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群像:每一个可爱的家庭成员
《小偷家族》 有一个扎实的剧本,核心角色很多,却个个让人印象深刻,它是这样介绍人物的:
分组描绘。
人物群像,极难突出每一个人的特点,这时候可以考虑分组描绘,将年龄性格相似或关系亲密的人两两一组。譬如《小偷家族》的三组分类分别为:弟弟和妹妹、爸爸和妈妈、奶奶和孙女。弟弟和妹妹独处的对白,天真童趣,浑然天成。爸爸和妈妈讲些柴米油盐,生活艰难。而奶奶和孙女聊少女怀春的秘密。这些真实自然的对白本身,就加深了观众对于人物的了解。一旦改变对象,对白的内容就会截然不同。
社会身份介绍。
紧接着就来了一组社会身份介绍。爸爸进工地、妈妈去洗衣厂、奶奶被社工问候。有效地交代了成年人的社会身份,他们不是好吃懒做,他们也付出劳动,而且做的是社会最底层的工作。从而消弭了观众对于小偷这一职业的反感。但是不久之后,爸爸妈妈就因为工伤和裁员而完全失业了,家中经济吃紧,爸爸妈妈干起老本行,一家人这才成为了真正的小偷家族。
交叉描绘。
当观众已经记住了角色,这时候角色就可以开始自由交换舞伴了。爸爸和姐姐之间那场关于是什么让两个人连接在一起的讨论,实在是,妙极了。
全家福。
全家福的出现,意味着小偷家族的温馨幸福到达了顶峰,之后将会急转直下。一旦导演开始密集使用全家福,营造这种幸福感,离家庭成员四散飘零也就不远了。别看他们每天都会聚首,围着桌子吃泡面、打边炉,但是因为围坐餐桌、镜头正反打的缘故,在观影过程中,你几乎不会看到所有家庭成员都出现在同一个画幅中。导演故意让全家人都出现在一个画幅中的场景,只有两次,一次是在海边,另一次是在看烟花时。都是在奶奶去世之前,将气氛烘托到了顶点。
独像。
本来大家都在一起,突然间只剩一个人。冷色调色被大量使用,更加显示出人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