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家继女上初中,突然不愿上学,孩子爸打孩子,说她都是装的

  之前开店的时候,认识了一个朋友小A,她是头婚,却嫁给了一个二婚男人。

  男人妻子车祸离世,留下了一个四五岁的女儿。

  女孩小时候很可爱,小A也蛮喜欢的,也是从小把她看大的。

  结婚后,过了几年,小A跟这个男人又生了一个儿子。

  小A有一天跟我诉苦,说,不是自己的亲骨肉就是管不了。

  她说,她家这个继女小时候明明就是很乖的一个女娃娃,长得又很漂亮。

  现在,上初中了,跟换了一个人似的。

  突然就说什么也不去上学了,天天把自己关在家里面,蓬头垢面的,也不跟人交流,也不知道她在屋里都干啥。

  女孩爸爸想跟女孩沟通一下,问问她是什么情况,女孩就是一味地沉默,不说话。

  把她爸爸气急了,就动手打她,说她就是不想上学装的,逼着女孩去上学。

  我问她,你没试着跟孩子聊聊吗?

  她说,女孩的爷爷奶奶都不让她管,她自己也觉得管不了。

  她也很不理解,说这孩子好好地,整天不知道作什么。

  我听了之后,觉得挺可怜这个孩子的。

  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就处在一个性格比较不稳定的时期,需要父母的关心和适当的干预,来度过这段时期。

  处在这个时期的孩子,处事比较情绪化,在我们看来的一点小事,在他们眼里都可能是跨不过去的天大的事儿。

  如果有父母的关爱,孩子还能平稳的度过这段时间,如果像这个女孩似的,妈妈不是亲生的,爸爸的教育又很粗暴,势必会导致女孩把所有的心事都封锁在心里,产生消极情绪,久而化郁。

  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出现早恋、抽烟、沉迷游戏等现象,家长在处理这类情况时,往往不知所措,常常用截断式的暴力手段,企图改变孩子,却把孩子推向更远的方向。

  为了保护自己的尊严和独立性,在这样针锋相对的管教方式下,孩子只会跟家长对着干。

  

  二、父母的唠叨

  爱唠叨是很多父母的通病,因为孩子不听,所以一遍一遍地重复。

  事实上,有用的话说一遍就够了,没用的话说一百遍都不管用。

  之前看过一则小故事,马克.吐温听牧师慈善演讲,一开始听着很好很激动,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在讲,他烦了,心想就捐一部分吧;又过十几分钟,牧师还没讲完,马克.吐温生气了,决定不捐了;最后,终于等牧师讲完,他不仅没捐,还生气地从募捐盘子里偷走了2元。

  马克.吐温的这个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超限效应”

  在教育孩子上也是如此,本来说的话挺有道理,重复的多了,就没人喜欢听了。

  

  老师是孩子们人生中的重要他人,对孩子的评价和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如果在老师眼里一个孩子不仅成绩差,纪律也差,难以管教,老师就会放任自流,对孩子来说,也无异于是一种冷暴力。

  

  青春期只是一个人必经的阶段,不代表永远。在这个阶段,孩子们需要的不是父母的不断否定和教育,而是父母的理解与支持。

  而我朋友小A家的继女,就处在一个没人理解和真正关心她的环境中,很为这个孩子揪心,却也无可奈何。

  希望她的父亲能带孩子出去走走,散散心,打开孩子的心门,不要造成遗憾吧!

  感谢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