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束般的恋爱》 2022.03.04
这是一个与「世界上的另一个我」恋爱的故事,是一个理想与现实碰撞、拥抱、挣扎、放弃、和解的故事。
有一个关于感情的经典问题,「相似的人」和「互补的人」,哪一种更适合恋爱?曾经我会憧憬互补的另一半,互相成就互相实现,能从对方身上获得自己欠缺的性格和见识,成为各自更加圆满的自己。不过经历了上一段感情,我开始意识到长大之后每个个体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并不是TA身上互补的东西就可以反馈到自身。相反,相似性会更加重要,那些相似会构成基础,让两个人能够更加踏实地走过未来的不确定性。
所以去年知道这部电影时,就非常期待。
故事的开始,理想得过于梦幻,「命中注定」一般。即使是命中注定,也需要他们各自向对方迈出一步,才促成了这段感情。小娟勇敢地表达出自己和小麦的共鸣,而小麦觉察出小娟的失落,便匆匆离席跑了出来。缺少了勇气和行动,再好的机缘也终将错过啊。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看得日本影视作品太少,我总觉得它们的戏剧性没有特别强,却能用平淡的叙事传达主题。于是,接下来一个接一个的淡淡日常,把太理想化的开端,逐渐展开,变成让人感同身受的真实。
我喜欢看他们一起看展看书、一起规划布置新家。这些是他们本性的喜欢的相通,并不是因为对方喜欢而喜欢。这种契合,是感情的出发点,是感情的核。如果这种契合不变,感情应该能顺理成章地走向永远。
而诸如看储气罐电影、后面两人一起看话剧,则多少有了一丝迁就的意味。即使是电影里如此相像的两人,也不可能完全一样,迁就也是难免。当感情处在高位,迁就是你情我愿的,而当感情归于低谷,迁就、哪怕是曾经的迁就,都会成为裂缝。所以两人相处时应该如何面对差异呢,可能「及时地表达和弥补,避免一方只感受到单方面的付出」,才是解决之道吧。
关于博主小芽的情节,阐述的是除了爱好上的些微差别外,两人的另一点区别:同为文青,小娟比小麦还是更加「敏感」。这个区别,是男女之别。自小芽自杀而起,小娟的那丝隐隐的担忧,小麦并没有感受到。
这也隐隐对应上「女生比男生更早熟」的说法。男主此刻是更加天真的,而女主已经感受到隐隐的危机,这种担忧未来还会是一种持久的心理暗示。如果他们此刻能沟通一下彼此的想法,结局可能会有所不同。不过男生可能只有经历过,才能真正理解吧。
电影后半段两人收入锐减、于是男主变身社畜、与女主生活日渐分叉的故事,在当下国内的环境里,感觉缺少一些代入感。更多的生活面对的问题是,两只社畜应该如何好好地生活。但是自由生活的理想和按部就班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倒也是实实在在地发生在每个人的生活里,无论是自己和另一半,还是自己和想象的自己。
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应该如何消化、如何平衡,是一个经常被聊的话题,解法无非是调整想法、追求共存等等。这不是我想表达的重点。
我想探讨的是,这个差距是男女主分手的原因吗。个人来看,当小麦和小娟的生活来到三四五年,他们其实都已经接受了这个差距。可能在有些事情上,他们可以平衡、妥协地更好,但这会足以避免分手的结局吗?我觉得不然。
让他们最终走向分手的,我觉得是他们对感情「最初的预期」与「当下的现实」的差距。他们并不是不接受与另一半一起过普通打工人的现实生活,只是在这段感情之初,他们想与这个TA一起过的是理想的爱情。怀着这种预期,就难以把这段感情,过成现实的样子。分手之后,他们可能会再找到各自的另一半,过着普通生活,但是这段感情,不可以。
这种选择从结果看「不理性」,但却真实,很「人性」。
所以当小麦和小娟望着当年座位上的男孩和女孩,仿佛时光回溯,然后在街头哭泣着相拥时,这些种种都好像在暗示着他们和解了。但那一时刻,我强烈地预感,他们确实是和解了,只不过不是和现状和解,而是和自己最后剩下的一点残念和解了。
他们分手了。
---
那应该如何面对感情的起伏呢?
在我看来,感情不是靠感性就可以永远维持的。即使感情再好,也难免有起伏。在那些低谷的时刻,是否要继续下去的选择会持续地困扰着你。这时,理性的力量就显得更加重要,想想那些你爱TA、选择TA的理由,是不是依然成立。如果成立,这些会成为支撑你走过低谷时刻的力量。
全片几乎所有的戏份都是男女主二人,两人把从理想到现实的转变演绎地很好。(颜值也很好看!)细究的话,我觉得菅田将晖在山音麦工作之后的表演要比学生时代更好,而有村架纯的文青演绎地更加真实。
电影的色调有很浓的日系人像感,皮肤那种温暖的黄色调,看着太舒服了。以后拍人像片,我要模仿一次!
剧情谈了很多,表演和视听上就少写点咯。
---
竟然从天亮写到了天黑。
---
所有图片均来自豆瓣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