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年伟人摆下家宴,郑洞国迟到了几分钟,主席:你这个名字很响亮

  “郑洞国,你这个名字很响亮嘛!”这是毛泽东对郑洞国说的第一句话。

  两人的第一次相见是在毛泽东的一场家宴上。郑洞国作为曾经的国民党骨干,为何会出现在共产党的宴会上,并且和主席相谈甚欢呢?

  

  一、身先士卒,宁死不屈

  郑洞国,1903年出生于湖南省。1924年,在革命思想的熏陶下,他进入到黄埔军校学习,并以出色的表现进入国民党任职。

  作为最早的一批革命军人,郑洞国加入国民党之后很快就晋升为团长,参加了许多重大战役,其中就有著名的北伐战争、中原大战、台儿庄战役以及缅北会战等。郑洞国一心为国,并无争权夺利的念头,在后来也被任命为东北“剿匪”军司令部的副总司令。

  然而,这个副总司令却并不是他想要的。郑洞国是一名有思想,有文化的革命军人,在他的观念里并没有很明确的党派之分,所以,当蒋介石下令让他剿灭共产党时,在他内心是极度不愿意的,他并不想中国人打中国人,只是,身为军人,军令如山,多次劝说无果后郑洞国也只能遵守。

  

  在当时,东北的战况其实并不乐观,解放军势如破竹,解放了东北大部分地区,只剩下长春,沈阳等城市,国民党败局已定。

  郑洞国并不认同死守长春这样的做法。可是,在这样的困境之下,他却被蒋介石下了死命令:必须在长春带领众人突围。

  其实,长春当时已经被解放军重重包围,就连粮食也只能依靠空投。困守在城内的十万士兵命运全都交付在了郑洞国手中。

  郑洞国连夜召集新七军军长李鸿,六十军军长曾泽生开会,无奈军心已散,两人都对这件事并不上心,并且在当晚就收到了六十军准备起义的消息。

  郑洞国心如刀割,各路军队都在劝他投靠共产党,即使他并不反感共产党,但是,不战而降也并不是他的作风。

  

  局势已定,突围再无可能,郑洞国心死如灰,遂向“剿总”汇报了当前战况,并拒绝了杜聿明的拯救方案,表示:“我不会抛弃我的部下苟且偷生,我已经决定以死报国。”

  就在郑洞国料理好一切,准备献身祖国时,门口站岗的士兵冲了进来,紧紧将他抱住,就在几人斗争之时。“砰!”远处突然响起一阵枪声,郑洞国判定这是不远处的巷子出现了枪战,就在他快速冲出门口,想一探究竟时,却发现自己已经被解放军重重包围。在解放军的示意下,郑洞国放弃了抵抗。

  二、反思过去

  其实,那一声枪声是空枪,解放军也是为了顾全郑洞国的颜面,想通过这种做法保住这个人才。

  

  郑洞国放弃抵抗之后,就获得了解放军东北战区的司令员肖劲光和政委肖华的设宴招待。宴会上,两人多次用各种话题想拉近他们的距离,可是,郑洞国本就不是很会活跃气氛的人,加之心有不忿,更是全程无话可说。

  最终,在两人的体谅之下,郑洞国获得了在军区招待所学习的机会,并且他不广播不登报,不参加公开的宴会的要求也获得同意。

  郑洞国从此开始了他安宁的生活,年少时他就极爱读书,但是,由于工作,失去了很多阅读的机会。在这段时间里,郑洞国阅读了许多书籍,其中包括了一些毛泽东的著作。

  

  刚开始,郑洞国对于共产党能够获胜这件事还是心存疑惑,直到看完《毛泽东选集》。郑洞国开始反思过去的一切,突然发现自己跟随蒋介石所做的一切,并没有真正的爱国爱民,有可能将人们从一个深渊拉进另一个深渊,这个想法一出,郑洞国不禁一身冷汗,自己以前差点铸成大错。

  可是,正所谓“一臣不事二主”,尽管郑洞国已经幡然醒悟,内心的矛盾仍使得他身心疲惫,最终病倒。

  1950年,为了他的身体健康,党中央最终同意他回上海养病。经过北京时,郑洞国收到了周恩来的邀请。周恩来曾在黄埔军校任教,也算得上郑洞国的老师。

  周总理热情接待了他,并企图挽留这个人才。

  

  “洞国,现在国家百废待兴,等你病好起来,随时欢迎你回来。”周总理言语之间留足了余地,并没有强行挽留,面对眼前的老人,郑洞国愧疚不已,开始觉得自己有点狭隘。

  后来,郑洞国被蒸蒸日上的气氛打动,决定加入共产党,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你今年51岁了吧

  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人大会第一次会议,毛泽东任命郑洞国为国防委员会委员。

  得知是毛泽东的提议,郑洞国十分感动。而就在不久之后,郑洞国又收到了一份金字请帖,是毛泽东邀请他去参加一场家宴。

  郑洞国准备了许久,可人算不如天算,宴会当天郑洞国还是被事情绊住了,无奈迟到了几分钟。

  一进门,郑洞国并没有受到指责,毛泽东十分热情地招呼他,并用地道的湖南话打招呼:“郑洞国,你这个名字很响亮嘛。”

  

  随后,毛泽东给拘谨的郑洞国递烟,他很熟练地划开火柴,给他点烟。这一行为可震惊到他了,在国民党待了许久,里面官僚主义一直很重,如今却没想到,共产党的领导人原来是如此平易近人。

  ”你今年51岁了吧。”为了打破郑洞国的不适和拘谨,毛泽东主动关心起他的个人生活。

  后来,两人又聊到了马列主义,为了解答郑洞国的疑惑,毛泽东主动讲起了他的经历:“我以前了解了一些马列主义就以为自己是革命者,可当我去了煤矿工作,和工人打了交道,才发现自己并没有真正理解。”

  宴会当天,他们聊了很多,也正是这次对话,郑洞国的心境才正式转变过来,下定决心一心一意为祖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晚年的郑洞国,更是凭借自己的人缘,全心投入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大业上,积极联系故友,即使病重也没有停止工作,最后,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1991年1月27日,郑洞国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他的一生都将祖国摆在第一位,就连离开前也说自己的遗憾是没有见到祖国统一,他的广阔胸襟值得我们永远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