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无间道风云》,深度解析美版《无间道》

  大家好,这里是侃片少年,上次我们讲了电影的叙事内容,斯科塞斯为什么要打破线性叙事呢?

  玛德琳成为三角关系的纽带,同时也被夹在两个男性角色之间,于是生活中充斥着谎言与无常,这是本片的主题。而电影结尾比利与科林的恩怨更像是雄性与雄性的争夺,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斗争。斯科塞斯冒险尝试打破严谨线性叙事从而主动引领观众去思考,这样的做法让整部电影具有实验性。分析着两个人物的形象,就能发现这不仅是简简单单的个体争斗。比利,他的父母离了婚,父亲在机场当搬运工,因为没钱交保护费而被卡斯特罗打死。而叔叔是罪犯。他的母亲住在舅舅家里,舅舅是中产阶级,对他的妹妹极其虚伪。因为两极的压力,让他在母亲时候,与舅舅断绝关系,又成为警察,为父亲报仇。

  因为周末和父亲-一起待在混乱的南波士顿,所以他带有街头混混的气质。科林,没有父母,和奶奶一起住。同时,他还拥有天主教背景。卡斯特罗认识他的父亲,并让科林来汽车修理厂打工,给他外快,教他人生哲理。长大后,他成了一名警察,并在暗中成为卡斯特罗的助手。导演在电影-开头并没有直接叙事,而是放了一段纪录片的片 段,交代了南波士顿地区的治安情况复杂,其中汇聚了意大利后裔,爱尔兰后裔,黑人,种族之间矛盾不断。其次导演不断地给马特达蒙的主观视角,去看一座远处的金顶建筑,当他去看房子的时候,推销员还说:"住在这里,你就像中产阶级一样了。"这说明暗中帮助卡斯特罗也许只是为了还人情,他本人是有想通过当警察来实现阶级跃升的,比利亦是。倘若两人没有底层的出生背景,那么他们应该能成为优秀的警探。但正因为有这样的背景,让他们的抉择既是被迫的,又是必然的,这就像救赎一样。《无间行者》的剧本作为一个改编的剧本,那也是一流的。除了原版中将郑秀文和陈慧琳饰演的两个女性角色合二为一;把背景本土化;将余文乐所饰演的陈永仁的黑帮家族的出生背景改为底层罪犯家族之外。

  还增改了两个角色。增加了马克沃尔伯格饰演的狄格曼警长一角,他说话满嘴脏字,痞里痞气。自以为掌握一切,最终却被上司踢出局。他最终只有靠报私仇来解决问题,人物靠完成这个动作来否定整个司法体制的漏洞。把原版的韩琛增加了“FBI线人”的人设,变成了现在的卡斯特罗。因为增加了这层人设也为最后比利杀了他铺垫了更好的动机(卡斯特罗随时都可以把手下出卖给FBI)。也而卡斯特罗因为自己的FBI的线入而继续非法乱纪,也批判了FBI与黑帮联手维护治安的做法。

  原版至始至终都是两个权力集团的矛盾,而经过改写,变了个体与权力的矛盾,最终演变成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冲突。《无间道》的第一部中 出现的“玻璃美学”让电影偏向形式主义,而每个人物的死亡都要用黑白闪回烘托抒情,全片都带有-一种暧昧性的话。那么《无间行者》就让原版故事直白现实化,落地化,从底层街头出发,延续了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中的社会讨论。选取的黑帮题材,宗教元素;对于性,救赎,社会议题的探讨;延续马J斯科塞斯作品中剪辑的跳跃性;像《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一样,在忽明忽暗的空间中释放烟雾的导演手法在本片中也有出现,以此来营造- -种炼狱感等等这些都证明了《无间行者》是斯科塞斯的集大成之作。

  因为这部电影在重大精彩情节点上对原版有所保留,而没有原创力,中国观众对这部电影大多都抱有批评,但我热爱这部电影,让我热泪盈眶的是我看到了两个底层处境的年轻人不借一切代价,哪怕失去性命,像疯狗一样拼命逃脱出命运的爪牙,但最后又被社会所吞噬,永远也只是窗台上的一只老鼠,对华丽的金顶望尘莫及。

  解析好电影,最新影视剧综艺娱乐资讯,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侃片少年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