一种过时而又老套的东西。从《极恶非道》第一部开始,他就没有追求刺激的视觉效应,他把镜头慢条斯理的聚集在一群相貌不佳的中年黑帮成员身上,他们开会、泡澡、对骂、拼杀,最刺激的杀戮环节,也是拟真环境的实拍,完全摒弃了戏剧化的动作戏。浸淫于好莱坞爽片的观众,突然打开北野武的《极恶非道》,往往能看睡着。

  可是北野武并不在乎大量的差评,从2010年到现在,《极恶非道》连续拍了三部。而且从第一部开始,叙事风格始终未做任何改变。但说来也奇怪,这样没有视觉特效的黑帮电影,一旦看入味,就会顺理成章喜欢接下来的故事。所以,《极恶非道》在北美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后续一部评分比前一部高,这也许正是创作者北野武希望看到的效果。

  但是,北野武并不是在拍文艺片,他坚持的道义和忠诚的价值观之外,《极恶非道》其实是一部充斥着暴力元素的电影。比起吴宇森动辄打光几百发子弹的狂嗨,北野武的暴力呈现方式是极端、简练、残酷,又花样百出的。比如什么电钻凿嘴、筷子插耳等,都非常骇人。更多时候,北野武遵循的现实原则,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同样是暴力,北野武和吴宇森的理念就有很大不同,北野武很暴力,却很克制;吴宇森也很暴力,却滥用暴力元素,永远打不完的子弹几乎成为吴宇森最大的特色。关于暴力,北野武是这么说的——我希望让观众感到剧烈的疼痛和恐惧,这种感觉就是暴力的本质。

  暴力不美,也不应该被塑造为美,因为暴力就是伤痛。

  北野武的思考并不止于此,北野武作为创作者,对于社会上正在发生的事情异常敏感。他发现有些政客喜欢发灾难财,黑帮并不是混乱的根源。这也影响了《极恶非道3》的创作。

  在最后这一部当中,他饰演的大友为兄弟木村报仇,同时干掉了黑白通吃的坏警官。大友明白,无论杀多少不道义的黑帮,都会有新人在恶劣的土壤中重新变成坏蛋。做完了这些之后,大友饮弹自尽。

  

  因为,重情义的大友已老,已经没有力量改变残酷的世界,唯美 有一死能显示他伟岸的气度。从这个角度看,《极恶非道3》的大友便应当理解为刺杀丰臣秀吉失败的侠盗石川五右卫门,最终在铁釜的热汤中从容死去。作为结果,是一种生死看透与人格尊严。

  《极恶非道3》纵然是黑吃黑的故事,但是有了大友的举枪自尽,片子反而得到升华 ,相比苟且偷生,从容赴死,也是一种可贵的精神。

  当然,像《极恶非道》这种电影,国内引进是不太可能了。它只是在讲述是“盗亦有道”的故事,但又似乎在讲述某种过时的道义精神。女生肯定是不喜欢这样的电影的。但如果你是北野武的忠实粉丝,想必会为他感动得热泪盈眶。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