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撒哈拉有富加腊的地方,街道宽阔整洁,花草遍地且绿草茵茵

  自从撒哈拉大规模的石油开发以后,新兴的城市如雨后春笋,新城与古朴的老城风光迥异。新城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街道宽阔整洁,花草遍地,绿草茵茵、果树相间而栽,散发着清香,使绿洲充满了现代化的气息。凉台有梯子与房内相通。没有哪一种类型的房屋是盛行的,各地都不相同。

  

  但一般墙壁都很厚实,房顶上盖上一层厚厚的黄土,冬暖夏凉,既可防热,还可防沙暴。还有的房屋“徒有四壁”,没有屋顶,屋顶只用枣椰树叶覆盖,白天可以遮萌,晚上又利于散热,可以起到调节气温的作用。在某些地方,卧室和客厅有彩色的挂毡、地毯、镜、画、床、衣橱、箱等装饰和摆设,反映了房主的一定程度的文化、时髦和阔气。

  

  古老的撒哈拉“坎儿井”-“富加腊”,撒哈拉以干热、雨水奇缺闻名于世,年降雨量不超过100毫米,有的地区多年滴雨不降,所以沙漠地区的常年水流是极为罕见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就是在这块极干燥的沙海之下,殖藏着一个浩瀚的“大海”,淡水储量多达30~50万亿立方米,它是雨水渗入地下汇聚而成。

  

  地下水埋藏深浅不一,浅处数十米,深处数千米,只有极少的地方水位接近地表。为了生存,沙漠儿女世世代代不得不向干渴的大地开战,以不同的取水方式,提取地下水,打井是最常见的取水方式。在井浅的地方,人们用平衡吊杆来取水。在井深的地方,多采用一组滑车套上骆驼、驴、骡或牛,在一条坡道上来回拉,拉距取决于井的深度。当水被拉出口时,水就自动地倒入一座贮水池内。这是一条古老而普遍的提水方法,但现在,畜力逐渐被内燃机所取代。但是,在撒哈拉的广大地区,一种重要的取水方式是被称为“富加腊”的地下水渠。这是一种风格独特的引水工程,实际上它是与我国新疆的“坎儿井”一脉相承的引水渠道。

  

  据考证,我国秦代就出现了坎儿井。它从我国首先传到波斯,后又传到世界各地。“富加腊”由竖井和暗渠两部分组成。暗渠是为了汇集蕴藏在岩层中的地下水而修筑的。从绿洲的谷底逐渐向上挖起来的渠道,直通沙漠,一般长达数公里,最长的也不超过15公里。渠道缓缓倾斜,从岩层中渗出的水顺渠道慢慢流向出水口。竖井是从地面往下通到暗渠的井。为便于暗渠的挖凿和修理,每隔20米左右就挖一个竖井,挖凿“富加腊”的民工就从竖井进出。

  

  民工们脚跪着井壁,手扒着并壁上的缝隙上下井。因没有测量工具来确定暗渠的走向,只是民工们凭着感觉,从两个相邻的竖井用鹤嘴働相对开挖,所以暗渠往往不成一条线。挖凿的碎石、沙、土通过竖井用篮子提出来,堆在井口的周围。远看好似一座座“眼鼠丘”,排成一行,少则几十个,多则数百个,每个高1至3.5米不等。

  

  凭这些小丘,人们就能知道地下有一条“富加腊"。每条“富加腊”都有好几十个,甚至几百个股东。普通的股东只能得一点点水,只有少数人能获得足够的水。这里大水主控制着“富加腊”的流水。根据股东的大小来分配水量。分给各个股东的水量必须经常测量,有的地方用钻有大小不等孔洞的铜板来进行测量。水的测量和计算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由专门的水管家负责。水从“富加腊"的出水口顺流而下,通过完整的多级水渠系统流入田园。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