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论坛】小镇故事60年常讲常新,为什么能,又为什么行?是因为——

  

  阳春三月,满目风光。在这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好日子里,全国性的故事研讨平台“中国故事·金山论坛”又开启了新一轮的研讨话题。本次论坛由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金山区文化和旅游局、金山区山阳镇人民政府与上海故事家协会主办,由金山区文化馆、金山区山阳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中国幽默故事基地、金山区故事学会承办。

  起步于1962年的山阳故事,已走过60年成长之路。有人说,写第一个故事难,写了第一个再写第二个就容易些,但要一直写故事,把故事越写越新、越写越活,越写越精彩,那就是难事一桩;也有人说,讲一个故事容易,讲了一个再讲一个也能应付,但要坚持讲故事,把故事越讲越动听、越讲越响亮,让一个个好故事流传到更广阔的天地,焕发出更长久的生命力,那也是一桩难事。然而这两件事,这个故事小镇,都做到了。今天,就带大家走近这个宝藏小镇,聆听她的故事,探寻她的能量之源。

  本次论坛上,上海市金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李泱泱,上海故事家协会会长、《故事会》杂志社社长、主编夏一鸣,围绕“历经六十年 谋求新发展”这一话题发表精彩观点。

  专

  家

  观

  点

  传承发展中的山阳故事

  

  金山,已有六千多年历史,在吴越文化的熏陶下,民族民间文化十分活跃,尤其是讲故事,更是劳动人民茶余饭后最受欢迎的娱乐样式。20世纪60年代初期,为配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金山有组织地讲故事活动蓬勃兴起,至今已有60年历史。在这60年中,经过几代故事人的努力,不仅创作了一大批在全国广为流传的新故事作品,歌颂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新时代建设中的金山人形象,同时涌现了一批在全国有很高知名度的故事作家。金山故事与金山农民画一样,成为金山文化的闪亮名片。

  在金山故事这支大军中,山阳故事起步最早,成绩卓越,保持60年长盛不衰。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正确处理好传承和发展的关系,使山阳故事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繁荣,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山阳故事模式。

  一、传播方式:在坚持口头性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中国新故事,是在民间故事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民间故事最主要的特征是口头性,是一种通过人们口耳相传的文艺样式,俗称口头文学。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互联网的诞生、媒体信息传播方式的不断发展,故事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先一则故事,从金山传到北京,通过口耳相传,需要几个月、几年甚至更长时间。而通过现代化媒体,几分钟内就可以传播到大江南北。山阳的故事工作者们,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他们录制音频和视频故事,在“学习强国”“喜马拉雅”等网络传播平台播放。他们组织青年故事团成员,甚至尝试了故事网络直播。山阳故事对传统讲故事方式也进行了创新,如双人对口故事,群口故事,把几个内容接近的故事串连起来,形成串烧故事;有时把故事情节稍作改动,配上音频,变成情景故事等等,不仅提高了故事的趣味性,使故事氛围更加浓郁,而且大大加快了故事传播的速度。与此同时,这些创新并没有改变故事口头性的特征。

  这种崭新传播方式的普及,故事的口头性特征多多少少受到了一些质疑。我赞同山阳故事工作者的观点,各种文艺样式都有自己固有的特征,故事失去口头性就不是故事了。科技的发达,改变不了人们用语言来交流和表达情感的需求。广大人民群众也需要故事这种传承了千百年的口头文艺的存在。所以,山阳的青年故事团、常青树故事队等,每年会为基层群众、尤其是老年群体送去近200场故事会。

  二、创作方式:在坚持集体性的同时,鼓励个人创作。

  民间故事是劳动人民集体的结晶。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或听到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就相互在口头传来传去,本来不太完整的一件事,经过无数人的传讲和“添油加醋”,逐渐就形成了一则完整的故事。那这则故事的作者是谁?谁也不知道。这就是民间故事创作方式上的集体性。而现在,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劳动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同时教育的全面普及,使能把自己遇到的,或看到听到又感兴趣的事记述下来成为可能。那么,我们在创作新故事的时候,还要不要坚持民间故事创作方式集体性呢?山阳的故事作者给我们肯定的回答:不仅要,还要发扬!首先,纯文学与民间文学最大区别,在于纯文学反映的是作家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比如散文、小说、诗歌等。而故事反映的是大多数劳动人民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反映的是劳动人民对社会的需求和迫切愿望。两者的出发点不同,导致主观感受、叙述方式、材料选择上的迥异。其次是一人肚里没有二人智,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只有发挥集体的智慧,才能更好地反映劳动人民的心声。

  这种创作模式,在我们金山是有传统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使金山故事的质量有一个质的飞跃,在《故事会》编辑部的支持下,张道余、吴伦、干校明、姚自豪、毛一昌等金山故事创作“五虎将”,创办了故事沙龙,规定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六下午5时前在金山县招待所报到,交流讨论各自想写的故事梗概或素材,直至第二天下午晚饭前结束。沙龙活动整整坚持了十多年,集聚出了一大批高质量、在全国广为流传的新故事作品。山阳故事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他们先让作者写初稿或故事梗概,然后一起拿来讨论。再根据大家提的意见进行修改。这样多次反复,本来不太成熟的作品,由于吸收了集体的智慧,慢慢地成熟了。这样的作品,其实是集体创作的。但为了鼓励作者,山阳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谁第一个提出的故事素材,不论修改的程度有多高,哪怕是推倒重新构思的,作品出来后,仍具原作者的名字,这极大地鼓励了作者创作的积极性。

  三、思想内容:在坚持人民性的同时,提倡百花齐放。

  传统民间故事反映的内容,大多是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反压迫、反剥削、反官府和反封建的故事,还有孝顺故事、巧女故事、智慧人物故事等等,其结局都是长工斗败地主,百姓斗败官府,弱势群体战胜邪恶势力,好人得到好报,坏人受到惩罚。就是一些悲情故事,也有一个光明的结尾,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化蝶,《牛郎织女》中的鹊桥相会等,充分表达了劳动人民向往光明和美好生活的愿望,主题积极向上,这就是民间故事在思想内容上的人民性。而现在的新故事,时代背景已发生巨变,广大人民群众成了国家的主人,故事中如何来体现人民性这个特征呢?山阳的故事作者非常聪明,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

  他们在长达60年故事创作中,创作了一大批反映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劳动人民翻身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红色故事,表达了党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深厚感情;创作了一大批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新征程中,广大共产党员和基层干部,带领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感人故事;当然也创作了一批反腐倡廉,人民群众与腐败官员斗争的故事。这些故事歌颂也好,揭露批判也罢,都是表达人民群众的心声,具有很强的人民性,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

  故事本身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是繁荣发展山阳故事的必由之路。拥抱人民,表现人民,歌颂人民也成了山阳故事的主要题材。大量纪实故事(真人真事)的诞生,劳动人民成了故事歌颂的主体。激发劳动人民为建设美好家园而无私奉献,同样是在体现故事主题的人民性。

  山阳的故事作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也创作一些轻松活泼,听了让人捧腹的笑话、幽默故事等。因为故事不仅是精神食粮,还有娱乐性的功能,让人民群众在辛劳工作之余,听一些短小精悍的故事,会心一笑,缓解一天的疲劳,也是不无益处的。一花独放不是春,只有百花齐放,才能姹紫嫣红!山阳与《故事会》编辑部联合举办的年度中国十佳幽默故事评选,年度中国十佳廉洁故事评选,充分体现了山阳故事人在讲好山阳故事的同时,逐步走向全市、全国,增强全国对金山故事、山阳故事的认同感。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号召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同时,他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杰出典范。他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在作报告中,在与人民群众交谈中,甚至在接待外宾中,经常用一则则生动有趣且富有哲理的小故事,来启迪人们的心灵,传播中国的声音。我相信山阳的故事工作者,与全区故事工作者一起,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努力创作出一批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展现中国特色的优秀作品。同时深入到基层的每一个角落,为百姓送去高质量的故事,满足百姓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为擦亮“金山故事”这块金字招牌,为建设“三个湾区”作出更大的贡献!

  金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

  李泱泱

  专

  家

  观

  点

  山阳基地打造中国故事的

  “五个一工程”

  

  有人经常问我们,为什么《故事会》上发表的作品质量都那么高?你们的作者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你们的作品会源源不断?它们有什么秘密吗?

  老实说,回答这些问题,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讲清楚的,但如果一定说有秘密,我认为这个秘密可能就隐藏在基地里。一直以来,我们就非常重视故事创作基地的建设,而山阳又是基地建设的“模范生”,所以,今天我愿意借“中国故事·金山论坛”研讨会的机会,与大家共同分享我的一点思考。

  我们知道,故事有文学之母的说法。这是从发生论、本体论上来说的。如果从方法论来看,它与其他创作却是不同的。所不同者大概有三个地方。第一个不同,就是它的集体性。故事不是一个人写出来的,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如果说传统故事是通过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而现代新故事,则更多表现为经过多人多次“头脑风暴”生产出来的。一个好的故事核就像一粒种子,通过大家之手,让这个故事核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们不否认,不是所有的种子都会生根发芽的,当然,也不是所有的种子都能开花结果的,更不是所有的种子,开的花、结的果都是一样的。种子有好坏之分,故事核也有高下之别。也不否认,现代新故事的生产体制,与传统故事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比如,生产主体的知识结构、传播方式不同。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只有通过集体的诗性智慧,才能使这个故事核产生裂变的能量。而在智慧产生的过程中,许多同仁其实是默默做出贡献的。虽然在媒介上发表时,只有一个著作权人的名字,但它的背后却是一个复数。这也涉及故事的第二个不同,就是匿名性。只不过在传统故事中,这个匿名性是指故事的所有参与者,而我们现在的匿名性却是特指它的贡献者。他们被遮蔽起来了,是故事创作的隐形人。第三个不同,就是它的口头性。在这个集体创作中,大家以不同方式建言献策。首先要通过作者之口,把那个故事讲出来,大家也是现场交流交会,融会贯通。“融”就是要把大家的智慧集中起来,“会”就是交流、交会,甚至交锋,最后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故事大王吴文昶给我们主持“东方夜谈”栏目时,他拿到故事作者的作品,第一步不是急于修改,而是拿到书场去讲。改变作品的形态,把文本改成话本、讲本。而在讲的过程中,他自己会发现,有的故事可能讲得很顺畅,有的故事讲着讲着会卡壳,有的故事在讲述过程中会临时起意,而场下听众的即时反应,也让他明白这个故事好在哪里,不好又在哪里。这个口头性,也是在场性。吴大王把这个创作过程,称为“口头出版社”。集体性、匿名性和口头性——故事创作的“新三性”,实际上也是故事作品“命运共同体”的体现。

  大家聚在一起讨论稿子,如果仅仅是一两次活动,那也不是基地的目标所在。基地实际上是一个体制,是一项制度设计。记得我在对山阳基地的经验总结时,提到山阳基地体现了“五个一工程”。分述之,即:第一个“一”就是要有一位领军人物。山阳故事基地的领军人物就是张道余。这个领军人物既不是上封的,也不是自封的,而是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自然形成的。这个领军人物既能说服自己,又能说服别人。说服自己就是有“自律”,说服别人就是要有“他律”。我们常说,一个好的作者不一定就是一个好的领军人物。因为他在处理自己的作品时,可能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但如果他没有好的人品,那么,别的人就不会跟他走。高举旗帜,回头看,众人跟着走叫“雄壮”;高举旗帜,回头看,没人跟着走叫“悲壮”。我们要的是“雄壮”,不是“悲壮”。当然,有“人品”没“文品”也不行。因为基地的制度,不是茶馆的制度,不是做好“店小二”就可以了,也需要“大掌柜”临门一脚,来点绝活,拿主意,做决策。

  第二个“一”就是要有一份奋斗纲领。这个纲领就是这个基地的发展方向,发展蓝图。既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又要“一张蓝图绘到底”。说到底,这张蓝图就是这个基地的品牌。一个基地要有一个品牌。每个基地的样式、发展路径都是不是一样的,可以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和因事制宜。要做出特色来,就必须要有一份行动纲领。山阳基地多年来着眼于喜剧故事文化建设,着力打造“中国幽默故事基地”品牌,至2022年,与《故事会》编辑部联手连续举办了5届年度十佳幽默故事评选。在2017年举办的第二届“山阳杯”全国幽默故事大赛中,收到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台湾、澳门、旅美华侨等参赛作品5013篇,创故事赛会最高纪录,在上海乃至全国都有广泛的传播力和深远的影响力。

  第三个“一”就是要有一支坚强团队。这个团队是团结的团队,奋进的团队,更是一个胜利的团队。这个团队是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这个团队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不是请客吃饭绘画绣花,不是乌合之众。这个团队要有包容心和差异性。宋江有宋江的团队,一百零八将,每一将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但关键时刻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刘备也有刘备的团队。除了军师诸葛亮之外,还有猛将关羽、张飞;除了青年才俊赵云,还有耄耋老将黄忠。这个团队还可以是唐僧式的。跋山涉水,历经八十一难,最后取得真经而回。山阳故事基地,很多年前就谋划未来,抓故事创作从娃娃抓起,现在更是形成了老中青幼四级梯队。

  第四个“一”就是要有一批顶尖之作。一个基地如果没有数量可观的作品,就难以调动大家创作的积极性。同样,如果没有创作出被大家认可质量上乘的作品,那么也难以激发大家的内生力。记住一个故事,也就是记住这个作者,记住这个基地。一定要把文本做成范本、选本,这样大家才有动力,有努力发展的方向。所谓对标对表,意即在此。据不完全统计,自2012年至2022年十年中,山阳作者创作的故事,占全区的60%,纪实故事编创量占全区75%以上,为金山故事争光添彩。更加可贵的是,也有一批优秀作品脱颖而出,成为新的创作标杆。

  第五个“一”就是要有一个阳光政策。换言之,也就是要得到政策层面的、经济层面的支持。这也是新时代我们基地建设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因为这个基地首先要是合法的,开展的活动才有正当性,而且要开展活动,也必须要有经济基础。有经济基础,才会有上层建筑,有意识形态。基地建设可以是同仁性的,AA制的,但是如果想做得大,走得远,就应该得到政府层面的支持。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社会责任,共同的价值取向。我们不可能搞另一套。我们不是搞小团体。我们的作品要进校园,进农村,进军营,进机关,进楼宇,那就不能没有政府的阳光政策。山阳镇各级领导有个优良传统,就是一直把山阳故事当作重要工作、重点工作“倍加珍惜、切实保护”,做到上下互动,内外联动,这也是山阳故事能够走向全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山阳基地在实践方面探索出了许多非常好的路径和方法。在“五个一”方面,不但有“施工单”,还有“实景图”,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五个一工程”,也是在山阳基地建设上提炼出来的,说到底就是山阳的模式,体现的就是山阳的经验。

  最后,我想讲的是,作为发表故事的杂志,每个编辑都要有“基地意识”。对于编辑部来说,基地建设是有许多好处的。首先,基地作者也是我们的第一读者。我们的编辑通过基地,不但能够组织到一批好的作品,还可以掌握第一手的社会动态。了解我们的作品,是不是受到读者的欢迎,探求现在的读者在想什么,他们需要什么。嘤其鸣矣,求其友声。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坐在电脑前,看起来与世界只隔了一个屏幕,但根本上却是难以与读者同频共振。其次,从文本上来说,通过“口头出版社”的打磨,作品关口前移,可以纠正许多不应产生的错误。再次,通过基地的活动,可以发现更多新的作者。因为基地本身也是开放的,而不是闭环的。基地可能是最先捕捉作者的网络。所以在下沉一线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实现作者队伍的新陈代谢。

  山阳基地,成功地打造了中国故事的“五个一工程”。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全国也有许多地方,开始追梦造梦,艺术乡建,创建自己的故事创作基地。可以预期,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会看到有更多的“梦工厂”建立起来。那是一个文化的工厂,一个创意的工厂。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上海故事家协会会长

  《故事会》杂志社社长、主编

  夏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