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爱与救赎的故事
30年前的阿富汗喀布尔市,还不曾遭遇战火侵袭,每年都会举行大型的风筝比赛。无数的少年聚在一起追逐,留到最后的放风筝的人会被认为是英雄,追到最后一个掉落的风筝作为战利品也是一件荣耀的事情。
风筝是勇气的象征,追风筝追求的是勇气。
这是一个关于勇气和懦弱,关于背叛和救赎,关于父亲和儿子,关于男性和女性,关于自我和信仰,关于阿富汗和美国,关于故乡和他乡的故事,其中最复杂的是人性。
01
情绪里的复杂人性
1970年代前,阿富汗实行君主立宪制,从1970年代晚期,阿富汗经历连续且暴虐的内战。
生于1960年代的富家少爷和贫穷男仆,少爷阿米尔渴望父亲的关爱,仆人哈桑拥有父亲的关爱,甚至有时能获得阿米尔父亲的关注。两人看似天壤之别,却又在这样独特的社会环境中从小一起长大。
阿米尔的父亲乐善好施,勇武过人,因妻子早逝和阿米尔的瘦弱不喜,导致阿米尔从小无比渴望父亲的关爱。
健康乐观又忠诚勇敢的哈桑,拥有父亲的关注和爱,精准的知道风筝会落在哪里,总能追到风筝。
哈桑永远的忠诚于阿米尔少爷,尊重少爷,凡事都为少爷考虑,又让阿米尔无法真的讨厌他。
武力值低下的阿米尔在风筝大赛后,面对哈桑承受的暴行,懦弱的转身逃跑。这是蓄谋已久的懦弱,也是心底隐秘的轻视。阿米尔内心对哈桑的感情很复杂,既像亲朋一样依赖又像主仆一样看不起,既轻视又嫉妒。
02
轮回里的自我宽恕
那次背叛给哈桑带来痛苦,也给阿米尔带来痛苦,他用谎言逼走哈桑和阿里,借此来逃避日日存在于内心的愧疚和自我谴责。阿米尔一直在愧疚,"好的不存粹,坏的不彻底”成为痛苦之源。正如阿辛汗说的,“没有良心、没有美德的人不会痛苦”,阿米尔到底是心存善良的人。
宽恕别人不容易,宽恕自己同样不容易。
当阿辛汗把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亲自去接回哈桑的孩子,索拉博——摆在阿米尔面前时,阿米尔无法拒绝。
返回阿富汗的路途,像极了当年离开的路。因晕车被鄙薄,因善良被原谅,因慷慨被感激,一路上阿米尔不断回想起原以为早已被抛在身后的童年记忆,一件件的事全都一一对应,恍若轮回。
重遇阿赛夫把这种回到过去重新面对自己的情绪拉到最高,面对索拉博如同当年的哈桑一样的遭遇,这一次,阿米尔选择挺身而出。索拉博拿起弹弓保护阿米尔,完成哈桑当年“独眼阿塞夫”的宣言,阿米尔甚至留下了和哈桑一样的疤痕。过去和现在的时光仿佛重叠,虚虚实实两层时光影像,阿米尔终于追到了那个风筝,补全童年的悔恨,成为自己的英雄。
宽恕之后是弥补和陪伴他走出痛苦。
哈桑的痛苦已经无法亲自弥补,还有索拉博需要阿米尔陪伴。阿米尔宽恕了自己,还需要帮助哈桑(索拉博)走出痛苦。
美国曾是阿米尔抛弃过去重新开始的地方,现在它变成索拉博的新开始。
03
他乡里的故乡
从人、景色、文化、习俗、过去和现在的角度,小说里做了大量的阿富汗和阿富汗,阿富汗和美国的对比描写。
阿富汗是阿米尔长大的地方,美国是暂时忘记愧疚重新开始的地方;阿富汗,过去是热情的、美丽的、平和的,现在是战争随时会开始的,残破的;在阿富汗,人与人之间知根知底,在美国,人与人是疏远的。在阿富汗,阿米尔是家境优渥的渴望父爱的忧郁少爷,在美国,阿米尔是父亲唯一的亲人,父子一起在贫穷中挣扎。
阿米尔曾逃离这片土地,他以为自己忘了,如今回家了,他意识到阿富汗从未远离他的灵魂。
战火中个体人性的弱,阿富汗人民群体的悲惨,战争中的荒芜残破,像幽暗路灯下摇晃的黑黢黢的树影。作者深入描绘战争对阿富汗的摧残,表达对阿富汗的悲悯,同时表达阿富汗移民始终不忘祖国的情怀,感人心怀。
悲苦的团结的阿富汗,乐观的利己的美国,都是他的家园。
整部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类似自传体,作品文字并不复杂,遣字造句生动易读,但故事情节里蕴含的思绪很多,多而不乱,细腻感人。
哈桑对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法里德对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阿米尔多索拉博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愿所有人都有为你千千万万遍的爱和勇气。
#追风筝的人#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