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名校十佳大学生:心中壮志凌云 笔底波澜万丈
田宇鸿深切明白成为一位优秀记者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独到的眼界见解,既要有象牙塔内创新求索的脑力与笔力,更要有风里雨里亲身实践的脚力与眼力。
田宇鸿对科研具有十足的热情,身上蕴藏着较强的跨学科研究潜力。2019年支教期间,他发现,在偏远地区信号会变得很弱,如遇到极端天气信息传播常常出现障碍。受此启发,通过学习机械CAD画图技术,他发明了一种新闻传播装置,该装置增强了已有装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并且最终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的授权。兴趣固然是首位的支撑动力,但坚韧的精神才更为难能可贵。“浓厚的兴趣,刻苦的精神,明确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这是田宇鸿自己始终践行的行事理念。因为对计算机软件十分感兴趣,加之好奇心和超强的自学能力,大二学年,他主动学习了C#和Delphi,最终辅助他人对总计12115行的代码进行数据优化和检查工作,完成了三维建模技术支撑软件和新闻传播宣传效果测评系统,并成功申请两项软件著作权。在其专业学术领域,田宇鸿也未曾有丝毫懈怠,他运用CiteSpace将与大数据相关的社会科学研究可视化,对融合媒体下的新闻传播学教育问题作出探讨。通过共现词分析呈现出以大数据为核心概念的主干,呈现出具有更明显的聚类特征的独立小群体,最终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全英文发表的学术论文被国际学术会议SSEHR2018接收,并被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的CPCI收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科研方面的创新求索丰厚了田宇鸿的知识素养,脚踏实地的躬身实践提升了田宇鸿的专业素养。在校期间,他用纸笔记录校园,用镜头聚焦校园,用网络丰富校园,在校媒体平台担任记者、责编助理,发表了多篇品质优良的稿件,组织策划了多项专题报道。此外,田宇鸿也将自己的新闻触角伸向校园以外的地方,2019年暑假,他成为了新华社的一名实习记者。实习期间,他用镜头记录社会,承担科技类短视频新闻的采制工作,曾采访多位知名人物,在新华社累计发表7篇署名作品,单篇新闻最高浏览量突破了112万。同期,他开始自主运营微博自媒体,日均浏览量过万,不仅提升了专业领域的技能与水准,也收获了社会交际的充实与感动。在校内校外媒体行业参加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提升了他的新闻采编综合实务能力,为他走向媒体行业打下了牢固的经验基础。在东奔西跑的校外采访中,他更加真实地体会到,记者行业的辛苦不单单是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那是一份记者肩上的责任担当。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坚韧成就人生华章。知足且上进,努力且坚定。用百分百的兴趣投入在学习生活中,无论是科研过程中的艰辛挑战还是实践过程中的困难辛苦,都在全心全意的坚持中转化为梦想路上的靓丽风景。
甘于奉献 砥砺前行作为一名党员,田宇鸿的人生理想就是把全部生命和热情投入到党的事业和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实践中,这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奉献于党,奉献于集体,奉献于社会,在无私奉献中砥砺前行。
田宇鸿曾在学院担任团委副书记,并在其专业担任团支部书记。他在支部率先成立了“马列主义学习小组”,推荐支部近一半的优秀同学成为入党积极分子,所在支部发展党员人数位列全院之最。他组织策划各类活动36场。所在集体获得了吉林大学十佳班级、吉林大学先进团支部等荣誉。他认真履行职责,在服务同学、服务集体中勤恳奉献。
在文体活动和比赛中,也少不了田宇鸿的身影。他积极参加专业领域的竞赛,音频作品《吉林如此美妙》在团省委举办的首届吉林青年新媒体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微电影作品《寻忆来时路》在教育部举办的思政课微电影大赛中获得了优秀奖;音乐电视作品《清明上河图》在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获得了校级二等奖。他也曾获得经典阅读大赛一等奖,模拟新闻发布会优秀奖等多项荣誉。2019年,他赴上海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的同学同台竞技,取得了零售业商品调研第一名的成绩。
田宇鸿深耕于对社会的无私奉献中。他走过都市繁华的街道,也见过山村四点的清晨。他是一名优秀的注册志愿者,是学校扶贫实践团队队员,曾参加无偿献血、下乡支教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在劳动中实现价值,在汗水中收获笑脸。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更是积极投身于村委会的防疫宣传工作中,累计志愿服务时长536小时,用行动和奉献诠释着自己的青春诺言。
来日征程漫漫,追梦路上始终有光相伴。“认清形势,放弃幻想”是田宇鸿的座右铭。与其一直仰望星空,不如脚踏实地走好梦想路上的每一步。对于未来,田宇鸿有着清晰的规划,成为一名真正为时代为人民发声的好记者,传递正确的价值观,让客观的新闻传递出人性的温度。牢记当代青年、当代新闻人肩负的使命,带着对国家、对社会的热忱与责任心,在校内外媒体上集青年之思、发青年之声、展青年之风,为实现新闻媒体人的理想而不断努力,为实现中国梦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