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了,大小猪的故事能讲讲ChatGPT现象
有朋友觉得我前面一篇文章谈论为什么不是中国企业先做出ChatGPT时写了一句:“当你处于中国特色的商政环境,被10亿级的用户市场包围,鬼都知道应该先做什么了(真的不需要详细讨论的)”,还是应当详细讨论一番的……
好吧,我觉得如果从国内的大环境及商业氛围来说,可以这么理解:搞钱这件事估计全世界人民都是一致的。
但如果深究为什么要搞钱,或者通过什么途径搞钱,钱是目标还是手段,有钱之后怎么办等问题时,还是会表现出巨大的差异,不用不屑,问问自己及看看有钱人都去了哪就明白了。
但其实这还是没有完全讲清楚问题所在,我忽然想起以前所看的经济学中有“纳什均衡”这个概念,用一个故事来讲比较容易理解。
智猪博弈:多劳不多得,少劳不少得
假设猪圈里有一头大猪和一头小猪。猪圈很长,饲养员在猪圈的一边安装了一个踏板,另一边是投食口和食槽。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另一边,投食口便会落下少量食物。
如果一只猪跑去踩踏板,因为距离优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优先吃到落在食槽中的食物。由于大猪和小猪的跑动速度不同,当小猪踩踏板时,大猪能赶在小猪跑回投食口之前吃完所有 的食物。反之,若大猪踩上踏板,则其能在小猪吃掉投食口一半食物时赶回来,与小猪争抢剩下的另一半食物。 那么,两只猪会采取什么策略呢?
很显然,两只猪都会有自己的盘算。
但最后的答案却出乎意料。 小猪会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投食口的边上,而大猪则会选择不知疲倦地奔跑在踏板和投食口之间,只是为了那剩下的另一半食物。
原因何在?因为小猪如果主动踩踏板,自己便会一无所获 。等着大猪来踩踏板,倒是能在边上吃到一半的食物。故而无论大猪是否踩踏板,小猪不踩踏板总会是最佳策略。对大猪而言,明知小猪不会主动去踩踏板的情况下,大猪只能靠自己去踩踏板,从而与小猪争抢剩下的一半食物。因为如果大猪不去踩,最后肯定是会挨饿的。所以,大猪踩踏板是最优策略。
“智猪博弈”的结论说明,大猪的“多劳”并没有“多得”,而小猪的“少劳”也并没有“少得”。即在一个双方平等竞争的环境中,有时占优势的一方为了实现共赢要做出一些妥协。
商业环境中,我们看到一些大企业往往勇于开拓市场,或是把资本大量投入到研发中以推动创新;而小企业往往喜欢坐享其成,跟在大企业后面赚一些小钱。
是因为小企业的管理者懒惰,缺乏创新精神吗?不一定是,小企业没有动力,也没有必要去搞创新。 大企业可以被看作案例里的“大猪”,具备出色的市场开拓能力,能高效地占有新兴市场的资源。而小企业被视为“小猪”,即便主动研发新的产品来开拓市场,还是会被占据体量优势的大企业轻而易举地赚走大部分利润,而小企业自己则得不偿失。在这种情况下,对小企业而言,最佳的策略其实是观察并等待时机,做那只不去按踏板的小猪,以凭借自己某些单一方面的优势搭上大企业开拓市场的“便车”,从而在资源分配中分上一杯羹。
如果按这个“纳什均衡”故事的意思,就有趣了,我们认为的巨头,放在国际市场,亦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而且他们还打败了在中国市场发展的国际巨头:比如yahoo,ebay等等;但他们再关键的基础研究方向却选择逃避或者小碎步的介入,无非在等待“大猪们”研究出来了再跟着占便宜,当然,我们如果把社会环境因素和经济因素结合起来看,就比较能全面的理解了。
现在的ChatGPT便是如此,“小”企业们看到了OPEN AI 提供出来的可商业化变现的机会,当然还有割一把韭菜的方法。不过也好,让我们看清楚那些跳起来蹭概念的大佬们的嘴脸吧。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