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故事 | 史家胡同博物馆:感受老北京胡同的魂儿(二)
原标题:胡同故事 | 史家胡同博物馆:感受老北京胡同的魂儿(二)
本文作者: 娄旭,文化学者,东城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
接上文: 胡同故事 | 史家胡同博物馆:感受老北京胡同的魂儿(一)
走进史家胡同博物馆,凹凸不平的地面、仿民国时期的装饰,立刻就让人感到与众不同。修旧如旧的建筑,地面铺的砖也不是平整的新砖,而是一块一块的旧砖。早在2010年规划修缮24号院时,施工方就四处搜集整修四合院剩下的老砖。铺设地面的砖,有的至今还留有白灰,总量超8000块,是名副其实的“修旧如旧”。
像这样修旧如旧的设计,博物馆内还有很多。各式各样的展品原样重现了当时的胡同生活。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聘文复印件、旧时家庭用的笸箩、淡出市民生活不久的公交票证,还有两间房屋,专门依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的北京家庭布置。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房间里,一柜一桌,两椅两箱,老自行车,简单的木质家具,半导体收音机是摆放在房间的“大件儿”;七八十年代的家庭布置则逐渐时尚,室内有了组合家具,应了当时“组合家具沙发床、黑白电视放中央”的流行语。这些物品大多是从居民手中征集到的,它们就像历史的见证者,记录了史家胡同的变迁。
史家胡同博物馆展厅藏品
博物馆占地1000平方米,设有七个常设展厅、一个临时展厅和一个多功能厅,常设展厅浓缩了老北京的历史文化和胡同生活。
第一展厅主要展示胡同由来与史家胡同的历史变迁,以及根据1957年的测绘图和1959年的航拍图复原的史家胡同沙盘和具有代表性的院落模型。整体采用了点线结合的叙事,收集了砖雕、档案、稿件等藏品展示,以及根据历史影像及现状复原的微缩模型和史家胡同中具有代表性的院落模型,极易引起观众的兴趣,满足人们多角度的好奇心。
第二展厅围绕北京人艺成立、人艺与史家胡同的渊源、重要艺术家与作品进行线性叙事,辅以人艺相关剧本、戏服等展品。
第三展厅展示了史家胡同在知识教育界的独特地位,分别展示其作为赴美留学考点、清朝为八旗子弟设立的“左翼宗学”所在地、史家胡同小学所在地的内容。
第四展厅讲述了凌家和凌叔华与陈西滢的生平故事,通过第三方视角介绍了在院落中发生的直接、间接的名人故事。
第五展厅展现了史家胡同中曾居住过的各界代表人物,包括爱国人士傅作义、作家杨朔、诗人艾青、臧克家、外交家彭明志和王炳南、著名学者章士钊、医学界刘世豪、雕塑大师滑田友等。
第六展厅展示了胡同居民捐赠的展现生活、娱乐以及买卖的老物件,还有胡同声音。第七展厅展现了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的生活场景,让人十分怀念。
史家胡同博物馆内院
第八展厅为博物馆的临时展厅,是展现当代故事的空间,也是文化的延续。在临时展厅里,围绕街区更新和社区培育,策划了小而美的各种展览,包括“回家串门儿”系列、胡同声音、老照片与口述历史故事、社区书画展、难忘史家-儿童友好社区主题展、朝阳门:街区更新下的空间活化、胡同微花园等展览。在点滴中渗透社区治理的理念,居民深度参与其中,也让参观者了解老街区现在正在发生的新的故事。
在史家胡同博物馆的修缮过程中,很多屋顶瓦片、地砖、石阶、砖雕等都是各处搜集而来或是老建筑拆下的废料,街道还在居民中征集了门墩、台阶石、井圈等物件。通过街道、社区的征集,居民们将家里有年代的300余件老物件捐赠给博物馆,包括门牌、作品、家具、票证、电器、自行车等等。这些老物件承载着祖辈珍贵的记忆,见证着历史的变迁。通过这些居民捐赠的生活日常老物件,也拉近了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
史家胡同博物馆,及其所在的这条胡同,乃至这片历史街区,正成为老北京最具代表性的活态博物馆。
(完)
栏目说明
本栏目摘于东城区政协文史委员会、东城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编著的《胡同故事》,仅作学习分享。
“传承胡同文化、讲好胡同故事、永远地留住乡愁,这是无数人的心愿,更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信仰和追求。”(单霁翔)
分享点赞!传递小灯泡精神!
责任编辑: