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故事丨春天花会开
央广网北京4月2日消息(记者周益帆 邓君洋)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小店故事》,记录小店店主们平凡日子里的坚守,讲述这些了不起的小店一个个温润人心的故事,今天推出《春天花会开》。
韦青丽:董小姐,快做完了没有?
董春友:还有2对,现在做了6对了是吧。
韦青丽:忙个不停,好累哦……
接近深夜两点,广西百色的洋洋花之语鲜花店,韦青丽和董春友还在忙碌,16个花篮要在天亮之前送到3家客户的手中。对韦青丽来说,这是个再寻常不过的夜晚。“现在买花的人越来越多了,因为进新房、结婚的多了,花车也多了。像开业,凡是有喜事的都会买花,有时候通宵忙24小时甚至48小时都没停过。”
洋洋花之语只有五平方米,小店错落有致地摆放着鲜花
花店仅有5平方米,主营鲜花销售,七八月份,也会售卖当季的芒果。名副其实的小店里,八九只插满鲜花的醒花桶只能“见缝插针”地摆,几只放在地上,几只放在高矮不一的小桌子上,搭配出错落有致的美感。
工作台是一个八十公分左右的木柜子,韦青丽正好可以从上往下打量花束的整体造型和色彩。
韦青丽:好漂亮啊,把花头摆过来,董小姐现在的手艺,真的,包装得好精美啊……
小店最忙碌的时候,往往是节日或者是“好日子”的前一夜。
韦青丽说:“我们只做手头的客人,就是微信好友。一般晚上会特别地忙,像很多第二天是开张、结婚的这种‘好日子’,很多人会在头一天晚上订开业花篮、花车。每个星期至少有三四天是‘好日子’,像最近这几天3月27日、29日,头天晚上就会特别忙。三月份有三八妇女节,就是节日嘛,我们店是两个人合伙,当时请了三个花艺师,手都没停过,一直这样子站着,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韦青丽和董春友深夜还在忙碌
韦青丽拉着好朋友董春友一起经营花店,两个人都性格温和、爽直,订单通过电话、微信涌进来,她俩常常靠肩膀夹住手机,手上一刻不停地修枝、打刺。
花一般是提前从云南的斗南花卉市场订货。有时候订单太多,花材不够用,两个人要现跑到百色当地的鲜花批发市场拿货。
韦青丽:现在百合、玫瑰好像便宜了是吗?
斗南:对。
韦青丽:四五月份是不是芍药准备上市了……
订单通过微信和电话涌进来,两个人经常一边夹住电话手中还忙个不停
刚接触花艺时,韦青丽才20多岁。女孩爱花,开花店听起来是颇具浪漫色彩的事情。
韦青丽说:“我是在2009年,28.29岁的时候开的花店,因为从小到大就很喜欢花,我爱美,后面就去广东学花艺,回来就开店了。像这种鲜花,也看功夫,你去学、去看得多了,就很容易上手,然后如果你具备一点审美的眼光,就会想办法做得很漂亮。还有一个就是花店的投资不多,但是,开起来才觉得原来花店不是想象中那么美好,是最辛苦的体力活。”
2018年,为了控制成本,花店搬到了现在的位置,店面小了,房租只有原来的一半,因为紧邻学校和医院,加上累积下来的老客户,小店的订单反而更多了。
“之前我都是请人做,董小姐那时也很迷茫,我就说你过来跟我做花店,但是会特别辛苦。董小姐能吃苦,现在我们俩就很拼,只要有工作我们愿意加班,像半夜去接货、送花,我们都是自己做的。其实包花、插花都不是问题,但是半夜送花篮是最困难的,因为很多人订花篮是送给朋友的,有的人订花根本就不知道具体送到哪里,你半夜也不好打电话给人家,我们只能绕来绕去、绕来绕去,有时候下雨又冷,送不到位,我们又不能回来,必须得慢慢找。”韦青丽表示。
韦青丽和董春友会提前扎一些成品花束提供给临时上门的客人,花束放在靠墙的保鲜柜里——店铺24小时营业,韦青丽离开店里也不会锁门,店里没人时,顾客就自己扫微信选花。
韦青丽说:“我们的花店就是这样一直开着门,因为半夜还有人买花,冰箱里有包好的花束,客人看价格合适,就直接扫码拿走了。我们从来不担心别人拿花不给钱,所以就这样开着,如果拿走不给钱,就当是我送给你了,不要紧的。”
小店24小时营业,韦青丽和董春友不在时,客人自己扫码购买
疫情时,韦青丽把鲜花送给医护人员、送给在路上执勤的交警;芒果下来的时候,她又拿出很多送给附近学校有过几面之缘的学生吃。2022年11月,五平方米的小店又因为韦青丽送出的向日葵,在网络刷屏。
韦青丽说:“当时是中午2点左右,我们两个合伙人在店里面做工,隔壁学校的女生,在我花店门口徘徊,我就问‘小朋友你要买花?’她说,我去医院看医生,医生下班了。我说你哪里不舒服?她说心理疾病,我心里面就有点难过,我也不知道怎么安慰她,就起身打开冰箱门,拿了一束带有向日葵的花送给他,跟她说你要像这个向日葵一样温暖、阳光、青春、乐观、开心。她一直在说谢谢也很开心,因为女孩子都是爱花的。”
韦青丽和董春友送花给初中患病的女孩(图片来源 视频截图)
一些人看过小店的故事,会专程来买束花。最近让韦青丽感动的,是发生在2月26号凌晨的事。
韦青丽:差不多12点,在我花店门口,有一个帅哥翻车了,我们第一反应是赶紧救人,他受伤了也一直流血。
韦青丽说:“我们当时很紧张,他告诉我说是隔壁学校的教官,我说我这里有急救箱,给他包扎伤口,然后要送他去医院,他不愿意,就等他朋友送他去。到凌晨2点多钟,我们已经回家休息了,手机突然收到150块钱,我想看看是谁要买花,看了一下摄像头,没想到就看到那个受伤的帅哥,他从医院包扎伤口回来,在我花店买了一束花,150块钱,他说就是想表达感谢,等于说来帮衬我们的生意。我很感动,就发了朋友圈,结果竟然有个信息发给我,说买花的那个人是我,原来他之前就买过花。这真的很让我感动,鲜花是最治愈人心的。”
许多人看过小店的故事 会专程来买花
鲜花已经从“礼物方式”变成了“生活方式”,小小的花店也把陌生的人连接在了一起。
“我感觉每一束花都有一个故事。有一个收花的可能是医院的医生,这个朋友买花送他、那个朋友也送,刚好都在我们家花店订的,电话号码是一样的,送货地址是同一个,好像都说的是成功上岸、考博成功。还有一个客人说‘阿姐你帮我做一束花,明天我闺蜜结婚’,我就会用莲子、红枣包一束花给她,望她早生贵子。我们很开心的,就是累并快乐着。”韦青丽说。
春天的芍药、夏天的绣球、秋天的玫瑰、冬天的洋牡丹,这就是韦青丽心里的四季。春天里,芍药盛开,热烈而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