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天国故事里诞生的“国父”——孙中山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孙中山出生于广东翠亨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被尊为“国父”。孙中山年少时期自称“洪秀全第二”,成年后开展了一系列挽救中国命运的革命活动。那么,作为农民儿子孙中山,为什么要救国?“国父”的革命思想又是怎样形成的?咱们一一揭晓。
革命思想产生阶段(少年时期)
祖辈革命思想的熏陶
1851年,孙中山的先辈因为参加“抗清义师”失败,由粤东的永安县迁到香山。他的祖母、父亲、婶母,均以善讲故事,激发儿童志趣而见称。他在幼年时代就从一些口传革命故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他特别喜欢听讲太平天国英雄洪秀全、杨秀清的故事。
在孙中山七、八岁的时候,翠亨村里有一个太平天国的遗兵叫冯爽观,他时常在家门前的榕树下给孩子们讲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的起义故事。
少年孙中山
他一段一段地讲,孩子们一段一段地听,童年的孙中山对洪、杨等农民起义的革命故事,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当讲到金田起义、定都南京、打破江南江北清军大营和逼得曾国藩投水自杀时,孙中山更是听得入了神。
他曾感叹地说:“洪秀全灭了满清就好了。”
冯爽观老人见孙中山特别爱听这些故事,就对他说:“你长得很像洪秀全,你长大后也当洪秀全吧。”于是,孩子们都管孙中山叫“洪秀全”,他也从此以“洪秀全第二”自居。
所以,可以说,“国父”孙中山是在故事中诞生的——如果没有孙中山祖辈给他讲故事,使他思想受到熏陶,也许后来的孙中山就泯然众矣。
革命思想发展阶段(海外求学和改良时期)
1)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影响
以造清王朝的反为荣的革命种子,从小便深埋在童年孙中山的心底之中了。当然,这种“造反”,在当时还只是一种朦胧的革命意识而已。
对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最大的是他少年时代前往海外求学的时期。
孙中山的胞兄孙眉是一个在檀香山由白手起家而积资致富的著名华侨资本家。1879年6月,孙中山怀着追求可以在此乡村之外寻求“真理”的愿望前往檀香山读书,至1883年才回国。在这四年当中,他在资产阶级家庭里生活,受的是资本主义教育,所以思想上的变化很大。
他后来在追述这次从乡村走向世界的感想时写道;“幼读儒书,十二岁毕经业,十三岁随母往夏威仁岛。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
当时的檀香山社会,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思想文化方面,都在不断地朝着资本主义发展。这里的一切对孙中山都有强大的吸引力。他不但第一次见到巨大的轮船,看到了邮电局,也开始接触到了近代化的社会秩序、法律和制度。当地的邮政事业、良好的秩序和法治,这些前所未闻未见过的新鲜事物给少年的孙中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当地人的生活是好的,“为什么呢?因为那里有法律,正是翠亨村遭水盗劫掠者所说的中国所没有的法律。”
孙中山海外求学照片
他开始认识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要比封建的中国先进得多,有用得多。要想改造中国,“必须向西方学习”的认识油然而生。他甚至认为,“中国所急需的,就是美国式的法律。”
檀香山是华侨比较集中的地方,当时由于祖国的“国威不振”,华侨同胞备受外人歧视。而“国威不振”的原因,又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所以他们急盼早日把清朝推翻。孙中山在檀香山时与华侨有较多的接触,华侨的政治要求,不仅感动了他,而且成为鼓舞他前进的精神力量。
孙眉把少年孙中山送进英国人办的意奥兰尼学校读书。在这所学校,孙中山不仅学习了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还广泛地涉猎了华盛顿、林肯等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的传记和圣经故事,接受了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启蒙。
他后来在自传中写到自己的思想状况是“志窥远大,性慕新奇”。“当时所怀,一若必使我国人人皆免苦难,皆享福乐而后快者。”表明在西方民主思想的熏陶下,少年时代的孙中山已在酝酿叛逆封建的思想了。
为了“借医术为入世之媒”,孙中山在中央书院肄业后,决定学医。1886年秋,经美国公理会传教士喜嘉利介绍,孙中山到广州博济医院就读。1887年9月,又转到香港雅丽氏医院附设的西医学院就读。从此开始了为期五年的大学学习,这一时期,是孙中山思想发展的最重要时期,是对救国之路的探索时期。
孙中山进西医书院学习的目的很明确,希望通过学习近代先进的科学文化,以此来改造衰落古老的中国。他所钻研的范围,远远超过医学课程的要求。凡有关国利民福的知识,他都潜心研究,还阅读了大量中国古代典籍及西方政治、经济、科技方面的著作。尤爱读《法国革命史》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他常将地图挂在墙上,频频注视,深慨美好江山付之非人,为弥补他在古典教育方面的不足,他还请了一位私人教师帮助他学习。以便运用自己学到的西方经济政治理论、近代科技知识寻找具体改革的方法。
西方资本主义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成功对孙中山影响很大,他希望按照欧洲人的方式来彻底改造中国政府和中国社会。
2)改良主义思想影响
康有为等人思想影响
不可否认,大学时代的孙中山已经有了一些革命的思想,但这些思想中还多少带有一些改良主义的迹印,虽然孙中山的改良思想与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思想有很大的不同。同样不可否认,在19世纪80年代,改良主义在当时的中国是一种值得肯定的进步思想。对孙中山影响最大的早期改良派人物就是西医书院的创办人何启。
何启是当时鼓吹改良最力的人物之一。鼓吹“民贵君轻”,“民不信不立”等民本主张,以西方资产阶级“主权在民”的思想。何启又兼任西医书院的法医学和生理学教师,与孙中山早就有结交,他所鼓吹的改良政治的政论对孙中山当时的思想也就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康有为
郑观应改良思想影响
另一位对孙中山早期思想有较大影响的人物是郑观应。他是孙中山的同乡。孙中山和郑观应经常交谈对时局的看法及学习西方的主张。孙中山当时关心改良农业、培养人才等思想,就是受到郑观应思想的影响。
改良主义思潮在当时盛极一时,孙中山对清朝政府也抱有若干幻想,寄希望于统治阶级上层某些人物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他还在西医书院读书时,就将一定的精力用在了探求、试验并向统治者提出改良救国主张方面,并且走过“求知当道,游说公卿”的改良主义道路。
1890年,孙中山写信给已退职的香山县籍洋务派官僚郑藻如,主张效法西方国家,进行改良,提出“兴农会以倡革农桑业”、“立会设局以禁绝鸦片”和“兴学会设学校以普及教育”三点具体意见,建议郑藻如利用自己的影响,先在香山县倡行,然后逐渐推广到全国各地。
孙中山虽然未放弃对自上而下改革这一手段的尝试,但作为他革命活动的主流,自从1885年立下了“倾覆清廷,创立民国”之大志后,“倾覆清廷”就是他从香港读书至澳门广州行医这十年间的主要革命思想及活动。
郑观应
3)檀香山人民反美斗争思想影响
孙中山在檀香山读书的几年,他的思想还受到当地人民反对美国吞并斗争的影响。当时,夏威夷群岛还是一个独立的小王国,尚未被美国吞并。不过,经济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美国正向外扩张,正企图控制夏威夷,当地人民对美国的入侵不断进行反抗,岛上“天天所见所闻,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事”。
这些反美爱国斗争,很自然地使孙中山从夏威夷人民反抗异族压迫斗争的情况,联想到中国的情况,联想到洪秀全革命未能成功,现在中国人民也应像夏威夷的人民反美一样,来反抗清朝政府的黑暗统治。
孙中山就学的学校,英国意奥兰尼书院,就是一个反美和反吞并主义情绪的堡垒,更加深了孙中山浓厚的民族主义思想,开始孕育着改变中国陈旧的政治制度的念头了。他不仅常和同学们议论这些想法,而且也常向他哥哥牧场的工人宣讲这些思想。
4)清政府腐败无能影响
从1883年11月到1886年,孙中山先后就读于香港拔萃书室、中央书院。这个时期发生了多件重大事件,对孙中山触动很大。
清政府腐败无能
1883年12月,中法战争爆发,前后历时三年,其结局是在中国打了胜仗的情况下,清政府却于1885年4月在巴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停战协定”。6月,又订立了屈辱的《中法新约》。
这件事对孙中山刺激尤大,他后来在《建国方略》中追述自己立志于革命之始,即是“乙酉中法战败之年,始决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乙酉”,即是1885年。
中法战争
工人罢工运动兴起
中法战争之中,广东各地先后爆发了群众的反法暴动;香港船坞工人拒绝修理法国军舰,码头工人不为法船装卸货物,各行各业也因抗议港英政府镇压反法斗争而罢工罢市。孙中山发现中国人民已经有了相当的觉悟。
孙中山在1885年既然已经立志革命,则其革命思想在当时必然是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了。因为中法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初次破产,同时也进一步暴露了清朝的腐朽与无能,加之工人运动蓬勃兴起,所以孙中山“秘密进行推翻满清之心愈加厉害”了。
工人罢工
革命思想成熟阶段(中法战争之后)
1)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泥潭,改良梦碎
孙中山认识到,中国社会的改良,依靠官僚来实现,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这些主张却表现了孙中山这位青年学生的爱国热忱和改造社会的抱负。
在当时,中法战争已经结束,中国的腐败已更加外露,正处于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各国资本主义势力加紧了对中国边疆地区的蚕食,政治参透和经济侵略进一步加强,中国已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
面对着祖国的积弱和民族的苦难,孙中山一方面滋长了反对“满清”统治的意识,要求革命,另一方面则仍着眼于在保存“满清”统治的前提下实行和平改革,以求减少革命对社会的破坏而迅速实现富国强兵之目的。
这种手段是孙中山在改造中国这一总目标下尝试过的几种手段之一,是最后坚定必须以革命手段才能振兴中国的必要探索过程。
2)开始革命活动,抨击政治黑暗和落后世俗
孙中山不是一个革命空想家,而是一个革命实践者。他从立志之日起,就开始了革命活动。
求学后回到翠亨村,他将国内情况和国外见闻相对照,越来越感觉到中国社会的许多不合理的状况应该改变,从而产生了“改良祖国,拯救同群之愿”。
孙中山一面在村民中大力宣传社会改革的必要,抨击清朝的腐败、政治的黑暗和社会习俗的落后,以激发群众的觉悟;另一方面又向神祗挑战,把北帝庙的菩萨也打了,让神像里面的烂泥、稻草和木头统统露了出来,并揭露说这是一种愚蠢的迷信行为,泥塑木雕,只能骗人钱财,误人正事。
打菩萨的行为震惊了当地,因为洪秀全在起义之前,就曾经带领群众去捣毁甘王庙,如今孙中山又这样干了起来,这是不是表明他真的要做“洪秀全第二”呢?
破坏神像的勇敢行为闹得满城风雨,毕竟当时的群众还没有反对迷信的觉悟。全村的人,大为鼓噪,怨声四起,尤其是本村的豪绅地主,更是强烈反对,猛烈攻击,认为这是亵渎神灵,大逆不道,不可宽宥。孙中山遭到了父亲孙达成的严厉训斥,他被迫再次离开家乡,避往香港。
3)发展革命组织,开展革命运动
1892年7月,孙中山在雅丽医校五年学业期满后,即在澳门、广州两地既行医,又开药房,真正开始“借医术”而实施革命活动。孙中山自己就说他毕业之后,“悬壶于澳门、羊城两地以问世,而实则为革命运动之开始也”。又说他那时因“致力革命,无暇自学读书。行医日只一两时,而从事革命者,实七八时”。
开展革命活动
1893年冬,孙中山纠合同志,在广州城南广雅书局南园的“抗风轩”开会。到会的有程耀宸、程奎光、程璧光、陆皓东、魏友琴、郑士良、尤少纨等人。孙中山在会上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华夏”的斗争口号。这个口号,是仿照朱元璋《北伐檄文》中的“驱除胡虏,恢复中华”而来的。
到此时,表明孙中山的民族革命思想已趋于成熟,虽然早已计议的革命组织还没有建立起来,但总算开过了一次“碰头会”,而陆续结识的一批革命同志,已集中在一起,其活动的领域已经广阔,甚至已经深入到清军了,因为如程璧光、程奎光兄弟当时都是清军水师的管带,他们都出席了“抗风轩会议”。
人物评价
对于孙中山一些列的革命活动,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高度地评价了孙中山的一生。他说"孙中山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强调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
宋庆龄评价说:“孙中山是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正是他对旧中国农村中悲惨生活的亲自体验,决定了他的生活方向。”
结语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才。孟母三迁就是个道理。试想,一株幼苗生活在阴暗之下,它会长成参天大树吗?
所以,为人父母,如果想望子成龙,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