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开关》解读: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与众不同?

  

  瑞典研究人类寿命的科学家拜格林,他发现在瑞典北部一个叫诺伯顿的地方,如果年景歉收,人们就会挨饿;但如果获得大丰收,他们又会大吃大喝。这个习惯已经在当地形成了传承下去的必然行为。

  拜格林后来的研究发现,爷爷奶奶辈的生活状态对身体的影响可以遗传给它们的孙子,特别是爷奶辈在进入青春期之前的那段时间对于这种能遗传的印记最为重要。

  如果爷奶辈在9到12岁时有大吃大喝的经历,那他们的孙子辈的寿命就比较短,得糖尿病的概率会增加。

  同时如果父亲在11岁之前(即进入青春期之前)就开始吸烟,那他们的儿子在9岁时就会超重。

  这些事实说明,父亲的生活经历就会在他的遗传物质上打下印记。这些印迹可以经由生殖过程传给它们的儿子,甚至孙子。

  

  随着人类对细胞的投喂,它记载着建造我们身体的“遗传密码”。

  读到这里,你是不是会联想到自己身上有多少父辈的遗传呢?

  面对不太好的遗传,你是否困惑或苦恼,或者又在想,到底能不能改变呢?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变呢?

  科学家研究发现,表观遗传学在其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 D8

  由中国出版集团中译出版社的《基因开关》就着重讲到表观遗传学。《基因开关》的作者是日本的药理学博士生田哲,他的研究方向是遗传基因构造和药物设计。

  在这本书中,作者从表观遗传学的基本定义写到表观遗传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以及与基因变异的区别等,强调了表观遗传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及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和研究表观遗传带给我们的变化。

  

  给我们读者带来关于遗传学的新知, 同时也让我们收获到如何有意识地调整我们的生活。

  L. p8

  01、到底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与众不同?

  同卵双胞胎姐妹芭芭拉和克莉丝汀,在童年时期,她俩穿同样的衣服,留同样的发型。但进入青春期后,这两个女孩开始有所选择,穿的衣服完全不一样。

  芭芭拉说:“我穿短裙,而克莉丝汀穿长裙和夹克。”

  而她俩的性格差异也很大。“克莉丝汀做事更认真,我更自信。随着时光流逝,这种差别越来越大。”7 A0 e4 R" I. @" w) ^) Y L+ X克莉丝汀同意姐姐的说法。“我有更多的自我意识,深受严重抑郁症之苦,在芭芭拉身上一点也看不到。在很多方面,我们都大不相同。”

  

  双胞胎姐妹最终成为两个完全不同的人。

  同卵双胞胎,他们具有完全相同的基因组,具有相同的成长经历,但是他们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患病概率、不同的人生路线。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差异?

  伦敦国王学院双胞胎研究负责人蒂姆斯派科特教授说,“她们并不是特例。”蒂姆教授特别把芭芭拉两姐妹招募进了他所在的研究部门。观察发现,他们具备和其他同卵双胞胎相同的特征。比如在长相上,十分相似,几乎没有能分辨。但是在其他方面,他们又完全不同。更有意思的是,蒂姆教授研究发现,尽管他们有着许多像身高这样相同的身体特征但双胞胎很少死于相同的疾病,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在最近的研究中,科学家还明确地发现了能改变基因作用的机制,即存在着让基因发挥作用或不发挥作用的“开关”。研究这个“开关”的研究被称为“表观遗传学”。

  大概懂了一点事的孩子都知道生活中的“开关”是什么样子吧。

  一般开关是控制电灯等电器的一个按钮。大家可以脑补一下,按一下开关的场景。开了这个按钮,我们的基因就发挥了作用;反之,基因就沉默了。

  科学家还发现,这个开关并不会根据环境的变化改变DNA序列(也称为“变异”),仅改变基因的作用方式。具体说,遗传基因会根据DNA是否被修饰,从而迅速开启或关闭这个“开关”。

  这样说太专业了,不好懂,大家联想本文开头的案例就会明白了。开启了“大吃大喝”的按钮,那下一代极大频频地大吃大喝。

  这两个开关就决定了我们每一个人不一样的生活。来看看“开关”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02、基因开关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特别是孩子的生活

  1944年年底到1945年5月,荷兰西部地区在德国的封锁下,因粮食供应严重不足而陷入饥荒,人均粮食供应量减至最低,本来给孕妇多一些的配额,但她们拿到之后并没有自己独立享用,一般都分给了自己的家人。近6个月的时间,荷兰饿死了约2万人。

  许多胎儿因此而死亡,依然还有几万个婴儿诞生。但新生儿普遍体形瘦小,虽然出生时并没有发现明显的先天畸形,但对他们后期的生活有了深远的影响。

  

  哥伦比亚大学流行病学学者卢梅教授开始对这群人中的40万荷兰人的死亡记录进行了分析,发现他们在68岁的时候死亡率上升了约10个百分点。

  卢梅教授继续研究,后来发表了“孕妇营养不足时胎儿的特定基因处于是沉默状态”的重要见解。

  这就是著名的荷兰冬日饥荒事件,它是人类历史上悲惨事件,也是表观遗传学上的典例案例。

  他的研究成果表明,饥饿会导致营养不良,从而让开关关闭了基因的活性,抑制了对燃烧脂肪的蛋白质发号施令。这一抑制,就降低了人体代谢功能,导致肥胖、增加患病风险最终影响寿命长短。

  有科学研究表明,肥胖基因始于胎儿期,孕妇的营养不良可能会导致胎儿长大之后更易患生活方式病。

  最关键的是,当年那场灾难致使荷兰人的基因中至今仍有这个“印记”。

  读到这里,大家大概就更加理解开头我们说的那个地区的风俗带来的对后代的影响吧。

  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成果显示,胎儿、婴儿早期受到的待遇,会影响他一辈子的人生。本书作者用了整整一个章节来讲述了母亲的养育方式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

  他得出来的结论是,在婴儿期表现内向或很少被母亲抚爱的婴儿,从基因开关的角度讲,他们的发育要迟缓一些。

  母亲对孩子经常拥抱将是孩子未来自我调整、减少压力最好的武器。

  03、基因开关与过食症、上瘾有什么关系?

  著名的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有一个关于条件反射的经典实验。

  巴甫洛夫在每次铃声响起时,就开始给狗喂食,并反复训练。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他发现,只要铃声一响起,狗就会流口水。

  

  将暗示和奖赏配对记忆,被称为是“联想学习”。通过这种学习,导致我们大脑中会有条件反射产生,因为大脑暗示一旦出现,胃就做好了准备了。不仅狗这样的,人也这样的。

  人其实总是无意识地训练自己。比如,假如你特别喜欢吃炸鸡,能做到只吃一口就停下来吗?这相当艰难,是吧。大脑会发出指令,让你不停地吃,直到不知不觉全部吃完。

  研究表明,无论是对咖啡上瘾,还有说对酒有嗜好,并非他们意志薄弱,而是因为人的大脑已经发生着某种巨大的变化,而这种状态仍在长久地持续。人的食欲,不一定只是一种单纯的生理反应,可以理解成为一种复杂反应。因为人在无意中将象征性地暗示与食物奖赏联系到了一起,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利用。

  以上举例,作者想告诉我们,我们常常认为肥胖的人意志薄弱、缺乏自制力,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肥胖是因为大脑的奖赏系统未能充分地发挥作用,为弥补由此导致的快感欠缺而过量饮食的结果。

  过食与依赖症的发生方式相同,所以类似“此人意志薄弱”或“邋遢,不肯面对问题”的批评,是失之偏颇的。

  每个人各自的奖赏系统机制是各不相同的。它是在形成当今特殊的饮食环境之前就存在的先天性系统。

  明白这些之后,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做好自我控制,给自己新的暗示,切断自己原来潜意识中的提示,给自己一些诸如“我不能吃太多”“要抵制这种欲望”等等,从更高的层次向大脑中的奖赏系统传送认知信号。

  04、总结

  本书中的最新研究成果也表明,改变基因功能的机制,即控制基因是否发挥作用的开启或关闭功能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我们更可以认为表观遗传对人类的影响是深远且巨大的。好好阅读这本书,对自己的行为和习惯有了更深的了解,相信我们的自我控制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